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肝肾同源”探讨围绝经期黄褐斑的证治

2023-04-05郭孝雨眭道顺谢佳芯冼丽柠汪梦情杨泽琳崔钰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肾精黄褐斑同源

郭孝雨, 眭道顺, 谢佳芯, 冼丽柠, 汪梦情, 杨泽琳, 崔钰桐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黄褐斑以面颊部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主要表现,中医称之为“黧黑斑”“面尘”。该病易复发,难治愈,影响患者美观,给患者的社交、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较大影响。黄褐斑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日光照射、激素水平变化、皮肤屏障受损等有关[1]。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在妊娠期与围绝经期女性中较为多见。黄褐斑的出现除了紫外线照射外,还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内分泌失调是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发生的主要原因。围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失衡,月经周期紊乱,黑色素细胞分布不均,易导致面部色斑的形成。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致肝气郁结,脾胃受损而失于健运,以及肾阴不足而虚火熏蒸于面,均会导致黄褐斑的形成。围绝经期女性通常肝肾不足,精血亏虚,遭遇情志抑郁、痰饮、劳倦后更易导致气血失和,造成颜面肌肤不荣,黄褐斑由此而生。

中医治疗黄褐斑以补益肝肾为治疗总则,肝肾同治是该病的治疗要点。以下基于“肝肾同源”探讨围绝经期黄褐斑的证治。

1 围绝经期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特点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通常指女性40 ~50 岁左右这段时期。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出现月经紊乱、情绪不宁、皮肤微生态失衡、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雌激素能够刺激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酪氨酸酶的活性[2],孕激素可促进黑素小体的传导和扩散,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与孕激素处于失衡状态,故容易导致色斑形成[3]。

中医认为,黄褐斑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4]。《诸病源候论》[5]认为,黄褐斑因“阴精亏虚,肝肾不足,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所致,提示黄褐斑与肝肾不足,颜面失荣有关。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导致颜面生斑。围绝经期女性多为40 ~50 岁的女性,此阶段的女性肾精已衰,肾气不足,天癸将绝,冲任空虚,精血不足,加之前期经历过的经、带、胎、产,导致气血耗伤严重。围绝经期女性本已肝肾不足,一旦情志内伤,易肝郁气滞,若再感受风邪,停滞面部,气机受阻,血液停聚,则生色斑。可见,围绝经期女性黄褐斑的病机在脏因肝肾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在气血则因气血亏虚,无以濡养,或血行滞涩,瘀阻肌肤。情志失调、外感风邪、内生痰饮及其他原因,均可引起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甚至气血失养,致气、血、精不能上荣颜面,变生黄褐斑。故黄褐斑的治疗总体以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为原则[6]。

2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围绝经期黄褐斑的证治

2.1 “肝肾同源”理论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7]“五运行大论篇”中有关“肾生骨髓,髓生肝”的论述,之后由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是中医脏象经典理论之一,又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源”包括精血同源、肝肾藏泻互用、阴阳互资互生3个方面的内容。

肾藏精,肝藏血,肝与肾在物质上同宗同源。五行之中,肝属木,肾属水,水为木之母,水生木,精亦可生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髓,肾之精入心,赤化为血,储藏于肝;血液乃水谷之精,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又可化生后天之精储藏于肾脏之中。精血均源于水谷精微,肝血滋养肾精,肾精化生肝血,精血互生互化[8]。肾精与肝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故肝肾同源又称“精血同源”。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肝与肾在功能上相互协同为用。朱丹溪在《格致余论》[9]中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调达气机,肾开阖有序,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得以储存与正常排泄;“肾者,精之处也”,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10]。此即为肝肾藏泻互用。

肾水为命门气化所蒸,化气上升,肝先受其益[11]。肝属木,喜调达,肾中真阳温煦肝脏,肝气得升,肝木得荣;肝主藏血,有赖于肾阴的滋养,肾阴滋养肝木,血充则气畅。朱丹溪提出:“肝肾之阴,悉具相火”。肝木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依赖于命门之火的温煦。肝主疏泄气机,属阳;肾主藏精,属阴。气机调达是精、血、津液等基础物质运动的前提,精、血、津液是气机变化的物质基础,肝肾二者的功能属阴阳互资互生关系。

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肾精虚耗,血液化生无源,将导致肝血不充,肝阳上亢,甚至“水不涵木”;命门火衰,肝木失于温煦,升发无力,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可见津液停聚、经脉阻塞、气血失和;肝木郁而不发,气机失于调达,导致肾精失于封藏,出现遗精、滑泄、闭经等。总之,肝、肾一方失调,易导致肝肾同病。

2.2 基于“肝肾同源”探讨围绝经期黄褐斑的病症特点

2.2.1 肝郁肾虚,血瘀生斑 《难经》[12]提出了黄褐斑瘀血致病的观点,认为肝郁气滞是瘀血的主要诱因。肝气调达,则气机疏泄正常,血行通畅,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致颜面气血不和。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谓:“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5]。围绝经期女性情志波动较大,悲喜无常,肝气失司,气滞血瘀,络脉瘀滞,可引发黄褐斑;气郁化火,灼伤肾阴,风浊热灼之邪停滞于面,气血悖逆,上结于面,亦生色斑。临床上,此类黄褐斑皮疹主要分布在颧部,或者面颊、眼周,颜色呈青褐色。由于气机不畅,肾精难以上达头面,可见质地偏干,缺少光泽;肝气郁结,多伴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月经紊乱、经前乳房胀痛等不适;舌暗红,苔白,脉弦。

2.2.2 血虚精亏,颜面失荣 妇人面色黧黑乃劳损致精气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所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7]。阳明之经,多气多血,经肝气升发及肾阳的蒸腾作用,将气血输注至头面。女性约35 岁之后,阳明脉渐弱,气血渐亏。肝藏血,主升发,肝血亏虚,升发受限,不能上荣头面,易生黄褐斑。另一方面,肾精不足,无以滋生肝血,血虚难以濡养颜面肌腠,导致气血失和,血瘀生斑。肾藏精,肝藏血。精者,血之所成也;血者,精之所化。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充足,肝血生化有源。肾精不足,肝血亏虚,肝肾不足,阴虚化火,灼伤阴液,不能上荣头面,颜面失养,易生色斑。由于气血亏虚,此类黄褐斑皮疹多颜色偏浅,分布松散;气血难以濡养颜面肌肤,肾精失于濡养,可见面色晦暗;气虚则易倦怠乏力,心血亏虚则失眠多梦,肝血虚则月经量少,经血色淡,经期推迟;舌淡,苔白,脉细,亦是血虚精亏之佐证。

2.2.3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围绝经期女性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则肝失所养,易出现肝肾阴虚的表现。明代的陈实功在《外科正宗》[13]中将黧黑斑责之于“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热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陈实功认为,女性更年期黄褐斑多发,与肝肾不足、阴虚化火有密切关系。更年期女性经历了经、带、胎、产,本已精气亏损,荣血不足,加之“女子七七……天癸竭”[7],肾精虚耗,无以滋生肝血,加重肝肾亏虚。在阴阳理论中,精与血皆属阴。血虚精少导致虚火上炎,熏蒸于面,易生黄褐斑。此类黄褐斑患者面部黑褐色斑片多分布于两颧、耳前和颞部,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肾精不足多伴有腰膝酸软、耳鸣眼涩;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上亢,可见头晕头痛;肝失疏泄可见月经不调,阴虚火旺可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亦是虚火上炎之象。

由此可见,围绝经期黄褐斑的发病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肝郁血虚,肾精不足,气血失和,津液亏损是发病之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其标。而肝肾同治,是围绝经期黄褐斑的治本之法。

2.3 “肝肾同治”的临床运用

2.3.1 疏肝理气,益肾活血 对于围绝经期肝郁肾虚型黄褐斑,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益肾活血为法,以逍遥散合二至丸为代表方剂,药物组成主要为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当归、白芍、女贞子、墨旱莲等。方中的柴胡、当归、薄荷疏肝行气,白芍柔肝敛阴;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使后天得以补充;女贞子、墨旱莲补肝肾之阴,滋生先天,使肾精化血有余,配合当归补血活血,使气血充足,血行调畅。在运用理气药、行气疏肝药时,要注意理气药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从而加重气血停滞的特性,故用药过程中应稍佐以养阴药以防止耗散太过。临证加减,血瘀明显者可加用川芎、赤芍,二者与当归合用,养血调血;脾虚明显者可加党参、黄芪补气健脾,因气虚亦可造成血行瘀滞,气行则血行;肝郁化火者加黄柏、栀子;挟湿者可去白芍加陈皮、薏苡仁、丝瓜络。肝气不舒,则津液停滞,易生湿邪,宜行气祛湿。陈明岭论治黄褐斑围绝经期患者肝郁气滞证,除了疏肝之外,还注重温补肾阳,认为肾阴之水遇阳则化,得温则行,化行则活,水活则能上走以濡养肌肤,临床可选用菟丝子、淫羊藿、杜仲、牛膝等药物以温阳化湿、行气利水,疗效显著[14]。

2.3.2 健脾养肝,生血调精 对于围绝经期血虚精亏型黄褐斑,治疗上应以健脾养肝、生血调精为法,以归脾汤加菟丝子、鹿角霜为代表方,药物组成主要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酸枣仁、木香、远志、龙眼肉、菟丝子、鹿角霜等。方中的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益气健脾,益生血之源;当归、酸枣仁养血补肝,壮藏血之脏;木香行中焦之气,防止壅滞;龙眼肉、远志交通心神,缓解失眠焦虑;菟丝子补肾精,精可化血;鹿角霜温补肾阳,阳中求阴,壮水之主,使气血得以蒸腾至面部,濡养肌肤。菟丝子与鹿角霜配伍可使肾精得化,肝血得充。全方共奏健脾养肝、生血调精之效。临证时,若患者挟瘀可加川芎、鸡血藤以养血活血;腰膝酸软可加牛膝、杜仲以补肾益精。艾儒棣治疗血虚精亏型黄褐斑,以圣愈汤为主方,药用黄芪、南沙参、制何首乌、当归、川芎、白芍、菟丝子、泽泻等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益肾精以生肝血,临床疗效显著[15]。

2.3.3 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对于肝肾阴虚型黄褐斑,应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为法,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方,药物组成主要为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泽泻、茯苓等。方中的熟地黄可补肾养肝,益精填髓;山药健脾益气固精;山茱萸味酸涩,滋补肝肾。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三药相配,补肾之阴,填肾之精。泽泻性甘寒,泻肾利湿之余又防熟地黄滋腻太过;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清泻肝火,同时制约山茱萸收敛之性;茯苓味甘淡,健脾渗湿,协助山药运化脾胃。牡丹皮、泽泻、茯苓三味药可泻肾浊,平其盛,为佐药。阴虚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知母味苦甘性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与苦寒之黄柏相须为用,共同发挥滋肾阴、清相火的功用[16]。魏跃钢治疗黄褐斑患者属肝肾阴虚者,以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为主方,药用生地黄、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肉、泽兰、泽泻、茯苓、丹参、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等益肾精、清虚火,加白芍、当归、鸡血藤、枸杞子、桑寄生、续断等滋阴血、养肝阴[17]。

3 病案举隅

患者熊某,女,47 岁,2021 年 10 月 22 日因“面部散在褐色斑疹5 年余”初诊。患者曾间断于外院就诊,予中药、氨甲环酸内服及激光疗法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好转。刻下症见:患者面颊、颧部、下颌部黄褐色斑片,以面颊部为主,色暗淡,无光泽,斑块局限无疼痛,境界欠清,未见瘙痒、脱屑等;情绪敏感低落,时有太息,平素神疲乏力,厌坐喜久卧,行经时腰膝酸软;食纳一般,眠可,时有盗汗;近两个月的月经未来潮,平素月经量少,色暗;舌淡红,苔少,脉弦细。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肝郁肾虚证)。治疗以疏肝理气、益肾活血为法,方拟柴胡疏肝散合二至丸加减。具体用药如下:柴胡10 g,郁金15 g,枳壳10 g,陈皮10 g,合欢皮10 g,墨旱莲15 g,女贞子15 g,山茱萸15 g,赤芍10 g,薄树芝10 g,菟丝子15 g,桑椹15 g,甘草6 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至200 mL,饭后温服。

2021 年11 月7 日二诊。患者的斑块稍淡,盗汗、腰膝酸软较前好转,仍有乏力,舌红,苔稍腻。用药于前方基础上去合欢皮,加白术、益母草以健脾祛湿。处方14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11月22日患者三诊。下颌部斑块基本消退,遗留面颊部、颧部淡褐色斑,偶见失眠。用药以前方基础上加茯神10 g 安神助眠。处方14 剂,煎服法同前。

2022 年12 月7 日患者四诊。面部隐约见淡黄色斑,边界欠清,未见神疲乏力,月经色鲜红,质地正常,量可。继续予前方15 剂以巩固疗效,煎服法同前。

按:患者为47 岁中年女性,月经未来潮两个月,可知患者已处于围绝经期;黄褐斑诊断明确,病程缠绵。患者情绪敏感低落,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津液无法上行至面部,斑块色暗,无光泽;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腰膝酸软、盗汗;肾精不足,无法化生血液,导致肝血亏虚,则月经量少,色暗;患者平素神疲乏力,可见兼有脾气不足。辨证为肝郁肾虚证,治以疏肝理气、益肾活血之法,用药以柴胡疏肝散合二至丸加减。方中柴胡、郁金、合欢皮疏肝理气,薄树芝、陈皮、枳壳健脾运气,补而不滞,赤芍疏肝养血,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菟丝子、桑椹益肾养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益肾活血之效。复诊时根据患者症状加减,酌加健脾益气之品,使肝和气顺,精充血足,肝肾同治,则黑斑不复。

猜你喜欢

肾精黄褐斑同源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虔诚书画乃同源
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