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04-06龚美娟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安徽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江苏省基础设施设施

文/龚美娟(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基础设施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1],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不论是国际科技竞争态势需要,还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引领,抑或是自主创新能力需求,创新基础设施始终担负着创新引领的重任,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源[2]。

国外关于创新基础设施内涵及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3]。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基础设施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他指出创新基础设施是对国家所有行业的创新都能产生影响的一整套设施,包括所有投资和相关政策[4]。2020 年,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主要包括具有公益属性和创新属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用于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从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内涵、体系构架、建设实践、区域影响力等方面开展研究。

近年来,创新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备受重视、快速发展。各地着力布局一批处于创新链前端、支撑创新发展、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在此背景下,审视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资源禀赋、科教基础和产业特色,提出高效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提高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对策建议,对提升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启示

1.面向未来,前瞻性规划布局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创新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围绕未来发展机遇和国家重大需求,制定发展路线图、建设规划或需求清单,前瞻性规划布局。如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定期发布路线图,面向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战略领域,前瞻性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截至2020 年底,ESFRI 已为55 个欧洲创新基础设施制定计划,其中37 个已得到实施。ESFRI 2021 版路线图新增欧洲脑研究基础设施(EBRAINS)等11 个创新基础设施项目。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通过制定本国创新基础设施路线图,指导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英国研究与创新机构(UKRI)拟制定面向2030 年的研究和创新基础设施路线图,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理事会(STFC)首次将世界级多学科设施列入战略目标,以保持英国作为全球基础科学研究领导者的地位。美国作为典型的创新型国家,高度重视下一代创新基础设施的研发与应用。《美国重建基础设施立法纲要》提出在人工智能、云计算、未来能源等领域超前布局下一代创新基础设施,抢占未来科技战略制高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积极落实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署,先后出台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立足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全力提升创新基础设施能级。

2.明确定位,专业化运行管理

创新基础设施的专业化运行管理是其效能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为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在世界级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重大支撑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创新基础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明确建设预期和设施定位,加大政府投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采用多种建设模式和灵活的运行管理机制,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行。如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支持美国全方位的国家能源战略为主要使命和根本动机。自1931 年成立以来,加州大学代表美国能源部(DOE)管理该实验室。每年,实验室管理层根据实验室各部门及其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制定实验室年度计划,并积极推进以确保实验室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内完成使命。实验室通过汇集多学科研究人员团队,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最先进的资源、一流的工具和创新解决方案。英国研究与创新机构(UKRI)专注于“国家产业战略”核心目标,在高价值制造、能源等重要关键战略领域建立弹射中心。弹射中心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独立法人实体形式运行,由董事会和执行团队负责运营和管理。弹射中心面向新兴技术领域,深入整合英国基础创新资源、研发优势,推动国家高端创新领域优先发展。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先行军”,在创新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建立以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为核心、战略咨询委员会或专业技术委员会参与的法人治理组织构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探索由政府引导投入及稳定支持、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等。

3.注重开放,产学研协同创新

创新基础设施是支撑高质量研究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工具。在全球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大背景下,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一方面应以全球视野高标准建设;另一方面应注重开放,推动高水平创新,提升其使用效率。如美国制定“开放创新基础设施法”,提高国家研发基础设施的使用率。美国国家实验室注重和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联合研究、设备开放与技术服务等形式进行开放合作,共同解决科学前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伯克利实验室的用户设施为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最先进的资源。每年约有10000 名研究人员使用这些设施,占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用户设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为保障国际水平创新基础设施的顺利实施和运行,非常注重扩大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全球领先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向不同创新群体开放,促进研究成果共享。我国开放度较高的创新基础设施,也建立了较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国内外顶级科研力量共享科研设施和人才,共同承担重大项目和任务,通过开放共享推动设施效能提升。

二、江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新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以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战略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培育新建、整合重组、优化调整创新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重大、科教、产业和公共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

在重大创新基础设施方面,面向“中国网络2030”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高水平建设主体,建有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2 个国家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实现江苏省重大设施“零”的突破;建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支撑面向科学前沿的高水平计算研究和服务;此外,作物表型组学、纳米真空互联、信息高铁等重大创新基础设施预研筹建。

在科教创新基础设施方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力量,面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方向,培育建设了国家级科教创新基础设施42个,启动建设了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有省级科教创新基础设施146 个,凝聚培养领军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产出重大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学科领域和区域发展。

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方面,紧跟国家战略布局,深度挖掘区域产业优势,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核心,深度融入国家和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筹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了164 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积极争创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有6560 个省级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在科研服务基础设施方面,以提供公益性、公共性、技术性、开放性资源共享和基础支撑服务为目标,集聚大型科学仪器、工程文献、农业种质、重大疾病样本等科技资源,建有8 个省级科研服务基础设施,全省入网大型科学仪器超1.1 万台(套),拥有文献信息资源达170 TB,保存农业种质资源近7.18 万份,收集生物样本超150 万份。

2.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江苏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习近平总书记“两争一前列”的嘱托和期待,以及江苏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要求仍有差距,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充足等问题。

创新基础设施“南多北少”,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创新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布来看,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活跃度较高的苏南地区,数量近5000 家、占比超过60%,苏中、苏北地区创新基础设施的数量均未超过2000 家,苏北地区创新基础设施数量占比不到18%。从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布来看,苏南无疑是江苏创新基础设施的“高地”,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数量遥遥领先,三者占比约85%,而苏北地区仅连云港和徐州有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盐城、淮安和宿迁均未有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究其原因,苏南地区在承接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的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苏北地区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相对欠缺。

创新基础设施“量多峰少”,支撑优势不充分。从创新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来看,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更加侧重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的布局,存在数量多、高峰少的问题,全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数量近7000 家、占比约90%,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科学前沿的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科教创新基础设施占比还不到10%。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在江苏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还较少,国家级科教创新基础设施(42 家)远少于北京(121家),江苏科教大省的优势(51 家驻苏部属科研机构、15 家“双一流”高校)未得到充分发挥,江苏科技创新的“高原”上还需要竖起更多的“高峰”。

创新基础设施“建多用少”,效能发挥不充足。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过程来看,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运行问题。作为江苏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一些创新基础设施研究方向已不能满足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要,一些创新基础设施存在后期维护投入不足、运行管理不善等问题,运行成效较差。此外,江苏近年来布局建设了3 家省实验室和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创新基础设施建成后如何科学运行管理,以更好地发挥其科学、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三、 推进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立足“十四五”关键时期,面向新一轮中长期发展,紧扣“四个面向”“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新时代科技发展新要求,围绕解决创新基础设施在布局、建设、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坚持目标导向、加强统筹部署,构建设施新格局

坚持持续支撑江苏科技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充分发挥江苏科教资源和产业厚实的双重优势,站在全域创新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全省“一盘棋”统筹部署、科学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统筹整体和局部,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有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立足支撑江苏高质量创新,注重国家、省、市各方长远需求,整体把握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总体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根据“十四五”及中长期重大战略、学科发展、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公共支撑等需要,明确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充分依托研究型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培育壮大、整合重组、统筹推进全省创新基础设施,确保其保持先进性和高水平发展。统筹共性和个性,聚焦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江苏重点产业领域,结合考虑全省不同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以及对创新基础设施的承接能力,培育建设具有本土优势的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2.坚持战略牵引,创新组织模式,塑造设施新优势

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战略牵引,以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改革举措为重要契机,探索资源整合配置方式,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强化设施策源功能,塑造设施新优势。围绕国家和江苏战略需求,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对标对表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模式,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一体配置资金、项目、人才和平台,强化设施战略支撑,服务高水平自立自强。紧跟全球科技前沿,紧扣江苏发展需要,以省市联动、跨单位联合等多种组织模式,建设一批能夯实科技长远发展、占据未来科技制高点以及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基础设施,打造立足江苏省、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科研引领阵地。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步伐,加速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依托集聚在南京、苏州等地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基础设施,大力推进设施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聚力打造以国家实验室(基地)为核心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3.坚持高效开放,推进协同融通,提升设施新能级

坚持建立健全创新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对创新基础设施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其高效运行和开放共享,推动不同学科、领域和主体交叉融合,各类项目、技术、产业和生态协同发展,形成互联协作、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建立在研项目凝练机制,通过组织战略、技术、产业专家等,研判在研项目与重大战略、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建设主体的基础和能力,对现有科学技术产出、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成功的可能性等,遴选具有应用前景的在研项目,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建立多方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基础设施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的融通创新,发挥设施在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建立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考评机制,采用年度考评和周期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考评主要掌握设施发展态势,推动设施加快发展,周期性评价主要以创新贡献为导向,评价其科研任务攻关、标志性成果、人才队伍建设、资源开放共享等,提升创新基础设施能级。[本文系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专项基金项目“江苏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R2021038)、2022 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策略研究——以江苏重大创新平台为例”(项目编号:22SYC-033)的研究成果。 ]

猜你喜欢

江苏省基础设施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民生设施非“摆设”
江苏省交通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