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研究
——以焦作师专为例

2023-04-05谢海林

中文信息 2023年3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谢海林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前言

基于“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方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精神,真正对广大高校学生进行资助帮扶工作,高校从制度上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从而进一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1]。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的资助虽然暂时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但对于如何解决由于自身经济困难导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高校仍然没有很好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如何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干预帮扶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国家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融“经济上帮助学生、精神上鼓励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于一体,帮助贫困生提高自信、自理、自立、自助能力,促进贫困生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逐渐成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研究意义

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水平等因素影响,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对其消极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因此,对贫困生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扶志和济困,助其真正摆脱经济与心理层面的双重压力,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心理工作者的重点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1.扶贫在高校延伸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通过对贫困家庭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反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扶济困,使其最终实现自理、自立、自助,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家庭真正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脱贫富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里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不仅面临物质方面的上学难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困难演变的心理方面“贫困”、就业“贫困”、学业“贫困”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并成为党和国家、社会、学校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4]。因此,对贫困生的扶贫更应该体现在心灵上,而不仅仅只满足于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科学精准心理扶贫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信自强的有效手段。做好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是扶贫战略在高校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高校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2.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内在之要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受到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压力、学业压力以及外界的各方面的社会压力,再加上自身年龄小的因素,在自身身心发展中极易存在一定的心结和思想负担,部分学生内心容易出现自卑、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情绪,这样长此发展会对其身心发展成长产生巨大阻碍,同时也必将不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广大贫困生进行心理关注和心理帮扶,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平台,不仅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心理、就业、学习等方面进行动态关注和帮扶,帮助贫困生在良好的心理帮扶机制下提高自身自信、自理、自立、自助能力,促进贫困生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逐渐成熟,推动高校大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数据分析

1.1 调查情况

为了更好地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获得及时掌握,本文笔者以焦作师专文学院2022年10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后期数据整理汇总发现:全院共有1467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调查问卷,收回问卷共1465人,有效测试调查问卷共1425人,测试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7.14%。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1425份调查问卷中,发现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自杀倾向、抑郁、躯体化等)的学生共128名,结合学校奥蓝系统中家庭贫困学生数据,其中有96位学生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占心理问题学生总人数的75%。调查测试分数在260分以上的(属于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界值)全院共有16位,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10位,占严重心理问题总人数的62.5%。从调查问卷总体数据中都可以明显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高于非贫困生人数,并且具有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比重过大。从后期因子检出率可以看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自杀倾向、恐怖、躯体化等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特点

笔者作为学院专职辅导员,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期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特点。

2.1 内心缺失自信心、具有自卑心理

通过学院辅导员对焦作师专文学院48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并结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测试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有将近70%的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缺乏自信心缺和严重的自卑,并逐渐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从小所处在的家庭成长环境一般都存在经济拮据情况,这样的环境不仅会直接影响这部分学生的物质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5]。从而导致他们错误地认为贫困就是他们的最大耻辱,不敢去变现自我进行人际交往,自身感到无助和迷茫,甚至还会出现自暴自弃等精神生活匮乏现象,进而影响这些学生心理的发育。

2.2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孤僻“敌对”心理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对学生的心理测试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学院有将近6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孤僻、偏执、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有“敌对”心理。由于家庭贫困学生长期生活在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经常为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担忧,并难免会遭遇他人的冷言冷语,长此发展,他们自身在心理上就会不自觉地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为了避免再次遭遇白眼或不屑等伤害自身的情况发生,他们都不愿提及自身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怕其他同学对自己进行怜悯或者瞧不起,并且为了避免自身受到师生在言行上对自己的人格和人身伤害,这部分学生出现多疑、敏感等心理,并在内心深处设防他人伤害,在行动上出现孤僻和刻意疏远他人的言行,并拒绝与其他人深入交往,从而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处在自我封闭状态,无朋友倾诉内心不快、不安等不良情绪。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现状和优化措施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现状

现当今部分高校还存在将障碍性心理帮扶作为主体,对发展性心理帮扶关注较少,这样只能使贫困生接触到的帮扶形式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一些征文、演讲、展板宣传等传统心理帮扶活动,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作用甚微;部分高校只重视应急性心理帮扶,而缺乏持续性系统化的心理帮扶,这种只重视短期效果,而忽视长期效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形式,可能实现短期内高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没有从长期的帮扶规划,并系统地开展心理帮扶工作,就会造成帮扶工作的长期矛盾,不利于全面真正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应该在济困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扶志、强能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自理、自立、自主、自强的心理健康人才,但是现当今高校的心理帮扶机制中,他助性心理帮扶过多,并占据主体,而学生自身自助性或互助性心理帮扶工作关注较少,这样会使广大家庭贫困学生出现对社会、学校、老师的过度依赖性,违背了对学生扶志、强能的目标,也不利于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优化措施

2.1 优化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帮扶队伍建设和发展

高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具有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和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和教育帮扶机制,才能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满足广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帮扶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既要重视对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专业咨询督导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而且还要鼓励和动员全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人员和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和指定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定期参加各类心理学专业培训和交流学习,提升教师心理帮扶能力,从而培养具备多层次专业心理知识的心理教师梯队[7]。

2.2 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2.2.1 建立完善的“奖、助、贷、勤、补”经济资助体系,做好济困基础工作。高校应严格制定本校科学合理的评选制度和建立客观、合理、真实的家庭贫困生档案库,借助日常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方式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奖、助、贷”各项工作的政策宣传,结合家庭经济贫困生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识别和开展评选工作,并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贷”的资金发放工作进行动态关注,并针对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教育引导,帮助广大贫困生培养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观念。

2.2.2 矫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志向和观念。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不仅仅只是满足他们的经济物质需要,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扶志和强能,使其实现自身精神上的富裕和能力上的提高。首先,高校教师需从内心真正地理解、关心这个群体,注重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引导学生改变不合理信念,努力克服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信念与奋斗精神[8]。其次,高校需要大力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勤俭教育,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申请期间,通过主题班会、班级网络群、主题展板展报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虚假失信为耻、以感恩努力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和正确合理消费的意识。

2.2.3 搭建科学合理的“自助、自立、自强、自理”平台,提升困难学生的自助、自立、自强、自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现“济困—扶志—强能”的最终目标,高校应通过努力搭建科学合理的“自助、自立、自强”平台,逐步改变传统的单项给予式和他助性帮扶机制,实现学校资助与学生本人自助相结合,注重提升家庭贫困生自身的自助、自立、自强、自理能力。高校要注重通过挖掘励志榜样模范典型,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实地参观学习、主题展板展报宣传、组织观影活动等多种线上线下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先锋模范作用对广大困难学生进行“认知自我、树立信心、艰苦奋斗”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宣传教育,引导和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培养健全的自助、自立、自强、自理等良好意识和勤奋努力、勇于拼搏、不畏艰难等优秀精神。

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心理帮扶是一项长期的、责任重大的系统工作。这就需要高校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广大家庭贫困生进行心理关注和心理帮扶,注重对学生在心理、就业、学习等方面进行动态关注,以学校自身实际和家庭贫困学生实际心理特点和需要为基础,优化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帮扶机制,以济困、扶志、强能为目标,帮助贫困生在良好的心理帮扶机制下提高自身自信、自理、自立、自助能力,促进贫困生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逐渐成熟,推动高校大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