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研究如何关涉学术热点?

2023-04-06张亚平曹永国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人学术研究热点

张亚平 曹永国

研究热点,似乎是学术界最习以为常、自明性的事情。然而,一般而言,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越具有种种迷惑性,越不容易为人所真正知道。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F.Hegel)曾说:“熟知的并不等于真知的,相反,因为它是熟知的,我们恰恰并不真知,并且难以真知。”[1]对于热点研究,情况亦如此。事实上,何为热点?何种热点?如何关注?这些皆需进一步辨明、审视与深思。

一、热点研究中的乱象及其危害

审视当下的热点研究,受功利主义、绩效主义、流量意识和营销策略等冲击,表现出一些乱象,并产生了相当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热点研究之乱象

学术热点不同于大众热点。一般来说,前者偏向理论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后者偏向广泛性、社会性和强制性。学术热点与大众热点虽有重叠,但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学术问题,关乎知识与真理本身;后者是社会问题,关乎现实与实践的方方面面。然而,在现实研究中,以大众热点取代学术热点、以大众热点认识与评断学术热点等现象很常见。这常常导致学术热点研究的认识论偏差和价值论僭越,重“热”不重“学”,以“热”带“学”或以“热”代“学”。具体而言,围绕热点研究出现的诸多乱象,大致可归为两类。

其一,热点太热,学术太冷。毋庸置疑,学术热点首先是学术,其次才是热点,是基于学术的热点或者学术中重要的、真实的问题。正因为是真正的重要的学术问题,才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在这里,热点之根在于学术,学术“控热”而非相反。否则,一旦热点僭越了学术,热点忽视、脱离学术,就会出现“热点太热,学术太冷”的现象。正所谓,“研热不研学”。在现实中,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热点即当下,当下即热点。当下流行什么,当下什么东西最多,当下出现什么新的事情等,这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热点。这类热点研究只关注流行和新近,往往变化多端,在内容和行文上以满足大众需求为主,基于一种较为浅表的启蒙、扫盲和介绍,起于浅显并止于浅显。其追求新奇与特异,因为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而研究,并不寻求学术自身的逻辑和知识表达的严谨论证。这种热点研究的目的在于高关注度和高引流量,注重的是大众关注而非学术声誉。

第二,热点即热度,数量即热度。报刊中的高频词、人们口中的热词就是研究热点。在这里,学术期刊等媒体发表数量最多的就是热点,投期刊和编辑所好,以期刊的热点为研究热点或导引自我研究。一般而言,这类热点研究往往无需太多的知识储备,也无需遵循严格的学理论证,关键在于快速发表和赢得他人的瞩目。期刊一旦发布选题,学人纷纷趋之若鹜,试图分一杯羹。由于这种研究热点大多为应急之作,入门容易,上手快,研究者纷杂,虽不能产生学术创新,却能够带来巨大影响,对于期刊和学人多为双赢。

第三,网络媒介热点,流量热搜即热点。相对于皓首穷经,关注网络推文、聚焦“快餐化阅读”更为轻松。这些主题“经济效益”大,并能产生压倒性、强迫性的效果。正如《流行的代价》中所言[2]:

现代社会中的mass culture具有生产制作的批量复制性,在生产目的上,它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在政治功能上,它还有自上而下、强迫大众接受的性质。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网络时代,学者与网络达人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

第四,热点即时政,以某些临时性政策文件为依据。研究政策、文件固然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学术的一大任务,但是,这里所谓的热点研究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满足于“吹捧”和“简单重复”而缺少系统论证,并且结论常常是隔靴搔痒,甚至陈词滥调。结果便是,大多数此类热点既于政策无益(因为其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低于政策),又于民众理解和学界研究无益。事实上,这类研究往往并不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研究之外的任务和其他的东西。由于其时效性太强,白开水之作就非常多;又由于这类研究受到当下学术评价的支持,其对于年轻学人和学术研究风气影响存在隐忧。

其二,热点太多,研究太少。毋庸置疑,热点研究的核心在于研究,以扎实、系统的研究带动学人对热点进一步研究,即对热点的形成原因、内容、本质和影响等进行探源,并提出科学化的观点或解决办法,从而推动政策的完善和观念的更新。因此,可以说,学术热点重要的还是研究的质量,而不是热点的热度。缺少了研究,热点也就仅仅只是热点而已,热得快、凉得也快。然而,研究较少,而热点太多却是当前学界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一门心思赶热点、挖热点、炒热点,“研究不够,热点来凑”,重热点而轻研究似乎日益流行。这直接导致诸多研究的异化和热点的泛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机取巧式研究。每当一些重大的时节,或是一些新的文件、报告、发言等出台,这类研究就层出不穷,乌泱泱一片,让人躲不及也无处躲。更重要的是,投机取巧却时常被视为与时俱进,有学术敏感度,让学人竟然离不开。

第二,功利化的虚假创新,追求学术研究的短平快。学术研究变成学术投资和个人效用追逐或学术资源争夺,“为稻粱谋”和“为学术谋”在此严重断裂。在“非升即走”“优绩至上”的制度下,为完成考核任务快出成果,部分学者不再深耕本专业领域,追热点成为一种达标的捷径。[3]为此,制造“热词”,表现新奇,刻意创新,来营造出一种较为深刻和繁荣的学术景观的表象。这类对热点的研究似乎抓住了社会麦当劳化下生活方式的特点:讲求速度、营销、变化、重量不重质。于是,“多快好省”出成果,想方设法不断地求新求快,不但难以形成系统的成果,而且还扰乱学术研究的整体节奏,使学人静不下心来,无法做到潜心问道。事实上,利用热点、表现热点、争抢热点、消费热点等已经在学术界中流行。

第三,亦步亦趋凑热闹式研究热点。秉持“我参与,我存在的”观念,部分学者一旦发现所谓的“热点”,首先考虑的是“不落后”,而非自己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志趣。于是,泛泛而谈,千部一腔俯拾皆是,使人眼花缭乱。通过热点表达自我研究的前沿,已经成为部分学者的生存策略和认同逻辑。正如雅斯贝尔斯(Karl T.Jaspers)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所言,“即使是一场思想运动也需要吹捧的热潮。那平静而朴实地从事活动的岁月似乎已经一去不返。你必须演讲、发言,追求轰动效应。”[4]

第四,私己性研究。一般而言,热点问题都具有公共性,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普遍性问题,需要研究态度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亦需要学人一起贡献智慧。因此,研究本身就不仅仅是研究,需要理性和真诚;而且需要对崇高和真理的向往,需要责任担当,需要学人坦诚相待。然而,今天我们却使热点研究成为私己性的“自留地”,害怕被他人分享或攫取,缺少了共同研究的宏大勇气,以及研究热点中的精神理想。如此,既对自己的成长无益,又对学术热点的研究推进不利。因为,失去了良好的学术共同体,学人的精神和研究视野就会变得较为狭隘。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5]

显然,对学术热点研究的异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和更隐蔽的表现。这些现象和表现方式都容易使学人在研究热点时“念歪了经”“导错了航”,倒置学术热点中的价值排序和目的序列,曲解学术热点研究,进一步则可能使热点与学术、研究、精神和价值不断割裂。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为学界所批评,亦引起诸多学术热点研究之隐忧。

(二)学术热点研究之隐忧

近年来,对学术逐热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奇怪的是,越加批判,似乎学术逐热症和研究异化越明显,研究热点大张旗鼓地成为学人的研究动力、刺激点与生长点。分析这些批判和现实后果,其隐忧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热与浅的双重耦合。一大现象就是,热点越热,表达和研究就越浅;越是浅表、平面化,就越容易获得热度和关注。正所谓“道近易从”“曲高和寡”。于是,越是深刻的、系统的研究,便越来越边缘化,越没有人关注。而越没有人关注,则越不容易发表,学人自身的生存状况就会堪忧。因此,我们看到,系统性的、长久性的研究少了,学人不愿持久地从事某个主题的研究;短平快的东西多了,快餐式的研究多了,原本那些严肃的、居敬持志的学人亦开始东施效颦了,不愿从事那些大部头、系统性的、基础性的研究了。就人文科学而言,文学、哲学和历史等基础研究常常被誉为最能体现学者学力和成熟度的研究,然而,这些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和费力不讨好。许多学术期刊都在压缩这类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发文量,着力于一些短平快的所谓热点话题的研究。后者也常常被视为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大法宝”,快速化的组稿、较为仓促的发表以及泛泛而谈的终结等甚至被誉为“美谈或佳话”。大家似乎不愿啃一些大部头的研究,常常是翻阅几篇论文即可形成一篇自己和众人满意的论文。尽管这种研究有其所谓的抛砖引玉的价值,但是,众多的所谓的不同视角、不同建议更多时候只是零敲碎打、应景之作,大都缺乏真正的理论创新或理论水准,较难产生扎扎实实的、具有理论和思想深度的精品力作与真知灼见。或许如同利奥塔尔(Jean F.Lyotard)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在知识的论域中,人们已经不再区分真知与信息、深刻与肤浅之别,从事学术研究也不再以追求真知为其目的,相反它更深刻地受制于市场经济。[6]假如果真如此,那真的是学术研究的死寂,表面上人人创新,但实际上是标准要求与理论水准的下降。一如《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中所说[7]:

工具主义的问题在于,假如我们不能因学术和文化的成就本身而重视它们,衡量它们的标准就变得可以讨价还价了。没有了内在的标准,也就无法再区分出高下、更无法评判和赞颂优秀者。其结果是助长了对真理和知识的相对主义态度,表面上人人皆有建树,实质是水准的不断下降。

浅与热的另一大表现就是学术研究的时髦化,即什么新就研究什么,什么时髦就搞什么,似乎新、时髦就等同于有价值、等同于正确方向。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客观的时髦与制造的时髦。所谓客观的时髦就是已经存在众人都关注的流行的东西,研究此可称之为“赶时髦”;所谓制造的时髦就是主体为表现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所谓的“新词”“生词”或者生搬硬套地引进一些时髦理论,可称之为“造时髦”。在这里,表现得好胜似真正的好,不断变换研究主题被美誉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几年,人文科学基础研究的衰落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学者不愿坐冷板凳、不敢坐冷板凳,不能始终如一地从事某个研究,却热衷于蜻蜓点水式的创新。甚至在缺乏基本的学术知识和文献基础下,乐于发表匪夷所思的所谓“高见”。如此,“见光”比“养晦”更理性,种种浮躁的研究风气似乎积重难返。

一般而言,如何研究,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浅与热的相互耦合作用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也在如此研究的学人身上,它形塑研究者的品格和精神,造就只能这般研究的学术人。他们热衷于浅表化追求,不断挖掘新的热点,学术缺乏品味,却掌握如何在绩效考核中胜出的多种武器。长此以往,学术取向上的犬儒和功利化就成为常态和必然。

其次,犬儒化取向滥觞。犬儒化也许是学术热点研究最大的症候,是指研究者行为取向中表里不一、虚应故事或口是心非。比如起点或旨趣很低,却表现得非常高大光辉。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一种崇高的追求、一种捍卫真知的勇气,以及对美好价值的渴望。就学术一词的英文“academy”或“scholarship”而言,其均表达一种非功利的公共性价值,是一种闲适淡泊与高雅志趣。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讲述大学教师的无条件性时提出,这种对知识的崇高追求和对自我追求的宣誓就是大学教师学术之价值,具有无条件性。[8]这是一种表里如一的宣称,是学术研究之道德义务。然而,遗忘了研究、忽略了学术自身的内在要求,热点就变成学术市场上的“绩优股”,关注热点研究之外的好处就更为普遍。试想一下,如果热点研究无法带来所谓的种种好处,如职称晋升、论文发表、经济绩效等,还有多少人那么热衷于热点?犬儒主义的取向并不在乎热点自身,而是在乎热点背后的东西。然而,因为是学术研究,赤裸裸地表达利益似乎又不合时宜,显得多少有些庸俗,于是,“学术搭台、经济唱戏”,以学术之名或假学术之面目就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犬儒化还表现为游戏学术,玩玩而已。学术热点研究失去了较真,只不过是一份谋生的职业。于是,更多的时候是自说自话、不争不议、相互吹捧、凑凑热闹。在一次和一个业内的所谓的知名学者谈论这一问题时,他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化教导让人惊叹不已,“别吵、别争、别当真,适应就好”。研究价值和精神的虚无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暴力,迫使后来者就范与屈从。

最后,本真性的失落。本真性的失落是说学术研究之本真性变得无人问津,失落了,甚至遭人讥讽,被视为“迂腐”“冥顽不灵”“闷葫芦”等。大家似乎已经不再相信那些支持我们研究的传统信仰、信条和规约,不再相信普遍性的、永恒性的价值,甚至不再认同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追求真理。相反,不断追求热点而成为学术变色龙,对热点抱有种种好奇却并不致力于此,即不真正研究学术热点。这导致学术热点研究的混乱与表面繁荣,反过来又遮蔽我们对真正热点的严肃探寻。

本真性的失落使学人忽视了对热点的真正贡献,混淆了真正的热点和虚假的热点之别。这是一种热点的沉沦状态:不断地追寻热点,以热逐热,以热炒热,而非以研究带动热、以学术导引热点。真正的学术热点是那些基于学术内部发展和社会真实需求,建基于广博和深厚知识积淀的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不仅是一种问题的限定,而且对研究者也是限制性的、排他性的,唯有那些勤耕不辍、潜心问道、学识渊博的、严谨的学者才是合格者。相反,众人一哄而上反而腐化了真正的学术热点研究。这一点正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里所论述的情景:“普罗米修斯用火把照亮人,而撒蒂尔却用火将自己的胡子烧了。”[9]让那些“少数的”“最优秀的”人去研究,不负责的热点研究反而无益。这就要求设置热点研究的门槛和资质,以便将低水平研究拒之门外。依此,热点研究恰恰是对人更高的要求,是更苛刻的限制。

二、学术热点之解蔽

学术研究需要与时俱进,要呼应时代之所需,满足现实之所求,通过对时代之所需与之所求的研究提升与丰富自身。这的确意味着,学术研究需要关注热点,必须关涉学术热点。然而,比这一问题更为前提的是何为学术热点?真正的学术热点具有何种特质?面对如此纷杂的热点及其热点观,这一点有着相对的急迫性和前提性。

(一)何为学术热点

“热”即程度,意味着高参与度、高关注度、高新鲜度和高持久度;“点”即处所,意味着聚焦之处,具有点睛、焦点之意。因此,热点就是那些具有高关注度的焦点性的问题和话题。一般而言,重大性的问题、紧迫性的问题、新出现的问题等都容易成为热点。就学术热点而言,它既有热点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学术热点是学术领域内高关注度、期待解决的重大性、焦点性问题,是需要学人共同去研究的公共性主题。其次,学术热点有其独特的知识逻辑、学术规则和价值规范,属于学术性问题和学术主题。通常,学术热点必须兼具理论性和普遍性,有一定的学术源流和根基,符合逻辑规范。就此而言,学术热点不全然是一时一地的问题,不全然是所谓的“新”的问题,也包含那些困扰学术界的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和普遍性问题。事实上,有些问题正因为它们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是大家持久关注的,对学术的价值和意义的影响才更加深远。对学术热点的考量绝不能局限于时间上的“新”与“旧”。最后,学术热点是学人的共同关注点,体现学界学人的志趣、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通常来说,为什么能成为学术热点,不仅仅是时世的问题,而且也是学人共同价值的反映。

基于已有的研究,如果我们对学术热点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历久弥新式学术热点。这类热点属于学术界中那些常谈常新的普遍性话题,一般而言为学术界中基础性的、根本性的、理论性话题,也是我们社会和生活中重要的话题,例如正义、公平、美好生活、权利、学术自由等。二是时代性学术热点。这类话题之所以热,是因为它涉及和体现现代经济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学术界必须回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三是前沿性学术热点。这类热点一般属于学术前沿,是新的理论、方法、思想、技术所带动的研究热潮。其主要包含两类:内生性学术前沿和外移性学术前沿,前者是指学科内的新的发现和创新,后者主要是他学科以及跨学科融合所产生的学术创新,比如其他领域的新发明、新发现对于相关学科的影响并由此而引起的新理论的研究。四是厚积薄发型学术热点,也称之为“冷热门”。这类学术研究并不“赶热点”,而是选择特立独行始终如一地坚持自身研究,开始并不为众人注意,却能够引领某个领域的学术研究。通常来说,这类研究因其高深、冷涩、门槛高、专业性强而将许多人排除在外,但是,恰恰因为这一点,该类研究获得了相对平静的环境,学者可以心无旁骛而能够产生伟大的成就。这的确意味着,在学术研究领域内,冷热往往是相对的,大多时候是“冷门不冷”“热门未必热”。因为,这一点也启发学人,静下心来扎实地研究所学所思,沉潜才能博大。学术热点绝非简单的“冷和热”“新和旧”的问题。

(二)学术热点之特质

学人理应甄别学术热点,区分真正地有学术含量的学术热点,关注那些富含学术价值的学术热点。就文科而言,真正的学术热点至少应该涵括如下特征。

一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是指学术热点必须是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融合,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是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有一些问题,虽然是现实中的问题,但却未必是学术问题。通常,学术问题有着学术研究的挑战性,要体现学术研究的品性,是学术中的真问题,是从学理性、思想性、系统性、敏锐性中创生出来的问题。就此而言,那些缺乏理论性、思想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一般而言并非学术热点,往往会昙花一现。还有一些问题,虽然是学术中的问题,却不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者说缺乏现实性,这些问题一般较难成为学术热点。所谓学术热点就是要回应现实问题,更好地关注现实问题。虽说学术热点首要的是学术问题,但是,也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只是“出于闲逸的好奇”[10]13。学术热点对现实的研究要能够促使人的深思,引起人的共鸣,刺痛人的神经,激起学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热情以及对公共价值的主动捍卫。学术热点回应现实,研究真实的问题,这是学术研究自身之伦理要求。特别是在现代学术体系与学术制度下,这一点尤为凸显。如同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所言:“高深学问的合法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因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并解决复杂社会的复杂问题。”[10]15假如学人仅仅满足于营造自己的幻象,局限于自己的想象空间,那么也会走向想象的破灭。

二是经典与流行的统一。如前所述,学术热点绝非只是新旧和流行与否的问题。学术热点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就需要经典支撑,需要在流行中沉积,而不是走马灯式的变换主题,或者像媒体那样不断炒作。学术热点要体现经典与流行的统一,是流行的经典或经典的流行。所谓经典,是指学术热点是有根的,是学术经典问题的新的表达、新的境遇、新的样态和新的呈现,是经典在新时空下的重新流行。所谓流行,是指学术热点的当下关注度和时代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热度,学人的共同关注。事实上,流行的未必经典,学术热点唯有体现出经典和流行的统一才能成为真正的学术热点。一般而言,由于流行的巨大作用及其所引起的集群效应,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流行的广泛参加与扎堆现象有时不仅不利于学者的深入系统地探究,相反,还会起到混淆和遮蔽作用。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却经不起认真推敲,难以产生真知灼见。因此,学术热点必须基于问题自身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使学术经典得以在流行中焕发生机,在对热点的研究中捍卫学术本身。

三是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学术热点必须是理性的,必须符合理性发展的逻辑,而不是拍拍脑袋或随意制造出来的话题。这种热点必须符合人们的基本认知,能够促进人们的思考、争论、对话和理性关注,而不是促使人们一窝蜂式分一杯羹。由于学术热点影响面广,好的学术热点就绝对不能成为理性发展的障碍,使个体盲从、狂热、蒙昧、迷信。好的学术热点要容得下批判,经得起批判,要有不同的声音,要能够推动研究者和参与者的理性提升。事实上,理性特质是学术热点的传统,也是学人进行学术热点研究和自我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对于古典学术,还是近现代学术,理性都是高深学问的根本特征。

所谓价值,就是学术热点不能只是哗众取宠,而要符合学术研究对美好价值的向往,即学术热点要合价值。不同于其他热点,学术热点必须有一种崇高性和超越性,站在正向的价值一面,不能破坏人们对基本的美好价值的想象和构建,更不能表现、宣扬错误的或坏的价值。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11],斯多葛学派主张有道德的学术,中国传统学术提倡学术服务人生、 “为己为人”[12]等,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学术对价值的坚决维护和大力弘扬。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便可甄别诸多虚假的学术热点。

理性与价值的统一是说真正的学术热点应该既体现出理性求真的精神和逻辑论证的缜密,又要体现出对美好价值和文明社会的期待。事实上,正是这种理性与价值的结合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牛顿(Isaac Newton)、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波义耳(Robert Boyle)等身上都体现了理性与价值的统一,他们的研究是对精神朝圣和神圣义务的践履。理性与价值统一并非是伦理对理性的钳制,而是说以学术为业灌注一种伟大的精神。显然,也正是这种将普遍的科学和充满美好的价值统一起来的理想推动了现代学术和现代大学的蓬勃发展。这一点同样在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费希特(Johann G.Fichte)等教育家身上尤为突显。即使到了学术越来越中立化、专业化和碎片化的20世纪末,这一点在大学里依然熠熠生辉。

三、如何关涉学术热点?

如何关涉学术热点?这显然不是一个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事情,而是理性反思与学术完善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需求,需要正确处理学术研究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这要求客观、全面和深思熟虑地思考,也需要更大和更健全的学术勇气,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良好的学术敏感。结合学术热点之特质与当下热点研究之隐忧,我们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坚守正确的热点研究价值

学术热点的一大特质是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对于学人而言,首要的是坚守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崇尚真理和精神卓越。这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大话、套话,但却是学术热点研究乃至学术发展最为根本的价值规约。事实上,在今天学术研究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境遇下,这一点显得既非常必要,又十分迫切。

学术热点区别于一般社会性热点,它遵循的是学理逻辑,而非“新旧”“冷热”的线性逻辑。这意味着关涉学术热点就是恪守求真求实,追寻深刻与深远的学术价值。学术热点尽管产生于当下境遇,但是,研究学术热点应超越当下的时空限制,践行忠于真理、寻求真知的学术使命,以学术热点为自我治学的重要支点,通过精深的钻研而寻求更为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学术发现。韦伯(Max Weber)说:“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献身于使他因自己所服务的主题而达到高贵与尊严的学科。”[13]实际上,正是这种对热点研究的求真性保证了学术热点回归到学术本身,过滤了过多的学术之外的东西过度干扰。学术热点研究不是一片熙攘之景象,而是促进学术繁荣的动力和环境。就此而言,学术热点研究需要“瘦身”,需要纯粹一点。今天,学术热点研究背负了过多热点本身之外的负担,而热点问题本身却被旁置。于是,热点很热,但上乘之作却鲜少。如前所述,这样的学术热点研究越多,非但于学术无益反而有害,甚至还会因其违背实事求是的学术标准而产生虚假、误导性的诠释与导向。

关涉学术热点不仅要坚守正确的学术价值,还要兼顾学术热点的精神价值。通常,学术热点的精神价值主要通过研究者的学术品位与研究动机呈现出来。它要求研究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术担当来关涉热点,并在研究中传递一种向善的价值导向及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关怀。前面所讲的17世纪的伟大科学家,19世纪与20世纪的大教育家就是如此,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精神人格令后人敬仰。此外,热点因受众面广,关注度高等特性,研究者更应该从教条、偏见、私利和自我褊狭的立场中超脱出来,以更为达观、客观和全面之态度参与到学术热点研究之中。然而,现实中的学术热点研究中迎热从热或逐热媚热者、制造新奇和虚假创新居多。如此关涉往往带来的是学人研究精神的虚无与混乱,降低了研究理性,腐蚀了学术精神的追求。如前所述,学术热点研究是对学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快速流转的时代,如何关涉学术热点面临更多棘手的问题以及更加不确定的挑战。这就更需要研究者坚守与敬畏学术信念,严肃审视学术热点的价值性与影响力,考虑热点的学术贡献及现实性指导意义。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求学人捍卫学术应有的独立性与自由性。学术热点的研究不是唯命是从,学者不单单是紧随现象之后的阐释者,也是热点研究的先发者、捕捉问题的敏感者,未发生的提醒者、防患于未然的先行者。没有批判、没有质疑,缺乏真诚与独立,学术热点研究还会在异化和乱象的道路上越演越烈。

(二)甄别真热点并深耕热点背后的学术生命力

面对纷杂混乱、五花八门的热点研究,重要的是选择真热点。何为真热点?这是学术热点趋向求真的必问之题。概括前面的论述,我们认为,真热点至少具有两大特性。首先,真热点具有宏大关怀。它关注大问题、真问题,具有学术的超越性,一般而言与时代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真热点常常根植于真实的社会现实和重大问题之上。其次,真热点具有学术内在价值。唯有契合学术的内在价值,直指学术发展需要的热点问题,才能成为学术热点问题,才值得学者用心关注和精心研究,才能成为真正的学术热点。

甄别真热点,就需要将那些表现得大热、虚妄的热点、昙花一现式的热点、缺乏学术含金量的热点排除出去。如此,学者才能避免许多纷扰,专心致志于真热点的研究,静心深耕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今天,各种文山会海、热门热点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如何保持心态平和、精神宁静,基于自己的基础去研究、去选择与甄别热点非常重要。当然,这一点也非常艰难,对学人的要求也很高。无疑,判别真确的学术问题,唯其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学术敏锐度才可完成。以此而言,学术热点研究是更高的学术研究。这就启发研究者,只有提高自身学术素养,才能发现学术热点,而非仅仅赶热点和跟在热点的背后跑。

甄别真热点只是热点研究的开始,而非结束。学术热点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有深耕的能力和更高的追求,持续探究学术热点的发热点。换言之,热点研究不是“短命的”“游牧式”研究,而是有“持久的”“常驻性”的研究。学术热点研究绝非所谓的短平快、频换主题式的研究,更不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或浅尝辄止的研究。相反,越是热点,越要精深、系统,其内含的理论要求也越完整。因此,研究学术热点,重要的便是依据深厚的学术理论。吃透经典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术热点话题。真正的学术热点往往具有很强的学术生命力,具有较为深远和持久的学术影响力。正如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所言:“话题可能会过时,但是其根本意义是没有时间性的。”[14]这就是说,关涉学术热点既需要立足于当下,更需要着眼于未来,需要一种“慢功夫”。正所谓“热点恒做、热点深做、做透做深、守正笃实、驰而不息”[15],从热点问题中见微知著、深入探讨,挖掘真正能够传承和延续的研究。

(三)以学术的方式来研究学术热点

学术热点应以学术的方式研究。学术的方式首先要求坚守学术性与研究性,即遵学术,重研究。遵学术意味着学术热点研究不是学术搭台,热点唱戏,更不是热点绑架学术,热点牵着学术走。在此,学术性是热点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研究者要尊重学术规律,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以学术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重研究意指研究者面对热点要有基本的理性和研究操守,要有真研究、有反思、有批判,更有客观公允的学术立场,能够坚守求是、求真。可以说,以学术的方式研究学术热点,就是坚持学术本体性价值的优先性。这会产生批判和抵制作用,增强研究热点的免疫功能。[16]

学术热点研究在于提供高深学问或高深智慧,为此,以学术的方式才能确保其正确性及健康运行。根据布鲁贝克的观点,学术方式本质上是学术信念、学术精神、学术理想与学术理性的综合体现。因此,以学术的方式研究热点,就意味着研究者必须意识到何可为、何不可为、何以为之、为何而为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其次,以学术的方式关涉学术热点要有一种谨慎与敬畏态度,要致力于推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不是学术之外的各种功利化的东西。学术热点研究不是学术娱乐,也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猎奇鹜新或者玩玩而已。学术热点研究需要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研究特长和知识基础,也就是说需要以负责任的方式去研究,要避免只是蹭热度、炒热度而忽略了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优势。

学术及学术研究内含教化职责,以学术的方式关注热点还在于完善德性、深刻思想、成熟心灵。也就是说,学术热点不仅局限于学理性、客观性与科学性之中,而且要借助热点实现化人化己之功效。学术热点研究要成为一种典范,要以人文的方式而非物化的方式进行研究,要能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教化功用。在这里,关涉学术热点亦是对学人自我生命价值的关怀与体现。因为,原本学术研究就是学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对人之优秀与卓越品质的培育。[17]因此,以学术的方式关涉学术热点,学人需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珍视自己的使命,提升自己的学术品格。正所谓[10]122:

学者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研究目标被个人的感情和职业前途利益所损坏,实际上,学者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一定会自寻失败。而且,甚至在为客观性奋斗时,学者也切不可宣布完全不受价值约束的判断。

质言之,学术热点研究是彰显学人学术品格、学术追求及学术境界之视窗。因此,越是热点,学人则越要慎思明辨,坚守学术之标准。□

猜你喜欢

学人学术研究热点
热点
曲园学人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热点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结合热点做演讲
学人当追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