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建设探索
——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
2023-04-06李双双李思敏
汪 庆,李双双,李思敏,b
(河北工程大学 a.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b.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 邯郸 056038)
高等教育旨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人才素质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1]。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高校环境专业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紧跟微生物科学领域与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前沿,介绍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论述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环境领域的重要应用,阐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含义,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高层次环保专业人才。
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引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环保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环境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立德铸魂。在培养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环保人才。
环保事业关乎民族未来,作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环境专业的学生要从内心热爱环保事业,勇于担当重任,在培养教育中融入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极为重要[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师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育德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3],从而兼顾“教书”与“育人”,帮助学生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献身美丽中国建设的又红又专的高层次环保人才。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途径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存在不足之处,如:高校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但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还需要不断探索;学生对待课程思政不够积极,更关注成绩;课程缺乏完整的成功案例与规范指引等。为此,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可行性探索,以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效果。
(一)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觉的育人意识。我校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讲座与培训,明确专业课程德育的重要性,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环境工程教研室内部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和互评,不断打磨课程,优化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融合方式,将课程思政渗透于环境工程日常教学工作。
(二)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教师鼓励学生采用雨课堂、慕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模式,主动学习,结合环境工程和微生物学的专业课件、视频、文献等学习内容,巩固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将环境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引入课堂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融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近几年中国科学家在环境领域取得的丰富的科研成果,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扎根祖国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业素养,培养又红又专的高层次环保人才。
(三)充分挖掘德育案例
坚持立德树人总目标,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依托教学大纲,分章节分模块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使命[4]。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向学生介绍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重要科学人物及科学事迹,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国家的热忱。同时成立学习小组,使学生主动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思政元素,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又达到了如盐入味、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5]。
(四)调整评价考核方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坚持将过程性评价指标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从过去偏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在每一模块课程结束后及时做出评价,考虑学生在意识、道德等的德育提升程度,将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理念、班级集体荣誉感、家国情怀等纳入平时考查内容,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环境微生物热点问题的主观考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到的见解和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建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为实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本课程深入梳理教学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实现知识点与思想政治的有机结合,从多个方面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取得实效[6]。
第一,绪论部分的思政元素。可通过引入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及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倡导会议主题精神——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理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生态意识。
第二,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部分的思政元素。向学生介绍2018年在Science杂志报道的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持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数据挖掘及功能解析全球合作计划,目前已知的微生物模式菌株广泛地分布在全球的保藏管理中心,已测序的微生物基因组还存在大量的空缺。该计划通过对所有已知物种的模式菌株进行微生物组学数据解析,揭示约100万种尚未培养的原核生物基本认知与功能解析,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战略意义。作为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国际引领的综合能力,通过展现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第三,微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部分的思政元素。深入介绍巴斯德开创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实自己提出的病菌理论的正确性,发现病因在于细菌,创新消毒方法。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可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微生物学、生理学知识,倡导学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
第四,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部分的思政元素。以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院士的卓越贡献为思想政治载体,熏陶学生爱国敬业、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沈善炯院士从美国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在微生物生化和生化遗传学研究中成绩斐然:其在固氮细菌的基因结构、表达和遗传操纵方面的研究赶超国际前沿水平,开辟生物固氮新领域,推动了祖国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突破技术难关,培育高活力金霉素菌株,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4个能够生产金霉素的国家。激励学生以沈善炯院士为榜样,将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融入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科学事业。
第五,微生物生态部分的思政元素。教师引入实际案例介绍微生物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重金属超标可导致如“毒大米”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实现对重金属的吸收、沉淀、氧化、还原等,降低土壤的重金属毒性,从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通过案例教学告诫学生“毒大米”事件是生态环境恶化给予人类的警示,学生要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第六,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的思政元素。引入环境治理中的热点——碳达峰、碳中和,讲述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将微生物学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意义。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树立学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意识。
第七,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部分的思政元素。以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为例,雄安新区用智慧和汗水打造体现价值、增强吸引力的生态环境,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开展“零点行动”,进行远程执法抽查,不让一滴污水入淀,全力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之城。向学生强调污水处理和流域水环境控制的绿色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环境安全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八,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部分的思政元素。结合实际生活,向学生普及亚洲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上海浦东新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为响应国家“双碳”要求,首创立体智能巡检体系,实施低碳绿色施工,其污水改扩建工程、污泥处理工程、提标改造除臭工程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白龙港工程是一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结合的世纪环保工程,树立了行业新标杆,展示了中国环保人的大国工匠精神。
第九,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部分的思政元素。教师在讲授微生物处理中所体现的环境微生物学原理时,向学生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对其进行普法教育,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7],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理论思想站位。
四、“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思想意识增强,专业认同显著提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了解微生物领域的发展动向、环境微生物发展史上卓越的科学家及突破性成就。学生主动关心我国环境微生物学发展动态,深刻体会环境微生物学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
(二)教师教学素质明显提高,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课程的主讲教师及授课团队结合多年来对课程的摸索、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以及教学效果评估,建设一套适合学院学科特色和学生的课程思政素材案例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授课体系,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育德水平。同时,也反哺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三)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学生反响热烈
师生协同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政元素,自觉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开展渗透式教育。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互动,低头族明显减少,课堂氛围更为活跃。课前线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中实行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献身环保事业的伟大使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融入课堂教学,刻进学生头脑。
结语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环保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将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德育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