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药学监护
2023-04-06侯若琳何大可
刘 群,侯若琳,何大可*,杨 锐
0 引言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铜转运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为1/30 000,好发年龄为5~35岁[1]。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病变和肝脏病变,也表现为肾、骨骼和眼等部位症状[2-3]。梁娜[4]的研究显示,角膜K-F环阳性在神经系统病变为100%,其中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报告比较少见。本文主要介绍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WD患儿的药学监护,探讨此类患儿药学监护要点,使患儿达到长期合理用药的目的,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3岁,身高158 cm,体重44.7 kg。因“头痛9个月,加重伴视物模糊、呕吐2月余”于2022年1月21日入院。①现病史:9个月前患儿“发热1 d”后出现头痛,右侧前额为主,疼痛可忍受,间隔数天一次。后头痛频率和程度较前加重,且脾气逐渐暴躁,近2月较显著。近期出现不能自主控制的间歇性流涎、肌张力障碍。因头痛影响学习,在校成绩较前有退步。2周前至当地医院住院(2022.1.3-1.12),血常规显示WBC 3.17×109/L,N% 51.8%,Hb 127 g/L,PLT 54×109/L,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异常信号,考虑炎性改变?大枕大池或枕大池囊肿;副鼻窦炎。外院予以地塞米松、甘露醇、阿昔洛韦治疗;现患儿仍有间歇性头痛、头晕。②既往史:3年前“淋巴结炎”治疗后好转;有海鲜过敏史;追问病史,患儿自幼血小板偏低(具体不详),近2年易鼻衄,多次检查血小板在(54~78)×109/L,平素体育活动可,近2年走路时身体喜偏向一侧。③入院检查:T 36.9 ℃,P 80次/min,R 19次/min,BP 118/68 mmHg。神志清,精神可,无皮疹及出血点。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共济运动正常,双侧巴氏征(-)、Gordon、Chaddock、Oppenheim、Schaeffer、Gonda(-)。入院诊断:①头痛待查;②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2 主要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75×109/L;脑脊液培养无细菌生长;脑脊液生化检查葡萄糖稍低,氯稍高;铜蓝蛋白0.03 g/L(>0.2 g/L),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异常;K-F环阳性;腹部B超:肝硬化表现,伴脾肿大脾亢,肝功能Child-Pugh A级;同时行基因检测,ATP7B基因检测结果为:①c.2975C>T(p.P992L),为错义突变;②c.2333G>T(p.R778L),为错义突变。
入院初期患儿有头痛、呕吐表现,给予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神经,甲强龙2 mg/(kg·d)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加西咪替丁注射液抑酸对症治疗。1月29日整合检查结果,K-F环阳性,铜蓝蛋白0.03 g/L,24 h尿铜292 μg/L(0~50 μg/L),结合外院头颅MRI结果,根据指南[2]Leipzig评分>4分,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立即停用以上药物,予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联合葡萄糖酸锌片减铜治疗,驱铜共7个疗程。二巯丙磺钠第1疗程剂量5 mg/(kg·d),第2疗程增加剂量至10 mg/(kg·d),第5疗程继续加量至16.7 mg/(kg·d)。其他对症治疗,如地榆升白片升血小板,利培酮改善神经症状等。患儿治疗过程中头痛、流涎、肌张力障碍逐渐改善,情绪也逐渐平稳。入院第56天患儿因住院时间长情绪不稳定吵闹,要求出院,予患儿带锌剂出院,拟门诊采用二巯丁二酸胶囊进行驱铜治疗。
3 药物治疗分析及监护
3.1 驱铜治疗的监护分析 WD确诊后应尽早开始驱铜治疗,且需终生治疗,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患儿的疗效、不良反应和依从性[2]。WD驱铜治疗药物分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螯合剂,有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酸钠等;二是阻止铜吸收药物,主要为锌剂。
3.1.1 二巯丙磺钠的治疗 国内外指南均首选青霉胺治疗WD[2,5-6],约有30%WD的患者因不耐受其不良反应停药[2]。国外研究发现,在使用青霉胺的患者中,约10%~50%的患者在用药早期短暂加重神经症状[6],有半数发展为不可逆性;国内研究发现,约46.9%的患者服用青霉胺后神经精神症状加重,其中40%不能缓解;且研究指出,以构音障碍和肌张力高为表现的初诊患者,使用青霉胺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概率更高[7]。故青霉胺更适合肝型WD,不适合脑型WD。此外,血小板减少也是青霉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该患儿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加之有头痛、流涎、肌张力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故不适合选择青霉胺进行驱铜治疗。曲恩汀是另一种驱铜效果好的药物,不良反应少于青霉胺,在国外已取代青霉胺成为治疗WD的首选药,目前中国市场尚无供应[2]。
二巯丙磺钠的驱铜作用是青霉胺的2.6倍,能促使铜从脑内、血中排出[8]。中国首先用于治疗WD,治疗后加重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少于青霉胺[2]。有研究提出,二巯丙磺钠是治疗神经型和暴发型等重症WD患者的合适选择[9-11]。2022年版指南[2]推荐儿童剂量为10~20 mg/(kg·d);成人剂量500~750 mg/d,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5~6 h。连续5 d,每天1次,间隔2 d为1个疗程,可重复6~10个疗程。2021年版指南指出,二巯丙磺钠小剂量逐渐加量的治疗方案可减少神经症状加重的出现[5]。临床药师查阅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说明书,慢性金属中毒推荐每次2.5~5 mg/(kg·d)。为减少神经症状的加重,患儿首次使用二巯丙磺钠剂量为5 mg/(kg·d),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缓慢静滴6 h,临床药师认为剂量选用合理。有研究提出,在未出现神经症状的情况下,二巯丙磺钠剂量增加,可提高血清铜和尿铜的排除,更好地改善神经症状,故应尽量增加二巯丙磺钠剂量[8]。患儿在第2疗程开始增加剂量至10 mg/(kg·d),第5疗程继续增加剂量至16.7 mg/(kg·d)。药师认为剂量调整合理,但在第5疗程,患儿总剂量已达0.75 g/d,为成人使用量上限,故临床药师认为不应再继续增加剂量,后未增加剂量。
二巯丙磺钠疗效方面,指南提出初始治疗7~14 d 24 h尿铜常达峰值(2 000~10 000 μg),然后呈逐渐降低趋势[2]。该患儿治疗第10天,24 h尿铜大于2 000 μg/L(本院尿铜测量最大值),尿铜持续高位保持7 d后(治疗间歇期除外)下降到2 000 μg/L以下,显示患儿使用二巯丙磺钠驱铜疗效好。在第5疗程再次增加剂量后,24 h尿铜再次大于2 000 μg/L,后逐渐减低。在治疗过程中,患儿肌张力障碍、头痛、流涎和情绪较前改善。患儿因在院时间久(56 d)于3月16号主动要求出院。指南指出,使用螯合剂治疗维持期应追求24 h尿铜在200~500 μg,螯合剂停药48 h后检测24 h尿铜<100 μg表示驱铜充分、控制较好[2]。3月16日患儿24 h尿铜963 μg,间歇期24 h尿铜366 μg,没有达到驱铜充分标准,应该继续二巯丙磺钠治疗,有研究提示,二巯丙磺钠的集中治疗时间不少于4个月[8],但患儿情绪不佳急于出院,临床医生和药师建议患儿出院后序贯二巯丁二酸胶囊治疗,推荐剂量15 mg/(kg·d),分2次口服,定时到院复查24 h尿铜、血常规等。后因疫情原因患儿匆忙出院未带二巯丁二酸胶囊,出院后只继续服用葡萄糖酸锌片(25 mg,po,tid)减铜治疗。
二巯丁二酸是我国研制的重金属螯合剂,可与组织中铜结合,然后随尿排出。二巯丁二酸具有脂溶性,可进入血脑屏障,有助于改善神经精神症状[2]。可用于肝型和脑型WD,以及不能耐受青霉胺的患者。推荐儿童剂量10~20 mg/(kg·d),分2次口服,可长期维持治疗。
3.1.2 二巯丙磺钠的不良反应监护 指南指出,二巯丙磺钠静脉滴注过快可有恶心、心动过速、头晕等不良反应[2]。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反应。有文献报道,二巯丙磺钠治疗WD与患儿的血常规异常有相关性[12],患儿自幼血小板减少,为维持后续驱铜治疗,予地榆升白片升白细胞和血小板对症治疗。20%的患者用药期间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精神症状出现或加重等[5]。2月8日患儿情绪不佳,发脾气暂停二巯丙磺钠输注1 d,同时予利培酮对症治疗后好转,后治疗期间未再次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3.1.3 锌剂的治疗 2022年版指南中提及阻止铜吸收的药物有锌剂和四硫代钼酸铵[2]。锌剂诱导肠黏膜细胞产生金属硫蛋白,金属硫蛋白与铜强力结合,随脱落的肠黏膜细胞排出体外。有研究发现,锌剂与青霉胺的疗效相当[13]。锌剂的长期疗效好,但治疗1~3个月才能起效,可联合其他驱铜药应用或交替使用。有研究提出,间断二巯丙磺钠结合锌剂长期维持,可能是脑型WD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8]。指南推荐5~15岁及体重低于50 kg的儿童,其锌剂治疗剂量为75 mg/d,分3次口服[2,5]。该患儿明确诊断后,予二巯丙磺钠联合锌剂驱铜治疗,患儿13岁,葡萄糖酸锌片25 mg po tid,临床药师认为锌剂使用合理。锌剂使用不良反应小,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该患儿服用锌剂没有发生相关不良反应。
3.2 血小板治疗分析 WD患者的常见受累器官是肝脏,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肝硬化,进一步出现脾脏增大脾亢,从而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减少[2]。该患儿自幼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患儿影像学检查显示肝硬化表现,伴脾肿大脾亢,综合以上,考虑患儿血小板减少与脾肿大脾亢有关。有研究报告了1例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相关的WD,患儿为11岁女孩,最初主诉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没有出血倾向,未对血小板减少进行治疗[14]。《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改编指南》中建议,血小板计数<20×109/L,考虑出血风险增加开始治疗[15]。《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专家共识》推荐无症状、偶然发现的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30×109/L),无活动出血表现,无需任何急诊处理[16]。该患儿近2年血小板处于(54~78)×109/L,此次入院检查血小板为75×109/L,未达以上指南紧急治疗标准。考虑该患儿有反复出鼻血以及二巯丙磺钠治疗有血常规异常的风险,予中成药地榆升白片进行升白细胞和血小板治疗,临床药师认为合理,建议继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药物。
3.3 健康宣教
3.3.1 饮食、心理宣教 WD患者的低铜饮食对于病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临床药师对患儿和家属进行饮食宣教,建议该患儿在治疗初期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包括动物内脏、豆类、坚果、鸭鹅肉等;避免使用铜用具[2]。减少饮食含铜量较高的食物,牛羊肉、金针菜、香蕉等;可以不限制地食用精白米、禽肉蛋、淡水鱼、淡色蔬菜及水果等[17]。另外,如果日常饮用水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建议出院后高蛋白饮食,保证充足营养[2]。
该患儿偶尔情绪不稳定,临床药师与患儿进行交谈,建议放松心情、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玩耍、对治疗要有信心并积极配合,充分治疗后可以正常生活和学习。随着驱铜治疗的进行和医生药师对患儿的心理疏导,在院期间患儿情绪较入院初期有明显改善,可正常与家属和小朋友们相处玩耍,情绪趋于稳定。
3.3.2 后期监护 患儿出院后因疫情影响,2个月未到医院复查,临床药师电话随访,家属诉患儿回家以后情绪好转,各种症状也较在院期间好转。临床药师使用改良Young量表对患儿治疗前和随访时进行评分,量表评分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肌张力、震颤、高级神经功能等8个方面16个项目组成[18],2次评分分别为23分和15分,表示患儿神经精神症状有显著改善。临床药师同时提醒家属,该疾病需要终生治疗,患儿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症状体征、24 h尿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铜蓝蛋白等变化,治疗期间前3个月每月1~2次,病情好转后每1~3个月1次,维持治疗后每年2~3次[2]。建议患儿方便来院时及时复查,方便调整药物,注意低铜饮食,家属予以配合。
4 结论
WD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和误诊。该患儿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以“头痛”就诊,入住我院后确诊WD,立即进行驱铜治疗。在治疗中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和文献,评估患儿驱铜药物的使用,并监护患儿的不良反应,对患儿进行饮食和心理宣教,后期电话随访患儿病情好转情况,提醒患儿按时复查。临床药师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参与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探索临床药师参与需终生治疗罕见病的药学模式,旨在加强WD患儿合理用药,提高患儿及家属治疗依从性,增加疾病治疗信心,帮助患儿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