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3-04-05王建辉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
王建辉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
为让当代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质的飞跃,肩负“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使命责任的高中数学教师,以建设高效数学课堂为己任,努力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打造良好的发生场所。
一、生活情境营造,提升课堂参与
在学生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买菜购物,大到航天航空,都需要数学的参与。高中数学教师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之时,便可以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为立足点,为学生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数学之乐、数学之趣、数学之魅力,从而主动地投身于数学课堂之中,展开自发的深度数学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指数函数”一课时,就可出示生活实例:迪士尼与欢乐谷是上海的两处乐园,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与追捧。在旅游人数不断增长的今天,迪士尼与欢乐谷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迪士尼提高了乐园的门票价格,而欢乐谷则取消了门票价格。课堂上教师将迪士尼与欢乐谷2015年至2022年游客人次与逐年增加量,通过表格的形势直观显示出来。让学生比较迪士尼与欢乐谷游客人次的变化,从中发现了怎样的变化规律?以此来为学生创设真实、形象的生活数学问题情境。并鼓励学生基于表中的数据将迪士尼与欢乐谷两处乐园的游客人次图像绘制出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自主地总结与推导出欢乐谷游客人次的变化规律,实现对指数函数的初步感知与把握。
二、鼓励合作探究,助力能力提高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与严谨性众所皆知。对高中生而言,数学学习最大的难点便是思维粘滞,无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与思考分析。因此,为有效改善学生的这一数学学习症结,高中数学教师便秉承着“树要成林,人要成群”的合作学习思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助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探究能力的提升。
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二(A版)“复数的四则运算”一课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复数加减法及其几何意义形成深度的认知把握,教师就可在学生初步掌握复数加法法则:
z1与复数减法是复数加法逆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复数加减混合计算问题:求在复平面内z1、z2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展开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沟通的方式,抓住解决本题的突破口,主动地结合向量知识与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展开高效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对复数加减法与几何意义的全面掌握,其数学解题思维、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水平也会因此得到有效提升。
三、借助信息力量,增强学习实效
在当前,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当代高中教育教学之中,也为当代教学工作者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利抓手。高中数学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优势,将枯燥、平面、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可视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展开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同时,以更为饱满、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数学问题的分析、数学知识的吸收、数学思维的发散之中,实现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有效过渡,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一(A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表示两种集合间基本关系的Venn图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结合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讲解:表示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班级是由男女生组成的,由女生组成的女学生集合,记作集合A,由全班学生共同组成的班集体,记作集合B。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女生都是集合B中的学生。所以,“A包含于B”;表示集合,但存在元素那么集合A就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假设集合A是蔬菜集合,由茄子、土豆、黄瓜、玉米组成,集合B是蔬果集合,由茄子、土豆、黄瓜、玉米、苹果组成。集合A中的各种蔬菜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所以但苹果所以蔬菜集合A是蔬果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由此,学生便会对这两种极易出现认知混淆的集合间基本关系形成立体化的清晰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结合以上数学知识,利用希沃白板进行灵活举例,从而在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在操作希沃白班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发散与活跃,助燃其数学学习实效的提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有效教学引导,促成深度学习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与学生便是高中数学课堂的核心参与者。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虽被充分强调,但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却未减反增。对于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尚存较大提升空间的高中生来说,教师科学有效地引领直接左右着学生深度数学学习的实现。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组织中,切不可忽视自身引导、促进作用的发挥。
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二(A版)“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一课时,教师就可组织学生以“探究长方体 ABCD-A'B'C'D'中几条棱平行?”为题展开项目化学习活动,并在学生思乱如麻、不求甚解时,抓住教学时机,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在长方体 ABCD-A'B'C'D'中有几条棱与棱AA'平行?分别是什么?”以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对长方体ABCD-A'B'C'D'中几条平行的棱展开分类探讨与合理证明。在学生项目化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由此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在长方体 ABCD-A'B'C'D'中,棱 AA'与哪几个面平行?与哪几个面垂直?”驱动学生主动地展开空间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数学学习,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合理启发下以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矩形镜与天花板、教师黑板与地板、书桌与地板等等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垂直的位置关系实例,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从而建构起更为完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