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化与创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

2023-04-06朱亚男

甘肃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格理想中华

范 鹏 朱亚男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提要: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1]69。这一要求实际上涉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怎样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讲到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2]30。这里的人格概念不是心理学的概念,而是人生哲学的概念。在心理学意义上,人格指“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3]5。本文使用的属于人生哲学范畴的人格,是在心理学人格概念基础之上的,以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为主要内容的,通过个性化的群体性表现出来的某个人或者某种人的品格,这个品格有现实的层面和理想的层面之分。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是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政治品格,是与其现实的人格相对而言的立言、立德、立身的最高标准。理想人格的标准,在心理学中与心理健康相关,指向一种健全人格(perfect personality)。在伦理学中,理想人格与道德相关,是道德上的善的集合。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理论视域来说,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作为自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超越,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是”最全面的实现,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汲取中华民族高度重视理想人格传统思想精华的、中国化时代化了的做人的“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目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铸就于二者相结合的新时代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奋斗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条具体途径。

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塑造当然也不能例外。高度重视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精神境界,对于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塑造理想人格的历史基础、精神底蕴和文化根脉。

(一)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领域中,是否存在着一定意义上——或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哲学’,长久以来被称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4]黑格尔否定中国哲学的存在,认为中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思辨哲学,有的只不过是关于人生的一些格言。黑格尔本意是对中国哲学的贬低和否定,但却“不幸言中”了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即以人生哲学为主干和灵魂。与所有哲学都从天道讲起一样,中国哲学也讲天道,但中国哲学讲天道的目的在于立人道,中国哲学颇少像古希腊哲学那样纯粹意义上论自然的本体论,更多的是类似于《老子》《论语》《庄子》等将天道人道熔为一炉的哲学。中国哲学将天道和人道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打通,在多数中国哲学家那里被理解为一种由天道所决定或指引的做人的道理。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本性和作为有机整体的共同本质,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性,即人性论。二是人的内在本性和本质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想指向,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人格论。三是在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性和理想人格的指引下,应当如何认识人的命运、顺逆、苦乐、荣辱、生死等具体的人生问题,即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所有的哲学家几乎都讨论过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几乎所有的人生哲学都可以分为这三个层次。

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中国从先秦时期开始进行哲学探索。《孟子·离娄下》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即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那么这很少的一点究竟是什么呢?《荀子·王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观点和孟子是一致的,即人懂得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也叫“有义”“知义”。人的本性是“人类的本然本质之中的独特本质,即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物种区别于其他任何种类个体的独特性”[5]。这种独特本质的拥有,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人具有价值追求,而动物没有这种自觉追求,这就是先秦儒学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具有价值追求是人的本质,但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观点却有所不同。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西方文化主张性恶论导致以倡导外在约束为主的法治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性善导致以道德教化、以德治为主的治国理政和做人的传统,但荀子论性恶却同样导出要以道德教化为主的中国式的礼治思想。《荀子·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教育和后天教化,也就是说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人的善行都是后天道德教化和礼的约束的结果,那些通过内心的理性思虑而发生的改变、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都可称之为“伪”。

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合起来可以称为人生哲学,这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哲学在人性论问题上,就人的本质来说,从先秦到宋明时期,从近代到现代都有各自的探索过程。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论题出发,做人的问题首先是立人的问题,即解决理想人格的问题: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这个过程的探索也即从人性论转化为人格论,人格是通过人性的实现,见之于实践,而理想人格是在人性的自我实现中对自我的超越。尤其到宋代,理想人格的理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宋代的理想人格理论实际上是在儒释道合一的传统中对于如何做人的问题进行论述。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应该如何体验一种健全的生活、成为一名符合人的标准的人,需要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即狭义的人生论的问题。

(二)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三家为主、一家独尊的基本格局,但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特点。儒家教人做一个有道德、有作为、有气节的人,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气节为要、以良心为基、为天下所有人的幸福做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追求精神之不朽。这是做人层面的要求,体现作为主体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突出了“入世”的特质。

佛家教人做一个有觉悟、有信仰、有爱心的人,以坚定的信仰支撑苦难的人生,有一个慈悲心是佛教的最突出的价值追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才能涅槃成佛,这是觉悟。在爱心中爆发出智慧,能够想到、说到、做到,便是觉了的人悟到了道。这是对做人超越层面的要求,体现人作为生存主体的超越性本质,突出了“出世”的特质。

道家教人做一个有真情、有洞见、有趣味的人。冯友兰先生曾说魏晋玄学是儒家化了的道家思想,魏晋风流名士的四种品格:深情、洞见、玄心、妙赏。这是理想人格哲学式的精神呈现或人类精神生活的哲学方式。深情或真情是人的感性最直白的表现,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直道而行,以“真”尽显人性本色。洞见是人的直观的最高境界,能够一眼看出事物本质,表现为看穿说透、想通放松。《荀子·非十二子》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玄心是为天地立心,立人心中的道心,用哲学的思维,以一种超脱和超越的精神,站在宇宙外看宇宙,跳出人生谈人生。妙赏是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谈人生。程颢的《秋日偶成》二首之一就是中国人理想人格的一种哲理诗式的描写与诠释,是真情、洞见、玄心、妙赏的结合,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结合,冯友兰曾说此诗可以为“哲学咏”。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包含了道家的人生情趣,佛家的觉悟和爱心,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使命担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8,“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18。为此,传统需要保护传承,资源需要转化创新,理想人格方面的文化资源同样需要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方面的文化资源内容非常丰富,传承创新的切入点也有很多,其中意义重大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自立精神和巨大的包容胸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活态文明。放眼看世界,美国的国力强大,但有今而无古;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曾经十分辉煌,但有古而无今,其精华没有被完整传承下来。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完整的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古今贯通的原因之一。《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人应该像天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化育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与包容性是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又一重要原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18与“天下为公”“亲仁善邻”[1]18等并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充分说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塑造其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由的理解有本质的区别,但至少在形式上,自由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之一。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对自由的论述颇多且思想深刻、涉及面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看,对于自由一语道破天机的便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记录了孔子的话:“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七十岁才认为自己有了真正的自由,中国人从孔子开始就抓住了个人自由的本质,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如果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符合了毛泽东所说的,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需要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

第三,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同理想。北宋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通过《横渠语录》传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华民族最宏大的理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果用传统的中国式表达,便可以将之称为“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为中国立场之首的“天下为公”。这是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一种整体高于个体而又包括个体的目标和愿景。实现这些愿景和目标,对个人来说就是两个字:修养。修,是把坏的方面一点点削去;养,是把好的方面一点点积足。把他人的优点作为“思齐”榜样来学习,将别人的缺点当成自己的“不齐”去克服。《论语·述而》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对于别人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会逐步向着完人去迈进,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浩然之气”。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途径,既回归人性的善,又实现国家之治。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中积累了大量的这样的传统。例如,《中庸·第二十三章》提出“致曲”的工夫,也即是修养心性的工夫,“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以超凡入圣“让普通人看到成为圣贤的希望,让普通人的人生有了美好期许,为人们通向圣贤之域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可能的途径”[6]。这也就是《孟子·告子下》记载的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理想的实现。

第四,人生意义的追寻。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活着,更好地活着在于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是”,在孔子看来就是为了“闻道”。《论语·里仁》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想要“闻道”何其难哉!所谓“闻道”需如《礼记·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闻道不仅需要学和思,更需践和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中国的“道”的体现。比如,中国人特别看重“孝”,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家庭道德以孝为起点,孝是众德之本,是忠的基础和礼的根本。孝字若拆解来看,上为“老”,下为“子”,实际上彰显的是一种敬本心理。从内涵上看,孝,包含了养亲尊亲、善继善述、传宗接代、封妻荫子、振兴门风、光宗耀祖、尽忠报国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养亲尊亲,《增广贤文》说“百善孝为先”。孝的具体内容还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内容里面,仅“孝”一项,就包含如此丰富的内涵,而“孝”里面仅“养亲尊亲”这一项,真正做到就非常难,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要真正 “闻孝道”,便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思践悟,闻道永远在路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闻道”,就是要在转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坚守理想信念,敢于担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和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智慧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基本的共同思想就是人如果认识了普遍规律,即中国哲学所谓的“道”,个人就可以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群体则可以获得共同的幸福。这种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称之为“自由王国”,中国哲学称之为“万世太平”或“天下为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中,这一切只有“闻道”才能做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根”,中国人的“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寻根溯源,只有不忘本来,才能立足现实、创造未来。那么“根”如何才能长成一棵树,造就一个人,它长成的树的生命力如何,造就的人之灵魂会怎样,在“根”上会生发出什么样的干,这就是有关“魂”的问题。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灵魂则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同马克思主义之魂融为一体的便可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资源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贯通起来,便可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为人的本质,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人生之最高理想和人类解放的目标,人类的终极理想就是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解放全人类的伟大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的实践动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灵魂首先要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中来寻找。

(一)解放全人类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

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解放和发展。“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39《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7]44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为前提,资产阶级是消灭多数人的个性和自由为少数人谋利益,那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则是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如果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那么,共产党人人生的意义则在于“人活着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活着”。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建党以来整个百年奋斗都是团结带领人民为了实现人民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人格理想从而自觉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之源。

(二)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共产党人必须依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依靠真理的力量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依靠人格的力量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身体力行来展示真理,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是共产党之所以为共产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6依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驶向光明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密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了这种力量是鲜活且令人折服的,共产党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始终离不开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共产党人在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和秘密,即《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也有阶级的利益,但无产阶级发现本阶级的利益就是民众的利益。为了阶级的利益,首先要实现民众的利益,只有实现民众的利益最终才能实现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人的美好理想和宗教中的那些美好的说辞有什么区别呢?与宗教中的描述相比较,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承诺了一个人间天堂,共产主义是天堂,而奋斗过程就是通往这个天堂的桥梁。无产阶级实现民众的利益、解放全人类需要这样的“桥梁”,而佛教缺少的恰恰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共产党的“党性”比佛教的“佛性”更慈悲。在恒久的奋斗过程中,共产党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展示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并依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来实现自身奋斗的理想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运动规律不同,并非像自然界那样创造出必要而充分的条件以后就会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的实现需要人参与其中,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本身“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8]187,因此,共产主义不是在未来几千年的等待中会突然降临的神话,而是需要共产党人在持续不懈的奋斗中才能不断实现的目标,惟有奋斗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的天堂铺路。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敢于斗争、不懈奋斗的党,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有勇有谋地行动的党。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的使命和人民的福祉有机统一起来。这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利益。共产党人主张大公无私,这里的“公”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有共同和共通之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取“义”,即将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利”,即放下个人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社会是独立人格的集合体,如果私心太重,共同理想就无法实现。共产党人迟早要和私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人从劳动异化中的解放,是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8]186。为实现这一目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还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合理利用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本质追求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本质追求是建立在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整个社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自由王国”。解放全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贫穷落后的历史时期,作为共产主义运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目标首先是人民吃饱穿暖;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目标是人民富裕;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目标是满足人民对于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明确宣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51

共产党人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只有人才能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一个观点。劳动本身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也是人的本质的真正表现。作为生命活动本身,劳动是一种自我创造运动,是自为的人的生成。人通过这样的可以自我实现的劳动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劳动创造了人的世界和人本身。在这样理解人的本质基础上,人的使命、职责、任务就在于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因此《共产党宣言》揭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51未来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自由发展”是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和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9]。只有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发展,由每个人组成的“一切人”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个过程至少要经历三大阶段。

第一是人身依附的阶段,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0]52阶段,第三才是自由个性的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第二阶段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容易被金钱所污染,这些人的灵魂也由于被资本与金钱扭曲而随之变得丑陋。共产党人不仅要揭露和批判这种丑陋,更需要改造这样的世界。就自由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他的个性、人格、创造性、独立性最大限度而不受阻碍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发展的阶段、发育的程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决定的。所谓全面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189,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充分地发挥,又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升,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追求和逐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真正实现,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自由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全面发展,如果没有体现为全面,也意味着不能够拥有完全的自由,所以自由与全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和著作中,具有神圣的意义,马克思对此也有过传神的描绘:“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7]69“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8]537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理解为《论语·为政》记载的“君子不器”,即人作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个体,君子不是一种特定的人,而是一个符合做人标准的人。中国哲学教人做人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一个君子,成为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在当代中国,所有学校尤其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理想与目标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科学研究,所有职能都要聚焦于立德树人,而非树某一种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作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之一,充分表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初心使命而全力践行。

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是解放全人类,这一本质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通过共产党的行动使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伟大理想的实现,需要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明道才能立德,只有充分认识到理想人格与共产主义运动本质的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自觉地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终身的人。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

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确立其目标,需要寻“根”、树“魂”,更需要立“体”。从中华优秀传统人生哲学追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重在挖掘思想之源,从共产主义运动本质揭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重在树立思想之基,最后需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共产党的人生哲学中确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

(一)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是人民的哲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19。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活动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建党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使命。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一心为民。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奋斗的任务目标是完成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开创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任务目标是实现社会制度变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在人民利益有了政治制度和物质基础的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任务目标是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摆脱贫困落后,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任务目标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准百姓愿望,顺应人民期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更系统、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人民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借《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讲愚公移山,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毛泽东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11]1102。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共产党人更要时刻牢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2]144,不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还要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一定要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实践中去塑造,这是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的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幸福

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1004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也特别强调:“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13]2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的将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幸福视为“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70这个向往具体来说,就是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4]70。但这些还不够,人民还向往有苦要有地方诉、有冤要有地方申、有话要有地方说,有表达愿望的制度平台、反映诉求的畅通渠道和保障利益的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在这方面提出了“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1]37、“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1]38、“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1]38等更高的要求并进行了具体部署。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首要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26,这就要求“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70。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更加坚定地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以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和有勇有谋的责任担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1]69,不负人民重托,将个人理想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使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火热实践中成就自身的人生辉煌。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的现实标准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5]660。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高尚,是指有理想、有气节、有操守;纯粹,是无私心、无杂念、无污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到“三有”尚有可能,做到“三无”则难度颇高,但“理想”的人格,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最高标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目标,需要认同者永不懈怠地追求和坚守,直至人生最后一刻。理想人格的塑造,既需要崇高的理想,也需要立足现实;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同样既要有理想的高度,也要有现实的基点,在普遍性中体现先进性。世间之人从人、己、利、害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也就是七种人。

第一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比如雷锋、孔繁森等,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舍己为人,只为他人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第二种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合格的共产党人应当是当世之贤人。第三种是利己益人、公私兼顾的常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努力劳作,凭劳动为自己谋生存、靠本领为国家谋利益,对他人有好处且不妨碍、没坏处,这就是好人。第四种是纯粹利己、也不损人的庸人。一切只替自己打算,但不破坏别人的利益,不损害国家的利益,对这种人法律应该保护,道德也不可过分谴责,资本主义将人放在这个层次上,所以,他们鼓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第五种是斤斤计较、损人利己的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人总认为别人亏欠了自己,永远不满足,终日抱怨,事实上这种人的利益往往由于其私心太重反而易受到损害。从社会的辩证法看,其实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比如,无产阶级就是无私地解放全人类,最终也将解放自己。第六种是损人利己、专门害人的坏人。这种人行为处事总是故意对别人造成伤害,对自己也没有带来好处,这种人法律要制裁、道德必谴责。第七种是害人害己、十恶不赦的恶人。这种人害人伤己,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人法律必须严惩,道德也要强烈谴责。共产党人品格应该在哪里,应当走向哪里,可以从这七种人里找到自己的方位,明确努力方向,成就理想人格。追求理想人格,从中国故有的话语体系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超凡入圣”,先做君子不做小人,先做好人不做坏人,慢慢向高境界攀登。共产党人努力成就自身理想人格的途径应当是明确标准以端正态度,增强本领以如愿实现,最终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当代,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应当是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队伍,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1]66。突出政治标准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新时代的共产党人首先要政治忠诚,坚定理想信念。与普通大众相比,共产党员的理想人格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共产党人要向着这个标准努力,要有信仰、有灵魂,坚信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人民幸福而活着,为民族振兴而奋斗。一切从实际出发,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这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个信仰在人格上要体现在“严”和“实”两个方面,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培养忠诚、干净、担当三种品格,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开始就开宗明义鲜明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实际上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标准的又一个全新要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说就是“为国为民、不骄不躁、有勇有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还应该做到“四有”:心中有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心中有民,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心中有责,做敢于担当的开路人;心中有戒,做廉洁自律的带头人。要努力做到“四铁”: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归结起来就是讲政治有信仰,讲纪律有规矩,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服务人民的人格自觉。总之,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全面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的现实标准和具体要求,以实干的业绩造福中国人民,以不懈的奋斗实现理想人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而终生奋斗。

综上所述,笔者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为例,具体揭示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的本根性资源地位,马克思主义“魂”的本质性规定功能,只有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的政治要求之中付诸实践,才能把“根”“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结合的真理性呈现与实践性效果。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仍需进一步挖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仍需进一步铸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人生价值选择的认识前提和政治操守,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人格塑造的行动要旨和精神品格,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展现人格力量的意志品质和浩然之气,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实现人格理想的基本立场和价值指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要在思想上明确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为什么样的目标而团结奋斗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展现时代风采。每一个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担当新使命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都要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坚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主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鲜明态度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倾自己的全部智慧、意志与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以奋斗之人生成就理想之人格。

注 释:

①本文所引《荀子》《周易》《四书章句集注》依据中华书局2011年版,《左传》依据中华书局2012年版,《孟子》《论语》《中庸》依据中华书局2015年版,《礼记》依据中华书局2017年版,《增广贤文》依据中华书局2021年版,以下不再一一加注说明出处。

猜你喜欢

人格理想中华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