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背景下产教融合实践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3-04-06梁冀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型产教学院

梁冀

关键词:产业学院;校企协同;产教融合;“121”模式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 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电子通信类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并且对此类人才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掌握扎实理论的同时具备更强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的一种高效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将传统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为社会提供创新能力的应用实践型服务人才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转变,是电子通信类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边境地区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一方面,其由于升本时间较短,工科招生开启较迟,很容易延续传统的专注课堂理论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应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以及电子通信类企业数量紧缺的制约,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建立起与产业进行适当交流的机制。人才的培养模式跟不上产业需求,教学内容落后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双师型”师资短缺等一系列的原因,影响了电子通信类专业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出现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低,甚至出现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却出现用工荒的矛盾现象。

产业学院的概念提出为解决此类矛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产业学院是以产业为依托,突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共同体和组织模式,主要利用产业、技术、信息、资源等创新要素集聚的平台资源,各方主体协同起来,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创新活动,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教学模式[2]。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优势,企业全过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学校全面支撑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实现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产业学院是实现新工科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载体和先行尝试。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地处边境地区的广西崇左市内重要的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各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电子通信类专业作为代表,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为培养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性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办学,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受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电子通信类产业环境的限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早期校企产学合作多数以教师科研项目合作为形式,以学校作为合作发力主体,邀请企业共同合作,发展缓慢,也容易造成学校热情高涨,企业因未感受到有力的赋能而意愿冷淡这一局面。为充分破解这一困境,2021 年6月,该校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华为公司、中教教育集团签约,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此人工智能学院以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华为公司与中教教育集团作为办学主体,围绕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长期合作。一方面,华为公司与中教教育集团提供行业先进设备和先进科学技术,创建现代化的实验、实训操作室;同时提供一线工程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实践教学人才,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提供实验、实训操作室场地以及理论知识水平高、教学功底扎实的理论教学人才,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学校与企业双方作为办学主体,双方发力,在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专业设备以及工程经验丰富的实践型人才的同时,也发挥了高校有利的育人环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专业的教学环境的最大效能,共同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实践型本科人才赋能。

2 产业学院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指在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基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系统内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分担、利益互赢、能量积蓄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活动过程[3]。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通过最大化调动所属子系统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子系统之间都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个子系统的优势,互相弥补各自的劣势,形成最大化的团体效应,达到协同效应也即“1+1>2”的目的[4]。

在协同育人系統中,高校、企业作为两大重要子部分,各有特点。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优良的育人环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前沿的科学研究观念及完备的教学系统,育人基础扎实,但面对生产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欠缺。企业由于其生产特性,具有先进的专业实践设备,把握了先进的学科应用技术,同时其生产过程成熟,工程的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但企业理论功底欠缺全面性,育人环境不够完备。针对这些特点,基于协同理论,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立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了全过程充分扩大人才培养的维度和深度,建立了以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办学主体,共同招生。育人过程中,由企业牵头,建立了图像(人脸识别)识别技术实训室、机器人技术实训室、大学生专业竞赛培训室、自主实践平台等实践活动区域;由学院牵头,建立了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教学教材成果攻坚室、科研项目研究团队、企业实践学习团队等。同时,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相互协调,各展特长,互补劣势,各自赋能,充分调动了各自的积极性,实现了全过程的协同育人,为应用实践型人才打好了坚固的地基。

3 建立电子通信类专业的“121”人才培养模式

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早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31”为基础的。“31”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业的前三年主要以学校学习为主,专业的学习以理论为主,辅助一些课程的基础性实验教学。学业的最后一年,学生将会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专业相关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在这一模式中,往往会因为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过短,企业因自身赋能原因而培养意愿不高等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应用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针对这一现象,该院电子通信类专业借助产业学院,重新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团队,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提出了“121”人才培养模式。“121”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业的第一年,以学校作为主体,企业作为辅助体,学校负责全面组织开展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同时,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业相关的技术讲座类活动,给学生一些专业技术的启蒙。学业的第二、第三年,学校与企业作为两大主体,学校负责组织和开展专业方向性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基本操作学习、专业方向教学团队的培养等工作,企业负责组织和开展专业方向技术的核心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实训的模式开展专业项目的开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系列相关的实践培养工作。学业的最后一年,以企业作为主体,组织开展学生到专业企业开展专业实习、真正开启学生的项目参与经历,历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作为辅助体,辅助企业开展相关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为学生的顺利毕业做好准备。针对“121”人才培养模式,该院与华为公司、中教教育集团详细制定了层次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学校与企业各自负责不同的方向,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果[4],课程体系的分层次图如图1所示。

为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育人优势,针对“121”模式层次化的课程体系,该学院电子通信类专业还通过拟采用“校内工厂”“教学、生产一体化”“实训与技术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牵头,企业提供设备、资源,由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高级工程师带着企业处于开发期的项目,进驻校内系列实训室,与校内师资团队、学生团队,在沿用企业项目开发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校内工厂”,通过生产完成教学,通过实训掌握专业的前沿技术。且师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生产,寓学于实践。同时,也充分体验了企业开发项目的全流程,把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生产、产品测试、问题解决中,进一步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院师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全过程持续的、有效的锻炼,达到了培养应用实践型本科人才,在行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目的。

4 建立“项目+平台”“实习+就业”的育人模式

就业是高等教育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专项工作[5]。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对于地处边境地区的高师院校而言,就业从来都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电子通信类产业环境的限制,日常教学活动中,很难与相关专业的企业有互动,学生实习、就业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尤其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应用实践能力与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把一名高校毕业生培养成合格的企业工作者,同时企业还必须面临着培养人才流失的巨大风险。因此,企业在招聘時不轻易聘用高校毕业生,间接导致学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就业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产业学院的建立为破解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就业难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121”人才培养模式及“校内工厂”“教学、生产一体化”“实训与技术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的视觉实施人才培养,以企业的需求开展实践教育,充分保证了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无缝接轨。同时,由于在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企业的项目平台也直接推动着实践教学,依托着“项目+平台”,企业为自己培养合适的人才。因此,合作的企业,合作企业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的第四学年,以提供实习机会招揽毕业生,直接投身企业项目运作中,以“实习+订单”的形式直接实现了就业的无缝切换,高校及企业都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5 结束语

产业学院的成立在充分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针政策上,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电子通信类专业充分抓住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立的契机,与产业学院建立起协同育人模式,制定了“1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分层次实施教学过程,辅以“项目+平台”“实习+订单”的就业方针,充分提高了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为社会发展提供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实践型服务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实践型产教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学院掠影
物流实践型人才二次输出模式研究
“生活实践型”任务教学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基于工作室企业机制项目实践型IT特长生的培养
立足嘉兴现代物流业 培养高职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