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面临问题与路径探究

2023-04-05王苏亚赵长莉

中文信息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材改革

王苏亚 赵长莉 张 宏

(枣庄职业学院,山东 枣庄 27780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对于高技能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同时具备过硬本领和优良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是顺应时代需求,为我国全面发展的生活、生产、管理、建设等不同领域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领域。随着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性文件的陆续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高职教育要实现突破,必须要破除阻碍进步的因素,在高职教育相关主体上进行改革。“三教”改革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抓手,立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使得高职教育能够满足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一、“三教”改革的原则

1.学生为中心原则

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是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数量增加带来了学生来源和需求的多样化的客观事实。“三教”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情分析,充分考量学生需求,围绕不同特点的学生调整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教师为核心原则

“三教”改革的具体要求和方案由教师执行,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效。要正视教师在此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理念、情感等素养进行培训;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对于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感情,用心用情践行岗位职责;突出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性,通过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专题学习等形式,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1]。

3.教法适宜原则

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接受程度、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等进行选择,教师、教材、教法的合理搭配,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学的最大合力。如果先进的教学方法脱离了客观实际,教师无法驾驭,学生不易接受,那么也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意义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是高职院校发展中需要完成的长期任务。顺应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三教”改革创新教师聘用机制,打破人才使用壁垒,实现在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在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企业真实工作内容、职责、运转流程和发展趋势等,归纳成为真实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讲解,创新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注重将教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一线的难点痛点相结合,为产品研发、升级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依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职业实践相关知识。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日常课堂教学机制,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及在岗培训,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设置适宜考核评估办法,提升教学效果并激发工作积极性。

2.丰富教材内涵形式,打造融合式实用性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和最常用到的教学材料,高职教材是否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实际运用需求,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高职教材应该以企业生产实际为参照,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材中,既要吸纳学科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的意见,同时也要涵盖授课教师的经验,立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形成应用性和实践性突出的有机整体。教材改革能够克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教材知识老化、技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直接带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优化单一纸质版教材携带不便利、内容不生动等问题,灵活融入视频、虚拟技术、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活页教材、企业教材、在线教材的有效搭配,方便学生通过信息终端进行教材的学习使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互联网+”教学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互联网+”智慧课堂

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为了探索通过哪些程序和环节更好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智慧教育理念和方法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到高职课堂教学中,以其灵活、便捷、易于接受等特点有力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2]。“互联网+”教学体系的构建极大方便了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在课前、课后根据在线问卷或教学动态评价数据,动态调整学习小组,推送思维导图、精品资源课程等,方便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及时动态地掌握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表现,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更高评价的喜悦。帮助教师通过数据的分析立体化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可视化的学生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三、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面临的问题

1.教师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扩招,师生比差距变大,教师数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承担过多教学任务,挤占了教科研时间和精力。同时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岗位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满足于现状,缺少工匠精神的融入,对于本专业和行业技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的意识,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缺少合理规划,难以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建设受限。高职教师招聘过程中大多会对学历进行要求,限制了部分具备高技术但学历偏低人才的进入。虽然近几年高职教师招聘中对于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进行了要求,但是具备相关工作经历和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体数量中占比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带头作用不明显,无法满足专业建设需求,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和专业建设受局限。

三是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针对于不同教学水平、实践经历的教师未形成有针对性、成体系的培训制度。高职教师缺少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渠道和时间,导致对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不及时,影响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2.教材改革面临的问题

高职教材作为育人载体,具有育人性、职业性、高深性和系统性原则,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教材内容和形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根据行业需求和动向及时调整,但是仍然存在与目前职业教育需求不相匹配的方面。从现阶段实际出发,虽然信息技术运用广泛,但目前教材的形态仍以纸质为主,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强,在教材可视可互动、知识点更新及时等现代化的需求方面存在短板。教材的研发缺少规范化标准,对于教材质量把控存在不足。个别专业教材内容过于浅显,不符合岗位需求和职业要求。专业课教材之间缺乏合理联系,难以形成知识合力。个别专业教材由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编写任务,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不够,使得教材的实用性导向不明显,新技术、新标准等更新不及时。

3.教法改革面临的问题

班级授课形式下,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倾向于选择讲授教学法。教师作为输出知识的一端,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另一端,大水漫灌式教学方式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于个体情况的关注,学生也难以按需求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言,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并通过教学能力大赛、专题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加以推广,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在情感接纳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师是否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将原有知识进行生动灵活的展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以及对于知识的吸收情况。有些高职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课堂运营的重要性,缺乏掌握信息化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技能,认为能够使用PPT教学,播放视频资源就是掌握了信息化技术,在技术的学习和提升方面不肯下力气,存在逃避心态。

教学过程缺少企业的参与,学生技能的提升不仅需要课堂技能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通过实训得以实现技能经验的积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企业存在参与不足或者缺位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缺少了宝贵的实训经历,虽然在教学环节中有集中实习阶段,但是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所学与工作实际的脱节。

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径

1.推进教师改革,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教 20 条”中对于专业教师的招聘规定,打破了对于学历的硬性要求,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避免了应届生成为专业课教师后因缺少相关实践经验导致的“教”与“学”的不适应症。畅通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渠道,破除人才引进的壁垒,促进企业人才和教师的双向流通[3]。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于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的作用。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办法,进行柔性引才,灵活设置岗位吸引具有管理、教学、技术等高层次人才参与到课程设计指导、教学管理、教材编撰、教师培训等工作中,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分学科、专业、年龄制定聘任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管理和适当激励,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规范教师入企学习最新技术、标准,参与岗位锻炼并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相关制度,并将此项工作与职称评聘、任期考核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增加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积极性。结合不同教师特点,与企业合作制定继续培养方案,按学年或者根据不同技术主题与企业联合对于教师进行培训,根据教师和行业需求出发提升培训针对性和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成果。

2.推进教材改革,不断提升高职教材质量

第一,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保障编写主体多元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顺应经济形势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体现行业新标准、新要求。注重课程育人元素的体现,将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取得的成绩、国家支持力度及企业、个人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优秀事例融入教材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优良职业品质的培养。

第二,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需要丰富教材形式。传统的纸质教材较为厚重,受版面限制难以全面细致生动的体现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模块式、任务式教学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根据实际需求引入“活页式”教材,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增强学生使用教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页式”教材灵活性的特点对于职业教育实践式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材的改革中,打破纸质教材的时空束缚,将传统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建设“互联网+”在线教材。

第三,完善教材编写标准,严格把控教材选用机制。校内或同一专业的不同院校组织建立教材编写委员会,收集优秀教材、优秀课程的典型案例形成优秀教材标准供教师参考,保证教材能够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符合技能型人才发展需求。教材委员会对于选用教材是否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心智水平、是否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等进行严格审核与把控,确保最适宜、最优质教材进入到课堂当中。对于优秀教材的编写人进行奖励,提升教师对于编写教材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

3.推进教法改革,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变

教学方法没有优劣对错之分,要求教师能够在规定课时内,结合学情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分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理论课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小组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实践课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法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个区分不是非此即彼,还要善于根据课程内容综合选择运用,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最佳的理解掌握。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动手能力强,善于实践的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等形式进行授课;善于语言表达、长于沟通的教师可采用论坛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能够不落窠臼,根据教师、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改革。

在教法改革的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信息化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为学生营造形成信息化思维的良好环境,也能够推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改革,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激励引导教师学习掌握信息化课堂运用技能,通过专题培训班、专题教学能力比赛等形式,让教师认识到信息化运用对于课堂提升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掌握利用信息化平台功能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技巧的功能,更新传统的教学认知和教学观念,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信息技术平台的技能,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在课堂授课方面的有益探索,创新校内校外联合授课模式。同一知识模块内可按照知识循序渐进的规律,将理论知识安排在校内课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逻辑框架。将实践知识安排在实景式课堂,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身的职业素养中。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教材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