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铸就中国地质学会事业发展新辉煌
——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23-04-06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钟自然

地质论评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作者学会科技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 钟自然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们在此隆重召开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学会百年奋斗历程,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地质学会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我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来宾、专家、各位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中国地质学会全体会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广大地质工作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中国科协、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以及各理事单位等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给予学会的关心关怀、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于1922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团体之一。一百年前,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26位地质学家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正式宣布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中国地质人从此以一个群体的形象开启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一百年来,学会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同脉搏,把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地质事业在西学东渐中曲折探索、艰难起步。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成为践行“地质报国”使命的担当者、奋斗者与示范者。

风云时代,应运而生。这个时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一批早期地质学子学成归国,中国地质学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学会的先驱们毅然喊出“地质报国”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广大地质工作者们积极响应号召,先后在西部地区发现延长油田、玉门油田,在江西发现钨矿,在滇黔发现铝土矿和煤矿。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学会先后创办了《中国地质学会志》与《地质论评》,刊登了一系列地质领域重要理论和重大发现,支撑取得了众多具有重要代表性的科技与勘查成果,首次代表中国地质学界参加了多项国际性地质大会,并用生命保护了一批宝贵地质资料、地质文献、地质实物和地质人才,保留了我国地质科技发展的珍贵“火种”。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地质事业在开天辟地中肩负重任、蓬勃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锻造服务新中国革命建设的游击队、侦察兵与先锋队。

东方破晓,万木复苏。这个时期,在毛泽东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中国地质事业肩负重任,蓬勃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宣告成立,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地质工作要大发展”的方针,以李四光为代表的学会前辈们创立并发展了地质力学、陆相生油理论、成矿模式、成矿系列,提出了燕山运动,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几大构造学派。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的发现,粤北铀矿、白云鄂博稀土矿、金川镍矿、大厂锡矿等战略矿产资源的找矿突破,五大煤炭基地、十大钢铁基地的建设,为我国现代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提供了重要资源基础。在筚路蓝缕的困难时期,学会充分发挥地质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代表中国正式恢复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席位,不断发展壮大各分支机构,推动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不断发展进步,团结广大会员和地质工作者戮力同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发奋图强,为新中国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地质事业在春天故事里意气风发、乘势而上。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争当以地质找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这个时期,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1978年3月,随着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提出,我国地质事业迎来大发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满足了我国50%以上的大宗矿产需求,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支持保障了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建设,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实施的找水打井与供水安全示范促进了西南、西北和高氟高砷劣质水分布区缺水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翻天覆地的激情岁月,学会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任务上来。一大批分支机构以及各省(区、市)学会相继恢复或成立,理事单位逐渐扩大,覆盖全部地质行业。学会职责更加明确,逐渐形成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期刊出版、奖励举荐等业务板块。学会率先将“世界地球日”活动引向全国,在北京隆重举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实施精品期刊工程进入国家期刊第一方阵,创立李四光奖、黄汲清奖、金银锤奖、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找矿成果、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等重要品牌。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服务保障资源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地质工作新使命。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争做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实干者与支撑者。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地质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和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评价发现了新疆火烧云铅锌矿、马尔坎苏锰矿、四川甲基卡锂矿等一批世界级矿床,实施“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心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海马号”、“慧磁”定向钻探等一批先进适用装备,标志着我国地质勘查技术装备研发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学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凝聚创新资源,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立生态地质、健康地质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与境外地质、非常规油气地质等新领域分支机构,先后组织举办了多次大规模、高层次、多系列的学术年会、研讨会等国内外交流活动,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积极助力解决了一批资源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地质类团体标准,开展了地质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承担了地质文化村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工作,推进了地勘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了产学研用创新基地,有力促进了地质事业转型升级。实施多项精准服务会员行动,建立会士制度,创立金罗盘奖、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设立科普奖,推进地学科普研学体系建设,打造精品学术期刊集群,助力人才成长进步和行业改革发展提质增效。先后被中国科协授予“学会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连续3次被评为“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优秀科技社团”“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综合评价中总成绩名列第一方阵。

一百年来,中国地质学会从创立伊始的26人发展到如今8万多会员,从初始单一的地质单位到现在囊括自然资源、地矿、冶金、有色、建材、核工业、油气、煤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行业部门和单位,从最初的几个分支机构到现在的63个,从最初的1种期刊到现在的15种,学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学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公信力、行业影响力、会员凝聚力、机构运行力不断增强,在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百年来,先后有22位地质学家或领导地质工作的同志出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他们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宠佑、李四光、朱家骅、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黄汲清、尹赞勋、孙云铸、李春昱、俞建章、程裕淇、朱训、张宏仁、宋瑞祥、孙文盛、徐绍史、钟自然。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并对他们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发展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回顾百年来中国地质工作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峥嵘岁月与历史成就,更要责无旁贷地接过时代接力棒,把学会推向新的辉煌。在此,我们向为学会发展壮大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先贤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勉励关怀学会发展的各级领导、院士专家,向一直关心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和广大地质工作者,向始终鼎力支持我们的理事单位和广大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地质学会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报国与服务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地质人才培育与成长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地学走向国际、联结世界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地质科学精神与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中国地质学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地质学会一百年来取得一切重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走进新时代,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砥砺初心使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只有把服务党和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中国地质学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始终坚持推动地质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地质学会团结带领地质工作者坚持不懈地探索推进科技创新,极大推动了地质事业的快速发展,助力地质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实践证明,只有持续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才能切实为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贡献“地质智慧”、提供“地质方案”、发挥“地质力量”,才能有效提升中国地质学会服务国家事业发展的能力,确保地质事业历久弥新、基业长青。

三是始终坚持促进人才培养与成长。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地质学会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和促进地质工作的第一资源,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举荐力度,持续探索人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建设地质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地质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确保我国地质事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四是始终坚持开放引领与团结合作。才以会聚、业由会兴。开放引领、团结合作是中国地质学会长期坚守的办会理念。学会牢固树立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积极搭建开放交流平台,探索合作机制,促进国内外地质科技合作,推动知识信息共享,深化联合科研攻关,着力构建组织覆盖全、联系渠道广、服务手段多、创新活力足,跨行业、跨部门、特色鲜明的全国地质行业科技共同体,不断为推动地质事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五是始终坚持传承弘扬地质文化。地质文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血脉根基,中国地质学会坚持传承与弘扬地质文化,构筑地质行业的精神高地,增强地质人的文化自信,为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会坚持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提升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确保我国地质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地质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地质领域相关工作先后作出七十余次重要指示批示。

2017年5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2020年3月第二轮试采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考察时,专门听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和钻采船建设等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10月2日专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做出重要回信。这无不体现了党中央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为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作用,在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地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战略性矿产、水等资源保障。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地质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球系统科学支撑。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地质工作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撑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要求地质工作切实发挥基础先行作用。地质灾害防治、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地质工作提供稳妥有效的地质解决方案。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求地质工作把军民融合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学会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统筹部署、统一论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坚持“四个”面向,明确了科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中国地质学会行进到了又一关键节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以纪念大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社团工作的新要求,坚持“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学会”的总目标,更加坚定地践行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使命,更加紧密地团结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服务地质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不断取得更大成效,奋力谱写学会下一个百年美好篇章,开创学会第二个百年辉煌未来。

一是坚持党建强会,加强学会的政治思想建设。中国地质学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强化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党建强会”,充分发挥社团党建效能。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地质文化,引导广大会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言献策、建功立业上来。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履行“四个服务”根本职责。中国地质学会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社团工作的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汇聚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不断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加主动地承担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行业赋予学会的时代使命,在党和国家奋进新发展征程中努力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三是坚持精准定位,着力构建学会新发展格局。中国地质学会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深度融入地质行业发展与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术社团组织,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沟通地质行业与政府部门的桥梁、联系地质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纽带、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的高地、贯通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队伍的通道、连接国内和国际地学界的窗口、传承和弘扬优秀地质文化的平台,在服务地质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为行业和社会提供更好公共服务。中国地质学会要不断发挥平台优势,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不断完善地质人才、成果和技术评价与行业自律体系,服务和促进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期刊出版资源集约运营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提升科学知识传播服务能力。完善集思、汇智、聚能机制,聚焦“卡脖子”、强基础等重大问题和需求,加强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地球科学普及机制改革,打造智慧传播、多方协同的地球科学普及生态。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科技治理和国际互助互认工作,提升中国地质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是坚持强基固本,加强学会自身组织建设。中国地质学会要坚持推进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科学办会,加强常务理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组织建设,夯实学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强化统筹协调与监督管理,加快构建完善的秘书局、理事单位、分支机构、省级地质学会和会员服务中心的融合协同机制。增强团结联系服务能力,加强与地质科技人才联系服务。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业态领域地质工作者的联系服务。推动与港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积极设立对外联系服务机构、境外代表机构,吸纳境外会员及港澳台科学家在学会任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地质学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凝聚和引领广大地质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全力投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中国地质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工作者学会科技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学会分享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