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景观树种对茶园生态系统与茶叶生产的影响
2023-04-05王金凤吕玉龙陈卓梅
王金凤,周 琦,吕玉龙,陈卓梅
(1.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安吉县林业局,浙江 安吉 313300)
茶树[Camelliasinensis(L.) O. Ktze.]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亚热带常绿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茶叶产量为277.7万t,茶园面积310.5万hm2[1]。茶树多伴生于亚热带的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中,上层是高大乔木,处于森林林冠层之下,经过长期的进化与自然选择,形成了喜阴湿和漫射光的特性[2],对光照强度要求不高[3]。
基于茶树的生态习性,茶树宜与其他乔木树种进行合理的茶林间作,组成复合生态系统。中国自古就有林下栽种茶树的记载[4]。常见的茶林复合经营模式有茶树与果树间作,如梨树、桃树、南酸枣、葡萄、杨梅、猕猴桃等[5-9];茶树与用材林树种间作,如杉木、松、香樟、泡桐等[10-12];茶树与经济、干果类树种间作,如杜仲、橡胶、降香黄檀、板栗、乌桕等[6,13-14]。研究表明,茶林复合经营通过间作树种的适度遮阴,不仅可以提升茶叶品质[15-18],提高茶园的综合经济效益[5],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状[9-10,17,19-20],减少茶园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14,21-22],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系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近年来还出现茶树间作景观树种,如山苍子、洋紫荆、栾树、桂花等[9,11,23-26]。茶树间作适宜的景观树种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美化茶园,带动第三产业,形成茶旅融合发展,产生比茶叶生产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并非所有树木都适合与茶树进行间作,应根据林木的生长习性,再通过科学评估进行合理选择与配置,从而达到营造良好生态系统的目的。研究表明,茶树间作宜选择植株高大、透光度好、分枝稀疏、需肥水少的作物,可避免因竞争而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27]。基于此,本研究以茶-玉兰[Yulaniadenudata(Desr.) D. L. Fu]、茶-无患子(SapindussaponariaL.)、茶-山樱花[Prunuscampanulata(Maxim.) Yü et Li]3种高大落叶景观乔木树种与茶树间作的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单作茶园(不间作)作为对照,通过测定茶园小气候变化、土壤理化性质、茶叶产量与生化成分,对3个景观树种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与研究,探讨适宜的茶林间作模式,为茶园增产增收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选取开化龙顶茶-玉兰、开化龙顶茶-无患子、白茶-山樱花3种间作模式茶园,并以单作茶园作为对照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表1)。茶-玉兰、茶-无患子间作模式茶园试验地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十里铺茶厂,间作时间5 a以上,间作树种株距12 m,茶叶品种为开化龙顶。试验地处28°54′30″N至29°29′59″N、118°01′15″E至118°37′50″E,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 831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634 h,土壤为红壤。茶-山樱花间作模式茶园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金陆茶厂,间作时间5 a以上,间作树种株距8 m,茶叶品种为白茶(表1)。试验地处29°43′52″N至29°51′35″N、121°17′53″E至121°33′04″E,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 ℃,年平均降水量1 48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850 h。位于同一试验点的间作处理和对照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方式,因此数据也在同一试验点的间作处理与对照间进行比较,不同试验点间不进行比较。
表1 不同间作模式试验处理
1.2 试验方法
1.2.1 茶园温湿度
2020年夏季,在实验区内茶树近茶蓬处安设温湿度记录仪(GSP-6),连续测量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从08:00至17:00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其中,茶-玉兰、茶-无患子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温湿度测定于2020年7月31日同步进行,茶-山樱花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温湿度测定于2020年8月18日同步进行。每个处理重复测定3次。
1.2.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20年夏季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每种间作模式分别采集距树干1 m处土层深度0~20、20~40 cm的土壤样品,每种样品3个重复。土壤样品采集后去除植物根系、石块等杂物,立即带回实验室,风干、过筛,用于土壤养分分析。其中用于酶活性测定的土样采集后于冰盒保存,带回实验室后置于4 ℃冰箱备用。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指标有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酶活性测定指标有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蔗糖酶、脱氢酶。
有机质含量测定参照NY/T 1121.6—2006《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全氮含量测定参照LY/T 1228—2015《森林土壤氮的测定》;全磷含量测定参照HJ 632—2011《土壤 总磷的测定 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全钾含量测定参照LY/T 1234—2015《森林土壤钾的测定》;有效氮测定参照DB13-T 843—2007《土壤速效氮测定》;有效磷含量测定参照NY/T 1121.7—2014《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有效钾含量测定参照NY/T 889—2004《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各酶活性测定用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江苏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2.3 茶叶产量调查方法
2020年春季进行茶叶样品的采集,分别在每种处理模式茶园中随机设置3个50 cm×50 cm的样方区。其中,茶-玉兰、茶-无患子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样品采集于2020年3月27日,从上至下采集样方区内所有的一芽二叶。茶-山樱花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样品采集于2020年4月28日,从上至下采集样方区内所有的一芽一叶。通过称量计算出单位面积的茶叶量,并以此测算单位面积产量(kg·hm-2)。
1.2.4 茶叶品质分析方法
样品采集后及时烘干杀青(120 ℃杀青10 min,80 ℃烘至足干),用于茶叶品质测定。水浸出物测定参照GB/T 8305—2013《茶 水浸出物测定》;咖啡碱测定参照GB/T 8312—2013《茶 咖啡碱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测定参照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茶叶游离氨基酸测定参照GB/T 8314—2013《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氨酚比为茶多酚与游离氨基酸的比值;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体积比1∶1)浸提法,分别在645 nm和663 nm测定其吸光度D645和D663,根据公式计算叶绿素含量。
cP=(20.2D645+8.02D663)×V/106×m。
(1)
式(1)中,cP为叶绿素含量,V为提取液的体积(mL),m为茶叶干重(g)。
1.3 数据统计
利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有显著(P<0.05)差异的,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仅在同一试验点的间作与非间作处理间进行比较,不同试验点间不进行比较。作图软件为Origin PRO 9.1。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温湿度变化
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日温度监测结果表明,间作玉兰(YL)、无患子(WHZ)和单作开化龙顶(CK-L)的茶园近茶蓬处温度(下面简称为茶园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图1-A),除16:00—17:00 WHZ处理的茶园温度高于单作茶园之外,其余时段,两种间作处理的茶园温度均低于单作茶园的温度。且10:00—14:00日高温时段YL、WHZ处理的茶园温度均显著低于单作茶园温度。此外,由图1-A可以看出,YL与WHZ处理的茶园温度十分接近,特别是在11:30—13:00,二者的温度变化曲线接近重合。间作山樱花(SYH)的茶园温度与单作白茶(CK-B)的茶园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图1-B),从8:00—17:00,SYH处理的茶园温度与单作茶园温度接近(8:00-9:00、16:00-17:00)或者低于单作茶园,在11:00—12:00日高温时段显著低于单作茶园温度。
A,间作玉兰和无患子;B,间作山樱花。YL,茶-玉兰间作;WHZ,茶-无患子间作;CK-L,开化龙顶单作对照;SYH,茶-山樱花间作;CK-B,白茶单作对照。下同。
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日湿度监测结果表明,间作茶园与单作茶园的近茶蓬处日湿度变化(下面简称为茶园湿度)趋势基本一致(图2),单作茶园的湿度在一天中基本低于间作茶园。YL处理茶园的湿度在一天中远高于单作茶园(图2-A),且YL处理茶园的湿度在10:00—16:00显著高于单作茶园。WHZ处理的茶园湿度除在15:00—17:00与单作茶园接近或者略低于单作茶园外,其余时刻均高于单作茶园。SYH处理的茶园湿度在一天中均高于单作茶园(图2-B)。
2.2 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间作模式的茶园土层pH值分析结果(表2)表明,各个处理茶园的土壤均为酸性土(pH值3.95~4.27)。开化龙顶茶园中,按不同处理pH值由大至小排列依次为CK-L>WHZ>YL,即单作开化龙顶(CK-L)的pH值最大(4.27),而间作玉兰(YL)的pH值最小(3.95)。且单作开化龙顶茶园20~40 cm土层的pH值显著大于YL处理20~40 cm土层。白茶茶园中,SYH处理土壤的pH值与单作茶园十分接近,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所有土壤养分指标中,除全钾的所有处理和全氮的CK-L处理外,其余处理的养分指标均为20 cm土层大于40 cm土层,说明土层越深,土壤养分含量越低。开化龙顶茶园中,从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平均值来看,有机质、有效氮、全氮按从高到低排序均为WHZ>CK-L>YL,全钾按从高到低排序为WHZ>YL>CK-L,有效钾、有效磷按从高到低排序为CK-L>YL>WHZ,全磷按从高到低排序为YL>CK-L>WHZ。可见WHZ处理的有机质、有效氮、全氮和全钾指标在所有处理中均最高,而有效钾、有效磷和全磷指标在所有处理中均最低,但所有处理结果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白茶茶园中,从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平均值来看, SYH处理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CK-B,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SYH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单作茶园。
土壤酶活性分析结果(表3)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所有处理中均为20 cm土层大于40 cm,多酚氧化酶活性除SYH处理、脱氢酶活性除WHZ处理外,其余处理中也均表现为20 cm土层大于40 cm,说明茶园土壤酶活性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土层加深,土壤酶活性降低。从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平均值来看,龙顶茶园中,所有酶活性差异在各处理间均不具显著性。白茶茶园中,仅SYH处理的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B。
表3 不同间作模式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
2.3 茶叶产量与品质
开化龙顶茶园中,茶青产量为WHZ>YL>CK-L,WHZ比CK-L处理显著高出51.81%;白茶茶园中,SYH处理的茶青产量比CK-B显著高出44.39%(图3)。
开化龙顶茶园中,3个处理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CK-L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WHZ处理,YL处理介于二者中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反之,WHZ处理显著高于CK-L,YL处理介于二者中间;CK-L的酚氨比显著高于WHZ、YL,分别比二者高出31.45%、27.70%。白茶茶园中,SYH的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含量和酚氨比均与CK-B无显著差异(图3)。
柱状图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2.4 间作茶园温湿度、土壤性状与茶叶产量、品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结果(表4)表明,除游离氨基酸含量外,茶园温度、土壤有效钾含量与茶叶产量、品质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茶园湿度与茶叶产量、品质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青产量与茶园湿度,以及茶园土壤全氮、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与茶园温度、茶园土壤有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与茶园湿度、茶园土壤全氮、全钾含量、蔗糖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有效钾、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儿茶素总量、叶绿素总量与茶园湿度、土壤全钾含量、蔗糖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茶园温度、土壤有效钾、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游离氨基酸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咖啡碱含量与茶园湿度、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茶园温度、土壤有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酚氨比与茶园湿度、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有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
表4 茶园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产量、营养品质的相关性
3 讨论
茶树的生长与茶叶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茶园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理化性质等生态环境[28]。虽然茶树喜阴湿和漫射光的生态习性决定了其宜进行茶林间作,但在同样的人工管理措施条件下,不同的茶林间作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能产生较大影响[9-10,17,19-20],进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5,15-18]。
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均有效降低了夏季茶园温度,提高了茶园湿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茶园温度与茶青产量、茶叶品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茶园湿度则反之,与茶青产量、茶叶品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3种间作模式均对茶园小气候产生了有利影响,对茶园起到了增产提质的作用。茶树为C3植物[3],研究表明,温度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在夏季最为显著,最适宜茶树生长的空气温度为20~30 ℃,温度大于35 ℃不适宜茶树生长,大于39 ℃时茶树无净光合作用[29-30],并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31]。本研究中3种间作景观树种均对茶园起到了明显遮阴作用,降低了光照强度,减少了水分蒸发,从而对茶园起到降温保湿的效果,降低了夏季高温日灼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重要载体,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茶树的生长状况,决定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32]。茶园间作适宜的植物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33-35],从而促进茶树生长。本研究中,龙顶茶园中间作玉兰或无患子虽然对土壤肥力没有显著改善,但间作无患子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全氮、全钾含量均高于单作土壤,间作玉兰的土壤仅全钾、全磷含量高于单作土壤,说明间作无患子可以有效提升茶园土壤的有机质、有效氮、全氮和全钾含量,起到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单作土壤的有效钾、有效磷含量高于间作土壤。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土壤有效钾、有效磷含量与茶青产量、茶叶品质呈负相关性,说明两种间作模式促进了茶树对土壤中钾、磷元素的吸收利用与转化,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产量与品质。白茶茶园中间作山樱花则可显著提升茶园土壤的有机质、有效氮、全氮、全钾、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土层平均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说明白茶间作山樱花可以全面改善土壤的养分储量,提高土壤肥力,山樱花是非常适宜在白茶茶园中进行间作的景观树种。
茶树为喜阴湿和散射光的植物,适宜的郁闭度可以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不遮阴或过度遮阴均不利于茶树的生长[31,36]。本研究中,3种景观树种与茶树间作均提高了茶叶产量,特别是间作无患子与间作山樱花,二者茶青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51.81%、44.39%。同时,间作处理对茶叶品质也产生了影响。间作无患子和玉兰的开化龙顶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叶绿素含量与单作十分接近,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低于单作,但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单作,且间作无患子的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单作。氨基酸与茶叶的滋味、香气形成有密切关系[37],说明间作无患子和玉兰均能提升茶叶的香味。此外,间作无患子和玉兰的开化龙顶茶叶酚氨比显著低于单作,而酚氨比是体现茶汤鲜爽度的直接指标,酚氨比越高,茶汤越苦涩,反之越低,茶汤越鲜爽[33],进一步说明间作无患子和玉兰提升了茶叶的鲜爽度与口感。同样,间作山樱花的白茶茶叶品质也有提升,尽管二者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但间作茶园的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单作,同时氨酚比低于单作茶园。
4 结论
无患子、玉兰、山樱花均对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利影响,在夏季对茶园起到了有效的降温保湿作用,尤以间作玉兰和无患子的效果显著。3种间作模式均能增强间作茶园的土壤理化性质,间作玉兰和无患子可以促进茶树对土壤中钾、磷元素的吸收利用与转化,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与品质;间作山樱花,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全面改善土壤养分含量。3种间作模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间作茶园茶叶产量,在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也有利于氨基酸等物质的积累,形成了适宜的酚氨比,提升了茶叶的鲜爽度与口感,从而使茶叶品质得到提升,间作无患子可以显著促进茶园增产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