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探析

2023-04-06徐宏潇张奕涵

关键词:二十大特色精神

徐宏潇, 张奕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对于帮助学生系统理解这一思想,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该课程无疑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核心与关键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该课程需要形成整体的融入设计,且需要尝试回答“融入什么”“怎么融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系统深入:围绕课程定位设计“融入”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北京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方案》等文件精神,于2020年秋季学期起开始高标准、高要求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北航探索将其定位为系统深入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重大意义的思政课必修课程。这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该课程,不能停留在“点位”式的融入,而应侧重体系性的深度融入,即阐明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背后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进而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进入“深度学习”。这也是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学习”,需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依据“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方法设计整体融入思路如下:

第一,以过去五年的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融入”起点。在各专题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生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来立体化展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与伟大成就。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十三个方面成就”作为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性成果,被纳入这一思想主要内容体系之中的原因。

第二,以阐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融入”重点。本科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应突出理论性,而理论教育的难度就在于如何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理论创新。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悬崖村”脱贫路、各地探索的乡村旅游、农村数字经济等乡村振兴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

第三,以新时代新征程奋斗目标及其实践要求为“融入”落脚点。该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及其实践要求相结合,确立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想与信念。

二、融释贯通:依据重要文本精选“融入”重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作为一门新开设的思政课,目前尚未有全国统编的教材。2022年9月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课件》,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了规范性、体系性的参考资料。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有必要以规范性课件为基本依托,以重要文本为依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题主线、创新性贡献,精选“融入”要点。

一方面,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核心文本,重点融入理论创新“亮点”。例如,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所涉及的“归根到底两个‘行’”“六个必须”等理论创新的“亮点”内容重点融入课程教学专题“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四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六讲:全面深化改革”;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所涉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理论创新的“亮点”重点融入课程教学专题“第二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另一方面,将新华社纪实通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党的二十大报告诞生记》等资料作为生动教学资源补充到课程教学专题中。同时,将《肩负光荣使命 勇担历史重任-党的二十大代表诞生记》《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诞生记》《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纪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诞生记》等资料增加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等课程教学专题中,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全面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在新时代选人用人导向等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生动多样: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融入”方式

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3]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灵活的融入方式。

第一,上好“预习课”。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带领学生及时了解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整体情况以及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例如,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中关于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的报道,帮助学生了解: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有何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做了哪些准备?在集体观看党的二十大直播时应该注意哪些理论问题?这相当于给学生做了一次观看党的二十大直播的预习准备。

第二,上好“讨论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教学专题、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涉及的相关论述进行讨论。例如,在讲授“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时,引导学生讨论: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如何?如何理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

第三,上好“巩固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及时给学生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并带领学生了解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逻辑体系与主要内容、理论创新的亮点与重大意义等,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党的二十大所涉及的理论创新在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各个理论创新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整体性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四,上好“实践课”。在探索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北航风格”与“北京特色”教学资源的运用。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苏东林院士领衔的电磁兼容团队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国防现代化的感人故事融入“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专题,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坚持自信自立的内涵与要求。未来,还将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挖掘更多的特色化教学资源来作为案例资料,如北航集成电路突围记、三代北航人为国筑“长鹰”、北航对口支援山西省中阳县脱贫等一系列北航师生校友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亲切可感的资料,以及北京接诉即办、局处长走基层等京华大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总之,力争引导学生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二十大特色精神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医的特色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