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方法研讨

2023-04-05李功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4期
关键词:浪费建筑行业建筑设计

李功明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水平持续增长,同时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工业废弃物的肆意排放,使得大自然遭受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也在愈演愈烈,臭氧层的破洞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多次出现雾霾等非正常环境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因此意识到工业革命对于环境的破坏。在工业技术不断提升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因素下,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在不断激增,导致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近年来,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由于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出现冰川融化现象,大气层的破洞无法对太阳中的紫外线形成有效缓解作用,使得紫外线光照强度也在持续增长。环境是人类在地球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不利于人类的持久发展,必须寻找全新的能源方式取代原有的生产活动,世界各国也在加强联手,提倡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寻求全新的发展道路[1]。

2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内涵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贯穿建筑项目设计的所有环节,强调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尽可能提升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及能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进一步降低建筑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工程活动和后期使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不影响建筑内部投入使用效果的基本要求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为低碳生活做出有效贡献。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及节能减排,并且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涵盖了低能耗、高效率、经济、环保4个层面,对应“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以实现低碳经济。近年来,建筑技术不断提升,建筑工艺也在不断更迭,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主流建筑设计方式,有效削减了建筑行业对环境的破坏力,为人类实现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迈进了一大步。

3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原则

3.1 节约资源与能源

1)在低碳概念下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初期对后续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用料进行充分规划,依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强化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损耗,提升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对建筑内部格局进行规划时,应尽可能多地应用自然资源,确保建筑内部拥有较好的光照、通风以及保暖效果,避免对资源的无效使用,通过选取具有安全环保和节能性质的建筑材料取代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材料,如岩棉保温板、聚氨酯板等。

2)低碳概念下应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节能环保设计理念,选取新型环保材料实现建筑内部的自然保温和通风效果,从而大幅度减少暖气设施和空调设施的使用频率。

3)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依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对建筑内部进行格局规划,提升室内的空气内外循环效果,加强室内光照强度,从而降低电能损耗,还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等优质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帮助节约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3.2 回归自然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建筑本身,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使大部分不可再生资源遭到过度消耗和浪费,并且建筑物本身可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需要进一步建设人文环境,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破坏。低碳概念着重关注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构建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环境[2]。在低碳概念的大环境下,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筑设计亦是如此,应重点关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分析周边自然环境的情况,结合其优势规划最优的建筑设计方案,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充分运用,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人为干涉,选择节能环保、可再生的能源材料,淘汰传统的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材料和能源,强化低碳生活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持久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对各个行业实行大力监管,特别是污染力强、破坏力大的建筑行业,更是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因此,传统建筑行业寻求新型设计方法不可避免。在大力推崇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纲要下,建筑行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改变传统理念,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放弃以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经营模式,行业设计者要具备长远目光,实现建筑行业的长久持续发展,主动降低建筑设计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在建筑设计初期需要充分依据城市的整体规划,配合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设计出具备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建筑。

4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策略

4.1 因地制宜,强化整体设计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理念需要从整体层面出发,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强化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建筑设计初期需要详细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生态环境情况,避免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在建筑设计规划工作中,要结合使用者的居住需要和节能环保需要,进一步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达到建筑物的最佳规划格局。

1)在低碳概念基础上,建筑设计需要针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进行优化,提高整体建筑工程质量,关注节能、环保与环境的融合性。

2)强化建筑施工技术,减少由于工程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保障建筑物能够与周遭环境构建和谐共存。

3)在建筑规划阶段,需要对工程现场环境进行充分勘察,详细了解当地地理环境、地质结构、土壤性质、水文条件等环境情况,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标,避免由于工程建设的挖掘和开发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损毁,并且确保建筑格调能够适应当地环境、风土人情及城市发展路线等。

4.2 减少浪费,合理利用资源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节约能源与资源,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将关注重点放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两项原则上,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替换,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在建筑工程规划前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勘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配合安全环保的建筑材料,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和利用,避免对资源和能源的铺张浪费。

4.3 注重环保性与经济型的相互协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严格遵循低碳设计原则,依据国家制定的低碳建设标准进行建筑设计。在建筑用料方面,需要设计人员严格依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环保规范标准进行挑选,确保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与环保需求一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室内光照强度、通风设计、隔音设计、温度调节、湿度把控等环节,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将居住舒适性与节能环保相融合[3]。

1)需要将低碳环保原则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设计环节,保障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率。

2)在建材选择方面,不应过度追求美观性,而是应该着重关注材料的实用价值,以简约适配为主,并且采用节能环保的方式,将资源进行科学分配,特别是对于后续建筑物投入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控制,加强采光、通风、保温等设计,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物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能源浪费现象。

3)在关注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要对工程预算进行严格把关,追求经济实用性,尽可能地避免华而不实的装饰材料,采用安全环保的建筑用料,对建材的供应商和质量进行严格监管,杜绝一切浪费现象,实现低碳建设。

4.4 加强设计施工环节的协同一致

1)在规划建筑设计时,不能单方面地关注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感,而是要结合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关注建筑整体规划,追求建筑物的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避免出现过度包装现象,进一步强化绿色建设的理念。

2)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规划功能对内部结构进行设计,始终坚持以实用性为基础,借助周围的自然生态资源加以修饰和美化,从而提升建筑整体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有效降低建筑设计预算,从而进一步实现低碳建设目标。

5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5.1 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日趋稳定,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支持,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因此,建筑行业的新型发展势在必行,建筑行业需要放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寻求长远的发展目标,顺应低碳生活理念,注重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减排,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维护。在建筑设计初期,要详细了解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信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避免对周围环境的过度开发与建设,以及对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推进城市化进程。

5.2 人文化发展方向

低碳概念提出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们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推动人类与环境的融合。所以,在未来的人文发展过程中,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强调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以凸显人文特色为设计理念,打造集舒适度和个性化为一体的绿色环保家园。

6 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低碳、节能环保、安全绿色的建筑设计非常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提倡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居住需求也在不断转变,新型的低碳建筑设计受到追捧。所以,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认识到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以节能减排、安全环保为目标,以考虑使用者的真正需求为基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打造舒适与节约有效融合的宜居环境。

猜你喜欢

浪费建筑行业建筑设计
不浪费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聚丙烯泡沫塑料的制备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浪费等于扔钱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BIM2.0探索在建筑行业的新价值
信息技术构建建筑行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