优化生涯规划指导路径 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
2023-04-07王爽旻
王爽旻
(沈阳市第二中学)
2017年,沈阳市第二中学心理教研组,在高三上学期开展了生涯规划课程的尝试,初步形成了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秋季,辽宁推行新高考“3+1+2”模式,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专长”发展途径提供了可能。如何让学生在选课时实现“选己所长”,在报考时实现“学己所爱”,为自己的终身成长与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是新高考对高中教育的要求,更是对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出的课题。基于此,笔者带领团队开始了优化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路径的探索之路。历时5年,形成了赋能“一中心”、整合“两课程”,完善“以生涯课程为抓手,以生涯咨询为拓展,以志愿指导为引领,以师资培训为提升”的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路径,在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实施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
2010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主要包括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生涯指导”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升学指导、职业定向和生涯规划等。一是指导学生在了解社会职业要求、专业发展趋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专业倾向,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指导学生了解国内外高等院校专业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了解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兴趣特长与自身潜能、社会需要的关系,科学合理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意向。三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倾向,不断明确学习成长目标。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对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界定:“要求学校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促使学生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基本承继了新课标的界定,但将其中五项主要指导内容之一的“学业”改为“学习”,与作为主要指导内容之一的“生涯规划”所涵盖的“学业规划”进行了区分,厘定和明确了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即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包括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五个方面内容。
(二)专业层面的概念界定
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柏根据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他认为,高中阶段属于职业发展的试验期,这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并进行择业尝试的最佳时期。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学生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成杰认为,在中学阶段,重在唤醒学生职业发展的意识。他指出,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所谓生涯规划更多地体现为学业规划,属于短期生涯规划,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树立合理的升学与学业发展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升学方式与路径(如强基计划、体育特长生、艺术类等),进而制定可执行的规划并且坚持执行。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宜以学业规划为主,以职业规划为辅。
综上,在高中阶段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的探究,既是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需要,也为各个学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可能与空间。
二、实施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实践
(一)以生涯课程为依托
学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尝试开设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由专职教师分专题进行班级授课,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放眼世界、学会选择、学会规划、发掘自我潜能、激发学习动力。课程秉承“课堂中生成、活动中生动、碰撞中升华”的理念。2018年实施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形成了稳定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即选用辽宁省地方教材《高中生涯规划》,高一年级入课表,每月2课时;高二年级以生涯体验的专题形式呈现;高三年级以志愿指导实现生涯决策能力提高。经过几年的磨合和优化,这一套涵盖高中全学段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在学校的各年段有序推进。
(二)以生涯体验为拓展
1.开展新生团队建设活动
学校针对高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开展相应的团队建设活动。通过体验式的心理互动活动、全员参与的团队建设过程,以新颖的形式、真切而深刻的体验,让每一名新生在参与和交流中,对新团队、新集体有全新的感受、体验,发挥其内驱力的作用,从而迅速地完成新团队建设,融入新集体。
2.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高二年级下学期,学校在全年级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形式有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编排与展演等。其中,心理剧展演活动参与率高、生涯唤醒度高,深受学生喜爱。
3.开展高中生涯设计活动
学校开展“预见美好未来——我的生涯我做主”生涯设计活动。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以图画的形式绘制生活目标,规划美好未来,畅想幸福人生。
(三)以志愿指导为引领
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组织学生与各界专业人士访谈,参加高校一流专业交流活动,增加生涯体验。班主任与学科教师联合,科学定位,跟踪规划,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实现“人职匹配”,顺利完成高考志愿填报,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夯实基础。
(四)以师资培训为提升
学校组织了针对班主任和高中生涯教育指导骨干教师的培训。这些生涯规划指导理论与实操技能的相关培训,壮大了胜任生涯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使他们在完成学科教学、学生管理的同时,成为学生生涯规划的导师,引领、护送每个年轻的生命开启美好的未来征程。
三、实施生涯规划指导的主要成果
(一)以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架构助力学校形成特色
学校为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结合具体实际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即“三步提升”(学科渗透、激发兴趣、提升能力)的学业指导体系、“四×四接力”(四礼、四节、四月、四会)的生活指导体系和“一中心、两课程”(心理成长中心、心理健康课、生涯规划课)的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这分别对应了《纲要》中指出的要对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规划指导进行合理规划指导”的目标与要求。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的创建,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注入无限动能。
(二)以心理成长中心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平台
我校的学生心理成长中心成立于2014年12月,中心运行以来,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教师担任管理员。心理教师除了完成日常年级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负责完成每周三、周五下午对学生开放的放松体验活动、潜能开发体验活动以及部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这些工作的常规推进对保障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持高质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心理成长中心在生涯规划指导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在原有测评系统基础上,完善了智力测试、人格测试、心理健康筛查、职业规划等十大门类的量表,利用MBTI职业性格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职业价值观等测试软件,帮助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索职业指导,确立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基本解决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点与生涯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目标专业信息与社会职业需求,合理规划自己的升学与就业目标;增加生涯体验机会,有效减少学生在生活与生涯方面的困惑。特别是在高一入学后、选科分班前、高考报考前等重要时间点,为学生提供测量服务,用量表获得的科学数据为每个学生的幸福发展提供“私人套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年12月,“辽宁省生涯规划指导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和学生心理成长中心建设成果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
(三)以整合资源推进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提升
学校联合学科教师、班主任、社团、校外资源等重要力量,共同推进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位化学老师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学科渗透、兴趣激发、能力提升等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后,班级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化学专业方向的报考率也明显增加,学生感受到生涯规划意识被唤醒后的成就感。
(四)以系统培训带动全校教师迅速成长
学校经过系统而有目的的培训,促进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具有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意识与能力,提高团队作战实力。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学科教师,主动参加学科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课题研究,大多数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提高了生涯规划意识与指导能力,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呈现出更高的满意度。
(五)以实践研究带动团队人员综合能力提升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主持的课题“新高考改革中高中生涯规划课的新探究”顺利结题。课题“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背景下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探究”获得沈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获得“2021年沈阳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三等奖。
课题组其他参与人员的能力也得到普遍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成功转型为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全校生涯规划指导课的建设与实施任务,在全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辐射作用。班主任有意识地运用生涯规划指导理论与实操办法,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比对指导,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及班级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果。
四、实施生涯规划指导的反思改进
第一,教师要进一步提升生涯规划指导体验课程的研究水平,特别是理论层面的凝练能力。学校要在日后实际工作中不断拓宽路径,补齐短板,注重与高校、社会信息的对接,对标国家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凝聚阶段性成果。
第二,教师要验证学生幸福与终身发展的跟踪信息。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学习情况,以及在进入职场的个人发展成就、人职匹配状况等方面,教师以用访谈或者问卷形式开展后续跟踪,回访其在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实施情况,了解其是否实现了最初的预期,为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正确的选择,用结果来调整、优化探索路径,这些都是日后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