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教育权威的时代变迁与重构

2023-04-06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权威辅导员专业

程 帆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肩负责任。高校辅导员何以能教育影响学生?除了自身的人格魅力之外,辅导员的教育权威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的教育权威受到多方面挑战。辅导员的教育权威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受到挑战?应该如何应对?需要学界对此开展深入探讨。

一、辅导员的教育权威

辅导员教育权威是指辅导员具有一种使学生感到信从的精神感召力量和威望,是辅导员对学生在行为上和心理上所形成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它是在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形成的,并在师生交互中不断被强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人与人交往更加复杂,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对高校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师生关系陷入淡漠化、功利化、被动化的危险局面。现今,师生之间实质性交往时间与空间窄化,有限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师道尊严的传统型师生关系逐渐瓦解,高校教师难以树立自己教育权威[1]。相对于高校里的普通教师而言,辅导员自身相对较年轻,学历和阅历较浅,在学生中的教育权威本来就较弱,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辅导员的教育权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美国学者克里弗顿和罗伯特根据马克思·韦伯对权威类型的三种划分,将教师的教育权威进行了系统分类,即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在内的外在的制度权威、以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为主的内在的个人权威[2]。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教育权威是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推演,在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3],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使得教师教育权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效力。如今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信息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辅导员法定权威、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解构。

二、辅导员教育权威的消解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能发展,辅导员的教育权威不断被消解。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辅导员感召权威的消解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衡量指标,那么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高于50%则称为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 年开始扩招,而后规模发展迅速,截至2021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迅速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量的不断扩张,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的升级、教育功能的扩张、教学模式多样、管理方式变革等一系列质的变化没有跟上,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学生人数增加、类型和层次纷繁复杂、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期望与要求多样的趋势,这使得辅导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教育压力与管理挑战。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必备途径,其中多数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军事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由辅导员主讲。囿于教学资源的不匹配和结构性缺失,大多高校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这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交往、互动的频率较低,课堂沉默现象司空见惯,从而无法建立稳定、持久、深入的师生关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似乎正在丧失它的效力。由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造成的学生人数增多、生源质量下降以及工作职能增加,给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加之受到各种外在考核指标的影响,辅导员往往疲于应付。这样在学生眼里,辅导员所应具有的使人亲近和信服的影响力和威望也在慢慢降低,其本应有的人格魅力和师道尊严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与信赖。

真正的权威源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会随之失却。辅导员的感召权威是通过自身独特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树立的,它是辅导员教育权威中最具吸引力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为人师表的教师角色要求辅导员树立其感召权威,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道德典范,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身思想及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辅导员自身的道德品行和人格力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受制于知识能力、年龄阅历的限制无法充分彰显;另一方面辅导员忙于各种事务工作,对学生往往管理多于教育,给学生感觉辅导员更多是管理者的角色而非教育者的身份,其感召权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辅导员专业权威的失却

“专业权威”基于的是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占有,是建立在教师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丰富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专业权威,进而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年轻一代只得在教师的教授下汲取知识来维系生存、认识世界乃至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处于被监督、管理和引导地位,并通过双向的教学交互作用不断强化着教师的“专业权力”。然而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权威不仅面临着失却的危险,教师自身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更新知识储备,以此来适应这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

一方面,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易获取性改变了教师曾经是学生汲取知识、增长见识的唯一途径的状况,大学生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视频与音频,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各类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敏锐力和接受能力显然比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师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某些方面了解的也比教师多得多。由于高校培养模式的细化的和分科教学的局限性使得辅导员只精于某一领域的知识,而高校招聘录用环节并未对辅导员的专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导致绝大部分辅导员的学科专业背景不一,如果再不深入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发展与基础知识,很难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观念,甚至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也会让学生感到不专业或“外行指导内行”。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多样快速发展给辅导员以学识素养为基础的专业权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是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并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阶段。面对信息化社会所具有的纷繁复杂的社会观念也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多种文化中引领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学生需要的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式、辨别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时代敏感性显著增强,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传统的“灌输—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再广泛适用,辅导员本身要努力适应信息化的浪潮,探索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辅导员法定权威的解构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高等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政府担负着提供教育经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教育内容等重任。80年代后,经济的衰退使得政府决定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之中,使得高等教育的运行具有诸如竞争、价格、选择、金钱刺激、分散决策的市场特征[4]。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高等教育传统的育人、科研等功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首先,学术资本主义泛滥。为获取教育经费,大学开始以盈利为目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高校变成了经营机构,它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如不少高校开始创办公司或企业,利用其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参与到社会经济性活动之中,一些教师甚至成了企业的老板。第二,高校学生消费主义盛行。为吸引生源,一些高校迎合学生、取悦学生,教师成为教育服务提供者,提供受欢迎的教育项目,并且尽量降低相应的供应成本,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5]。学校收取高昂费用,学生变成了顾客,学校是卖家,辅导员则变成了服务员。第三,高校场域内市场机制的引进使得“绩效管理”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管理方式。辅导员在这样的绩效指标引导下为完成一项项快速、可见的科研产出疲于奔命,离学生则越来越远。

教师法定权威来自于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而被赋予的权威,它是因社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权威,故又被称之为“继承权威”或“世袭权威”。学生遵从于教师的法定权威,是在效仿父辈们的做法,他们认同教师这一神圣而又崇高的身份。但如今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被视为一种新兴的商业和营生,用教育拉动经济增长,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变成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师生双方只不过是进行知识消费和服务供给的买卖者[6]62,师生之间的感情色彩趋于淡化与功利。

三、辅导员教育权威的重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基于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共生互学的动态关系,它具有多层面性、社会历史性和教育性。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一般带有教师专断、学生遵从的特征,它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变为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的现代社会师生关系。但当下,高校在校人数的激增使辅导员疲于事务性工作而非精细化育人;市场经济社会使师生关系异化为服务与消费的交易关系;信息化社会,学生对知识、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以网络为主导的各类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文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辅导员也不再单纯的以思想传递者的角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要转变为领学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成为知识和思想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辅导员的教育权威是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起来的,三种教育权威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任何一位辅导员都在上述三种权威基础之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如何运用权威将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质量。

(一)以专业权威的塑造为根本

专业权威来源于个人的学识素养。辅导员工作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繁杂性特点,要求具备全面的“多栖”素质能力,朝着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作为一名辅导员,既要有相应学历,还得有真才实学,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一个勤学善思、深耕细耘、科研成果丰硕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一个对学生所学专业了解颇深的辅导员很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辅导员应扎实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党和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形成全面的了解和解读,将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和专业知识融会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深度、有思想、有灵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也是如此。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出现、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现、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话语体系快速转变等新时代复杂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倒逼学生工作者必须发扬创新精神,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辅导员要牢固树立“创新育人”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创新和建立学生工作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辅导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权威。

(二)以感召权威的发扬为核心

感召权威来源于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是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也易被大学生接受。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辅导员要在做人、治学和教育学生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锤炼品德修为,做塑造学生品位、品行和品质的大先生。育人先育己。作为传道者,辅导员要首先明道、信道,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辅导员需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感召权威的唤醒、诱导和激发作用,对学生形成表率作用。其次,辅导员要回归“立德树人”之天职,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起无限的责任[7],使学生自发地形成敬畏感、神圣感和崇敬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辅导员的真正价值,并对学生产生有教育意义的影响。

(三)以法定权威的树立为保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和认知根深蒂固,并发自内心服从教师的权威。传统观念上人们认为学校的工作人员都属于教师,高尚、受人尊敬、爱戴。辅导员法定权威来源于官方的外在的规定,通过制度规定了辅导员的角色地位、职责和权利。辅导员法定权威最显著的特征是强制性和单向性、压迫感,过多的强化法定权威会增加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隔阂,高高在上、使官腔、摆架子,不利于成为青年之友,会给辅导员开展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应该将法定权威作为最后的选择。其次,法定权威是外部“力量”所赋予的,辅导员不要过多以教师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去管教学生、规制学生,而要依靠练好内功来提高自身的法定身份权威,不仅以教师的身份“教”“育”学生,更应以服务者和守护者的角色温暖学生、引领学生,坚持服务在前,教育是关键,管理是手段。

猜你喜欢

权威辅导员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