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
2023-04-05郝亚明秦玉莹
郝亚明 秦玉莹
(1.贵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重要政策论述标志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宏观战略方向,昭示着民族团结奋进的总体时代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党中央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时代答案。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亟待学术界探讨的重大学术议题。
从邓小平1979年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再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加以重申,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层面的内涵和价值愈加清晰,在实践层面的方向与抓手也愈加明朗。中国式现代化是立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遵循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向,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部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总体布局,并蕴含于国家发展、民族建设、人民生活三个层面的具体事务中。这一具有统领性的中心议题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既有相关研究来看,学术界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重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方向予以阐释,但是从民族工作角度的研究着墨较少。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既是事关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3]。毋庸置疑,我国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具有紧密协同关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性,将有助于更好、更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此,本文拟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中阐释如下几方面问题: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相互影响机理;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基础和风险化解;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
一、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内在的协同逻辑。具体而言,二者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动主体的同一性、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实践过程的联动性。充分认识到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国家总体战略之间的互嵌互构性。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独特历史与精神文明的现代性延展,同时也是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思想精华的创新性成果。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和背反,并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4]。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理论窠臼,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式”特征。这一“中国式”特征,既有遵循本国发展轨迹的历史延续性与历史主动性,也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立自主性和实践创新性。同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也是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5]此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6]。这一政策论述清晰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通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科学指导,我们可以清晰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轨迹、内在构成要素、基本价值功能和实践前进方向等。二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既坚持了理论的科学性,也展现了结合本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主体力量,二者具有行动主体的同一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人民,并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上述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变量,只有长期巩固民族团结,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在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全国各族人民的内聚力,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既是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人民主体创造力量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中华民族)身份的集中概括[7]。无论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叙事中回溯,还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和功能的价值属性中找寻,这一概括均是中华民族一体性、实体性、现代性的根本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象征着各族人民最具凝聚力的身份标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着各族人民最具向心力的认同标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不仅指明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行动主体的共同体关系,也揭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强主体凝聚力的共同性方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有助于团结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拼搏奋斗。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引擎,二者具有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从相关政策表述来看,二者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和动力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3]。从二者的价值内核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中都彰显着国家富强的内在要求、民族振兴的长远利益、人民幸福的价值依归;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也包含着国族建设、民族团结和共同体建构话语体系和核心价值[8]。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支持和基本保障,二者共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推进路径。与此同时,除了二者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具有协同性。从推进国家建设层面而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层面来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力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毋庸置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与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富强的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同样需要充分激发国家建设的制度动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蕴含的历史动力。
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作用机理,二者具有实践过程的联动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于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的主体力量联动、核心价值凸显、精神内核显化、生态安全屏障、国际责任担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实践来看,其锚定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包含着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容。针对实现共同富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针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针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可以看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内在包含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增强民族团结的同时也在维护国家安全,在民族工作层面也内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向。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根基、行动主体、目标导向、实践过程中均可以看出二者的内在协同逻辑和相互作用机理。四个维度的协同性也清晰展示出从民族工作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历史依据和时代依据。可以说,充分发挥二者间的正向协同性,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均具有积极作用。
二、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既需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作用的正向协同性,同时也需要关注到民族工作与民族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潜在影响。因此,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识别民族工作领域中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和重点问题,是进一步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要。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表明,必须始终牢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9]。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并且内在要求“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是从该次会议主题,还是会议部署上,均显示出新时代民族工作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同时,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内容中也可清晰看到其回应民族工作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现实指导性。例如对于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失衡问题,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对于不断创新民族工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略定位,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毋庸置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统筹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安排的民族工作主线,关联着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认识到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的重要地位,更要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的战略定位。
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一方面,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即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1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发展”,这不仅包含着宏观整体层面的社会高质量发展,也聚焦着重点局部层面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也是中华民族作为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属性要求。各民族的利益共同性,既包含着共享国家安全保障的外部安全利益,也包含着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经济利益。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后,便重点对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如“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政策安排[3]。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部署,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关注。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来看,还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来看,解决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都是重中之重。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巩固民族团结大局的前提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这一高频词贯穿全文,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等等[1]。毫无疑问,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前提条件就是“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只有不断增进民族团结,才能更好迎接与应对外部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从发展机遇而言,当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日益增强,各民族深度交融的现实需要日益凸显。族际关系的深度交融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从风险挑战而言,民族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失衡尚未彻底扭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着各民族共同富裕、族际社会结构分层影响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等。就此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巩固民族团结大局的全方位战略工作,有助于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两个维度不断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性,也有助于不断激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造性。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为抓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凝聚,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安排。
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民族领域意识形态的挑战性。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意识形态风险挑战,边疆民族问题正是高风险领域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3]。一方面,国内外敌对势力肆意利用中国边疆民族问题大做文章,试图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此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中涌入的多元政治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主义理念,也在不断解构个体、民族与国家之间既有的意识形态纽带[12]。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其不仅决定着我国发展道路方向的正确性,也影响着我国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就此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均是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有效回应。此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政策部署也都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
从现实基础出发,可以清晰看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大局和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前述四个维度的问题聚焦,也清晰展现了民族工作战略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的基础保障作用和内在动力价值。
三、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综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紧密的协同性推进逻辑。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逻辑和问题导向来看,通过民族工作层面找出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突破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二者的协同性关系出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路径,以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聚力、推动力和创造力。
1.通过深植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走愈宽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创新性,是我党不断结合现实国情实现理论飞跃的原因所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发展事实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我国不断取得理论成果创新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遵循。因此,在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视角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文明新形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构建,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理论内涵,分析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核心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并且正确认知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其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且主动担负起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通过凝聚起民族团结的主体力量,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就包含着增进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一方面要注意推进过程的原则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协同目标的导向性。就原则性而言,要坚持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差异性为根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指导。在目标导向性上,要以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保障为重点,从中华民族多重价值属性切入,增强各族人民共有身份认同。如从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切入,以此着力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共性认同,以及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概而言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巩固民族团结的实践抓手,在做好民族工作的同时,凝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3.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要重点围绕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个层面。从问题导向上来看,要在民族工作中体现出积极解决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如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要逐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及推动各民族融入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各民族社会结构分层等问题,要以全方位嵌入为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目标导向上来看,要充分彰显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整体战略的协同性,即通过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部署安排,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如通过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在推动民族地区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概而言之,要充分发挥好民族工作这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4.通过有效预防和化解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协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方面,要在民族工作层面加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预警能力,警惕“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意识形态的萌芽和生长。具体而言,要在民族工作中做好事关各族人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制度安排。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强国家各机构、社会各部门之间相互联动的协同性,从完善社会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物质基础保障等层面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意识形态安全,同时也要着眼于国际意识形态安全,要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契机,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功能,为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四、小结与思考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领域层面工作,结合二者的协同逻辑和协同导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和相互影响机理。二者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动主体的同一性、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实践过程的联动性。无论从哪一维度来看,二者都具有深度的协同性关系。同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属性和目标导向来看,其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过程、政策导向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内蕴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牵引,二者既可以视为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体两面,也可以视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动力源泉。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除了具有内在协同性以外,也展现出共同的问题导向和相互影响的系统关联。问题导向表现为二者均需关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大局以及防范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等问题,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整体战略协同推进的必要性。同时,系统关联揭示了这四个维度既是民族工作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重点方面,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四方面问题所具有的相互影响和系统性关联,揭示了民族工作战略与国家整体战略互嵌互构的重要性。
最后,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逻辑,有必要搭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路径。具体而言,要在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科学指导价值;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凝聚起民族团结的主体力量,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锚定历史使命;要在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聚焦问题解决、推动目标实现;要在有效预防与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中,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
综上,党的二十大已经清晰展现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贯穿其中。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背景,也要认知这一时代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逻辑作为切入点,以化解民族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着眼点,以构建二者协同路径为突破点,更好更快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