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
2023-04-06董振华
董振华 田 辉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因为“人民”二字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人民至上”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回顾近几年的研究,理论界主要围绕着下面一些问题展开:如何理解人民至上,人民至上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如何践行人民至上等等。必须承认,我们在每一方面都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民至上与人民立场有何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首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等。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一种历史思维,只有将“人民至上”这一理念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历史演进中,放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相互动中,才能获得比较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演进
人民观指的是关于人民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民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习近平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1.为人民而生,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任何时候都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人民观的一个简要概括。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列宁曾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也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主要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就将其中的核心理念作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由于特殊的国情,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显著特点。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工人阶级,而是必须采取人民战争的形式。为了广泛动员人民参与战争,毛泽东尤其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他还把人民的力量比作“铜墙铁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在1935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我们党修改了之前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说法,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9.
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定位。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在于为我们确立了“党与群众关系”的分析框架。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8.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与其他任何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94—1095.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了党章。
(二)让人民群众活跃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解放军、人民教师等,这些成了老百姓生活中政治意味浓厚的一些称呼。特别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从根本大法层面确立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确立。与此同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广大人民群众被前所未有地组织起来了。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就郑重宣告:“全国同胞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7)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8.此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组织到“公”字号的各种组织当中。组织起来,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治理工程,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人民公社制度以及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让人民群众真正活跃起来,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邓小平在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还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2.为了让人民群众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采用的办法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2.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和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能不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江泽民指出:“如何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因为在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由于经济形式总要以人格化的形式,包括阶级、阶层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就面临着如何对待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以及社会分层的问题,就面临着更好地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问题。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突出地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广泛的覆盖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员、群众基本都在政府直接管理的部门或单位中工作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例如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了,农民与基层组织的关系也与过去不同了,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等,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有效地覆盖这些领域。二是有效的领导力。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加强党在这些领域中的领导,把这些领域中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三是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民群众中存在各种不同的群体,由于劳动性质、就业方式、收入分配等条件的变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协调好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与不同社会群体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四)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方面紧密联系、互为条件。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突然袭来,胡锦涛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医务工作者座谈时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11)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非典疫情以突然的方式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例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危机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等等。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侧重于人是手段,要发挥人作为劳动者这一生产中的最重要组成要素的作用,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途经;二是侧重于人是目的,要扭转重物不重人的现象,改变一些地区、一些方面存在的单纯追求GDP和利润增长,忽视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甚至是牺牲人的生命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的弊端。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6—167.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防止片面性,要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为关键、更为难做的是“全面”,因此必须着力解决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中,民生领域以及一些特定群体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则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89.这一思想的提出,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问题,就是要突出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口、农民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将优势资源聚集到这些领域和这些群体。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0.
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谈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整体上看,一是延续之前的用法,用于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方面。例如,“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34.二是集中于发展、发展观层面,用以统领新发展理念。例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1.三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去掉“发展思想”几个字,直接采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提法。例如,2017年10月10日,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中涵盖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等内容。
(六)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20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3—54.同年9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他再一次强调:“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8.“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9.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人民至上理念的提出,是迫切回应当时疫情防控客观形势的需要。坚决遏制疫情蔓延的势头,需要同时间赛跑,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需要各个地方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严密的防控体系。在抗击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还需要按下“暂停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无疑是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最响亮的口号,对那些不服从统一指挥、有本位主义思想的人,毫无疑问这是一剂清醒剂。
此后,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出现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在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总共谈到10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排在第二位。第二次是在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将“坚持人民至上”明确界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共谈到了六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排在第一位的、首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演变从整体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时期人民观所强调的侧重点,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内涵都与当时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密切相关。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提出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价值理念自从提出之后,就迅速超越了当时的具体情境,不仅被用来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100年的历史经验,而且还作为现在以及未来理论创新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观方法论。应该如何理解这种转换、提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讲过一段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这段话虽然是就《共产党宣言》来说的,但是从一般方法论上却告诉我们分析和研究理论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一般原理”;另一个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说,探寻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理论逻辑一方面要从基本理论中去寻找,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
(一)理论基石
理论基石是一个理论建立的基础。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它的理论基石主要是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方面更具体地看,又体现为三个维度: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贡献之一。一般而言,人们都承认自然界的规律,然而当人们将视野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的时候,往往怀疑甚至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社会中主要存在几种比较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种是神学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历史是由某种超自然的神,例如上帝创造的;一种是英雄史观,将帝王将相或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夸大为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还有一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基础是抽象人性论,把抽象的人性看作历史的基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与这些观点相反,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分析说明人类历史,找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同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是内在一致的,因为社会历史规律总是通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活动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就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即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承认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决定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2.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形态上的创新,出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历史性飞跃,而且也实现了具体观点上的中国化时代化,例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上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也是在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中实现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活跃起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三个有利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都是其重要成果。
更为直接地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就是建立在这些中国化时代化人民观的具体成果上,体现了对这些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例如,对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例如,对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习近平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例如,对于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这一文化土壤。有学者梳理了“人民至上”与传统文化中民本、民心、民利思想的联系。例如在民本方面,《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民心方面,《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道德经》中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利民方面,《管子·治国》中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淮南子·汜论训》中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还有学者梳理了“人民至上”与传统民本思想中尚民、爱民、安民以及惠民思想之间的联系。尚民就是崇尚民众的根本地位,重视民众对于执政安邦的根基作用;爱民就是以仁爱作为施政原则;安民就是重视民心的安定、民生的安稳;惠民就是注重实施惠民的政策,让民众获得利益。应该说,从现有成果来看,理论界在分析人民至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主要侧重于“民为邦本”这一视角,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将仁爱思想进一步延伸,“延伸为对万物之爱,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21)戴茂堂,彭保林.“人民至上”价值命题的双向拓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02):5—12.,并且认为“由‘尚民爱民’传统推演而成的仁爱万物思想有助于拓展‘人民至上’价值命题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寻求‘人民至上’价值命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交融”。(22)戴茂堂,彭保林.“人民至上”价值命题的双向拓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02):5—12.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植根于传统文化中,而且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尚民、爱民思想虽然提出了要以民为本,但是更多地是以此作为手段,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民本”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民本”更多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美好理想,统治者则是把自己视为老百姓的“父母”,尚民、爱民仅仅是对人民的一种“恩赐”。此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人民至上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还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它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保证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相反,传统文化中的尚民、爱民更多地停留在口号中,很难真正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二)国内现实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关头,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其深刻的现实依据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系列国际国内的现实条件中。就国内来看,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一方面,我们党从原来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自身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是党领导人民共同书写的恢宏史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后,我们现在还要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继续迈进,这是未来我们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继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历史主体作用,还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拼”“一起干”。
其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需要人民至上理念的价值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巨大的变化,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一步一个台阶。但同时还要看到,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还不高,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难题;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愿望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不同群体之间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势必面临着以什么标准取舍的问题。人民至上中的“至上”就是强调最高,就是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依据。党要代表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行为的最高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郑重宣誓。
最后,坚持人民至上是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任务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地谈论人,同样反对抽象地谈论人民。人民至上中的“人民”毫无疑问包含农民,包含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但是,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到了必须予以关注并加以妥善解决的时候了。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必须始终把占人民群众中很大比例的农民的幸福作为我们党持续关注的重要任务,确保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与其他领域中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国际文化背景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文化上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现象,即民粹主义的兴起。例如,出现了英国独立党、法国国民阵线、德国选择党等民粹主义政党;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也被冠以左翼民粹主义或右翼民粹主义的称号。民粹主义的兴起不仅对本国的政治经济,而且对所属地区乃至整个国际局势都造成很大影响。在英国脱欧公投中英国独立党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欧盟内部的民粹主义导致整个欧盟的未来也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退出多个多边主义进程更是使得持续多年的全球化进程面临越来越多的阻碍。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中精英阶层对人民大众权益的漠视,在于存在并持续加剧的“赢家”和“输家”之间的矛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精英阶层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反对他们所认为的不平等状况加剧、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理所当然,反对他们不想办法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反而将普通群众称之为“邪恶者、无能者和堕落者”,甚至是“乌合之众”。中国的指导思想、政治理念、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过度强调“人民意愿”,过度强调“人民利益”“人民名义”,可能会催生一些短期行为或者一些不切实际的利益承诺,这反而不利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着力防范各类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之间二元对立的扩大化。近些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民粹主义思潮的显性化就是其具体体现。现实社会中一些不公平、不正义现象,例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阶层固化、腐败现象频发等为普通群众情绪的极端化提供了繁育的土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强调“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四)与其他理念的相互协调
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还有与人民至上相类似的一些理念,例如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等等。如何科学地理解这些理念?或者说如何在这些理念之间有一个比较融贯一致的理解?首先,可以用人民至上来统领其他理念。这也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初始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24)郭建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 (01):25—28.也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表达,其本身是一种体系化的存在。“通过对人民至上的要素构成进行透视和解构,可以把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核归纳提炼为理论基石、政治基础、基础依靠、价值旨归和根本方法五个方面内容。”(25)孙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 (08):50—57.理论基石是人民立场,政治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基本依靠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价值旨归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根本方法是群众路线。也有学者是从字面上分析人民至上与其他理念的联系和区别。例如,“人民至上”中强调人民是立体结构中的顶端位置,“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是平面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人民至上侧重于价值层面,以人民为中心侧重于工作层面。
其次,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独特的、带有标识性的概念。笔者认同用人民至上理念统领其他理念的基本思路,但是现有的解读却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抽象化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理念,忽视了这些理念背后的时代针对性。解决的办法是阐明在我们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理念的具体内涵,在第一部分历史演变中已经作了梳理,不赘述。二是与有些理念,特别是本身就具有哲学意味的一些理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太清楚。例如,人民至上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别,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是价值信仰,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在治国理政方法论中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26)鲁品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22(02):5—14+128.姑且不论价值信仰和价值理念的区分,实际上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现在大家比较接受的看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是实践层面的,例如有学者就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当代实践形态。”(27)邸乘光.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J].前线,2022 (07):32—36.笔者认为,不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践层面的,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实践层面的,其侧重点是论述基本方略。还有人民立场,其本身也是哲学层面的表达,就是我们党一直以来论述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习惯性表述。笔者认为,人民至上和人民立场都是侧重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但是前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标志性概念,是其独特标识。
最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具体领域中的展开。人民至上作为哲学层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则转为化一些具体理念。例如,具体到国际关系领域,则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要求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例如,具体到党的建设领域,则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例如,具体到政治领域,则转化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要求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些具体领域和层面中的理念是对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共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在谈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13—214.同样的道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行动中。这里面需要我们统筹好党与群众、国内与国际、理念与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关系。
(一)从人民的角度看
首先,要重视人民需要。对于个人来说,人的需要是人存在、发展的原始动力。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它将侧重点从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转向研究具体历史条件下人的需要,从个人的需要转向人民大众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重视人民需要必须关注人的生命权。几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积极成果,与此同时还要看到疫情局部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控制疫情、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协调还需要付出艰苦、持续的努力。重视人民需要还必须关注安全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也要看到在这一大趋势下,“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安全发展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等各种安全,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重视人民需要还必须关注影响美好生活其他方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进一步的期盼,我们必须从更高水平上去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要发挥人民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一次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29)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13.在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30)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8.从现实条件来看,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创造力,不充分激活这些智慧和创造力任何事业都无法取得成功。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它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相统一,是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民主。还要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最后,要坚持人民评判。人民至上蕴含着一种价值标准。所谓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往往是通过评价来把握的。人们通过评价揭示客体对主体是否有意义,意义是大还是小。评价作为一种主观性的判断活动,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把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有个体标准,也有社会标准;有历史标准,也有道德标准;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标准,也就是说,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尺度。毛泽东曾说:“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3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64—865.习近平也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做任何工作不能自说自话、自吹自擂,关键要看人民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惠,要看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
(二)从政党的角度看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者关系密切,这与无产阶级政党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发挥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是因为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激发出历史主体的活力。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很好地论证了这一点,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才爆发出创造历史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时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3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4—95.
作为一个执政党,要想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深刻理解党内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原则性区别。对此,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曾有诸多论述。例如,张闻天就说:“党内工作的对象是最少数的最先进的共产党员。关于党的任务与策略等问题,只要向每一个同志解释清楚,就够了。这里宣传说服的方法,占主要的地位。而群众工作中的对象则是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水平极不相同的千百万广大群众。要提高他们的觉悟程度,使他们接受党所提出的主张与口号,单靠宣传说服的方法,是不够的。这里需要群众自身的政治经验。”(34)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4.以群众自身的政治经验为核心,这是坚持人民至上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说党内工作简单得多、率直得多,而群众工作则复杂得多、曲折得多。现实生活中曾有些领导者忽视这种差别,高高地站在群众之上,领导一切、指挥一切、发号施令。习近平指出,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坚持人民至上还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淬炼的。为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等等。始终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三)从制度的角度看
理念与制度密切相关。理念是制度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是理念落实的保证,抽象的理念现实化、具体化之后就成为了相关制度。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必须铲除私有制,必须实行与按资分配相对立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将消灭私有制写入党的纲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切实的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确保了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避免了两级分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此后,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多次强调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当前,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必须依靠制度。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2—103.例如,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使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愿望、得到人民拥护;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还要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例如,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方面,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合法权益。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还要重视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坚持人民至上具体到法律上就是要用法治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例如,在权力的监督上,人民可以运用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这些监督是受到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保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例如,民生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此要用法治的刚性来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强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从文明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谋划自己的理论方针政策时,从来都是自觉地将其放到整个世界大局中去统筹考虑的。习近平说:“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7.这里的两个大局,实际上就是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从文明的角度看,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正在开创一种现代化文明新形态。
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往往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西方国家建构的以霸权主义为特征的世界体系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伤害,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则是一条非侵略、非霸权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实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现代化的发源地,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最后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其背后反映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即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随心所欲地控制、掠夺自然。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人民至上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同富裕。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资本至上的模式,资本的逻辑占据着统治地位,从而导致在这些国家内部出现了一小部分人富裕,多数人贫困,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还要求我们与其他国家一起解决全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就是如此走过来的。例如在消除贫困上,习近平就强调精准扶贫脱贫不仅要聚焦中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且要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并落实了“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措施。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37)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8.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未来的共同发展上,我们更应该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纳入考虑范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治理观。只有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行动,才能够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