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研究

2023-04-05黄斐斐

中文信息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籍纸张资料

黄斐斐 刘 岩

(青州市图书馆,山东 青州 262500)

一、古籍保护与修复现状

由于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本身的专业性与繁复性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外加古籍修复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了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存在着许多其他的问题。

1.古籍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由于古籍是由纸张制成,而纸张本身就具有脆弱性,在经过百年乃至千年的洗礼之后,变得愈加脆弱,所以出于保护古籍的目的,对于古籍的开发变得慎之又慎。而有些图书馆甚至将古籍束之高阁,仅仅只是为保护古籍。也有些图书馆由于保护,修复,收藏技术落后,保护意识淡薄,开发力度大,对古籍造成了二次损毁。不可否认,在古籍保护与开发之间确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在既要保证古籍实现传播价值的同时又要对古籍进行保护是非常困难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保护与修复古籍技术落后。

2.古籍修复技术落后

古籍修复是一项精细度非常高的工作,对开展工作所需的设备以及场地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古籍的纸张大多都是植物纤维制成的,因此在修补过程中,显微镜等精细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于古籍修复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资金短缺,设备达不到要求,修复工作难以进行。古籍修复对于场地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符合要求的场地是非常少的,有时会出现多个团队在一个场地进行工作的情况。因此古籍修复的质量难以保证。古籍修复的好坏,与设备的好坏以及场所的好坏都是分不开的,因此硬件条件的不足造成了古籍修复工作难度的增加。

3.缺少古籍修复人才

至今,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主力都还是人力,古籍修复成果与其手艺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都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在古籍的修复过程中,人是去完成机器替代不了的那部分工作的。因此,一个古籍修复人才的长成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的,因为修复古籍工作,工序烦琐,时间长久,是极其考验修复人员的心理素质以及修复技术的。但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还是占据少数,因此精湛的修复人员是非常稀缺的。也正因如此,许多图书馆至今都没有开展古籍的修复工作。

二、应用新技术保护与修复古籍的重要性

目前,古籍的修复工作主要是由修复人员来完成,但是技术的介入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因此将新技术投入到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当中去,能够更好地推动修复工作的开展。

1.有利于更好地抢救和保护古籍

古籍修复是一项传统工艺,但是在新型的社会发展面前,现代的观念以及现代环境都在不断冲击着这项传统手艺。因此,为寻求发展,将科学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古籍修复这项手艺不仅能够得到庇护,加快古籍修复事业的进程,而且能够尽快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水平,推动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快速发展。因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不断发展能够为古籍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更高精尖的设备,保证古籍修复的质量以及数量。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古籍修复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增多,能够减少在修复古籍过程中的技术限制。

2.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古籍保护修复技术

一项技术要想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是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而古籍的修复保护工作作为一项传统手艺要想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同样避不开革新的命运。因此,对于古籍修复工作而言,必须打破自身的局限性,改变单纯地依靠手工艺人的经验的现状,将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古籍修复工作当中,修复工作才能变得高效化。经验与科技之间的完美结合,将不断推动传统手工艺科学化、规范化进程,以便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这项手艺,使这项手艺焕发新的生机。

3.有利于实现古籍保护的现代化

新的历史形势下,对古籍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籍不再单纯地承担文化载体作用,而是应当作为一张文化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内涵,因此,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古籍修复的工作应当实现从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型,因为只有不断地提高系统化,规范化水平才能提高古籍修复的效率,保证古籍修复的质量,加快古籍保护与修复的现代化建设。

4.有利于实现古籍保护修复的资源共享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建立古籍保护的资源库,信息库,能够为修复人员提供有参考性应用性的资料。修复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地登录资源库,搜索所需的资料,同时,修复人员也能在数据库上分享自身的研究成果,使古籍信息得到完整记录,完善信息库的资料,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以便实现对古籍资源的实时统计和调用。

三、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

古籍修复工作要想在新技术条件下寻求新的发展,就必须以古籍保护修复原则为准则,秉持着科学保护与修复的理念,在完善的体制下,通过古籍保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提高保护和修复古籍的技术水平,实现古籍保护与修复的现代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建设。

1.培养古籍保护与修复高素质人才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古籍保护、修复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了解技术的人员参与其中,因此对于古籍修复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熟练的修复水平,还应当有着对新技术的了解,将自身技术与科技结合,更好地推动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十分匮乏,仍旧面临着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情况,各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难以继续,因此,目前的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科技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1]。第一,加强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保证保护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开设科技类课程,保证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先进的科技,并将其应用到保护工作当中。通过探索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师带徒”形式进行古籍修复,稳健有序地扩大了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规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增设实践类课程,定期对保护人员进行实践培训,培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弥补专业人才缺口,改善保护专业人才稀缺的现状,确保古籍保护专业人才之间的传承,保证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留存现有的古籍保护人才,提高现有古籍保护人才的待遇水平,定期对古籍保护人才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古籍保护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

2.对古籍保护与修复实现数据化管理

建设古籍保护修复的数据库,保存古籍的文本、音像,图像,材质资料,为其提供具有参考性,实用性的资料,保证在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时,有据可考,有料可依。首先,建立文本类资料数据库,规范古籍保护和修复的体系和制度,制定古籍保护修复的标准,明确古籍保护修复的流程体系,以此在保证开展修复工程中能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以便更顺利地开展保护工作。例如,2021年新年伊始,青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古籍数据库正式上线开放,秉持着珍贵古籍优先入库的行事准则,总容量达170种、1200多册古籍善本,成为省市内重要的古籍数据库,为学者搭建了文史研究互动交流的平台。其次,建立音像资料数据库,录制修复工作的音频资料,对各个工序操作规范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展示,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音像资料,其他保护人员能够依据此资料进行学习交流演练。再次,建立图像资料数据库,在修复开始之前进行图像留存,记录未修复的初始样式,然后实时拍摄修复工序,记录工作流程,最后记录修复成果,对修复工作进行全流程留存,形成规范化的资料,以便随时查阅和调取。最后,建立材质类资料数据库,第一步要录入其中的是常规使用的修复材料,例如纸张的选取类型,修补工具等,第二步要录入的是新型的修复材料,有哪些新型材料是可以被应用到修复过程中。第三步要录入的则是修复的注意事项,尽量接近原始材料,保证修复质量,提高古籍的使用效率。

3.树立科学保护和修复理念

目前古籍的修复人才大多数都是老一辈的手艺人,虽然他们具有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修复经验,但是缺乏的是对于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意识。因此,对于经验丰富的修复人才,我们应当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保护和修复的理念。第一,由政府和单位联合行动,定期开展对国家新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最新的指导方向与指导原则,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以此作为指导理念。比如,我们图书馆专门组织馆员观摩学习了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该纪录片记录了许多关于古籍修复的人和故事,同时在该片中阐释了我们现今应当面向公众开展古籍保护和古籍修复知识传播的理念。第二,开设科学技术的课程培训,通过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激发其开展科学保护和修复的热情,在应对修复工作出现的难题时,能将新技术融入日常的古籍保护工作当中,借助新科技,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力度,让古籍文字活起来[2]。

4.建设健全古籍数据化管理制度

在古籍修复工作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资金缺乏,人才稀缺,技术落后,古籍修复的数量一直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我国即便有着浩如烟海的古籍,但是并没得到好的保护,因此也仍旧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而此种种都要归结于我国古籍修复管理制度不完善,数据化程度不高,而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国家对于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奠定古籍修复工作的理论基础。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资金投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采用全新的设备,将古籍修复的图文资料建成数据库,建立数字化平台,便于古籍资料的利用。将“养在深闺”的古籍,通过数字化,实现一对多、点对面、虚对实的传播,实现数字化管理,保证古籍资源共享。最后,健全数据库管理制度,制定建立数据库的标准,以便在录入数据库的资料过程中能够参考,形成数据集成、交换共享的流程与规范化体系[3]。

5.提高保护和修复古籍的技术水平

古籍修复作为专业性以及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其修复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修复古籍的成果,因此如何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提高保护和修复古籍的技术水平成了必要的研究课题。在纸张的修复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脆化,纸张主要的成分是植物纤维,而由于气温、光线以及微生物等的影响,都会造成纸张发生氧化、水解等问题,因此年代久远的纸张容易一碰就碎,针对此类破损时一般都是先凭借修复人员的经验对纸张进行分析,再选用与原纸张相近的修复纸进行修复,但是伴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修复过程中,能够借用高科技设备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得到精准的资料,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纸张选用的精准化程度。正如我们都熟知的古籍修复师徐晓静通过纸张纤维测试仪,判断古籍以及修复用纸的成分、配比等,同时使用压力器让古籍定型和压实,在徐晓静和她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耗时6个月修复完成了30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6.比照国外古籍修复技术,取其精华

相较于国外古籍修复的发展时间而言,我国的修复事业发展的时间是较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古籍修复技术是相对落后的,因此针对国外的古籍修复技术而言,无须厚此薄彼,我们只需采取取长补短的态度即可,相较于西方的结构恢复方法,我国古籍在修复工作中采用揭、补、托等纸张修复技法相对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应当学习西方的书芯加固、重做书壳、书壳书芯连接加固等结构恢复方法,将其技术进行改进,让其适用于我国的古籍修复工作,因此在面对西方的先进技术时,我们应当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以修旧如旧、抢救为主、安全可逆为原则,提高古籍修复工作的效率,保证古籍修复的质量,推动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4]。

7.严格遵循古籍保护修复原则

古籍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应当保有其原有的文物价值,因此在修复时会制定各种准则来限制我国的修复人员。其一,抢救为主,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古籍,我国一直秉持着不主动发掘的原则,只对古籍进行抢救性保护,确保对古籍进行有计划性地开发,避免因为草率开发而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坏,做到有针对性地修复还原。其二,整旧如旧,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这项原则是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有原有的文物价值,留存时代特色和风格面貌,使其看不出修补痕迹。其三,过程可逆原则,是指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可以采取可逆措施,在必要时可采取措施比较容易地把修复材料从古籍上取出来,使其回到原始的状态[5]。市场上经常出现新型的修复材料,即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便利古籍修复,但是在选用时要慎之又慎,因为有些非传统材料会引起原纸张的变色变形。总之,在对古籍修复的工作当中要严格遵循古籍修复的原则,保证古籍的安全性,将古籍安全作为第一要义。

结语

综上所述,新技术条件下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秉持着古籍保护修复的原则,坚守科学保护与修复的理念,用最先进的古籍保护修复技术,在所有古籍修复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好,利用好古籍,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一份文字载体,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猜你喜欢

古籍纸张资料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