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精神高地 锻造时代精品
——贺《军工文化》创刊十五周年
2023-04-05黄斌
时值岁末即将送旧迎新之际,《军工文化》杂志迎来了十五周年诞辰,手抚油墨香味的刊物,许多感慨油然而生心头……
一期贵刊牢记初心,赓续传统。
中国兵工九十多年足迹历经血雨腥风,在伟大的党和几代领袖英明领导下,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向死而生,先有“黄崖洞精神”“吴运铎精神”,后有“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一脉相承。几代军工人秉持爱党报国之初心,在极其困窘的条件下发展壮大,以“苏区兵工”“解放区兵工”支撑我人民军队摧枯拉朽、横扫顽敌、打下人民江山,其功绩彪炳史册、其精神永垂不朽。《军工文化》杂志从航空起家,自创刊辗转发展十五年,以新的视野、新的胸襟延续并记载了这些精神传统,使之得以传承实为可贵。建议贵刊继续开辟“红色记忆”“一路走来”之类的特色专栏,保持对老一代军工人的黏合力和对新一代军工人的感召力,以保魂、固魂、铸魂之初心,将中国军工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二期贵刊纲举目张,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召开为铸就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强大动力。我以为,在树立国人“四个自信”的伟大征程中,《军工文化》杂志应当确立自身的准确定位和高远追求。既为“军工”,就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独特;既讲“文化”,就有与全局的共振。建议贵刊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辟专栏,结合本刊特点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军工文化”融入国家整体文化建设的大局中?如何在中国文化建设的百花园中保持自身的清新俊秀?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发挥《军工文化》杂志的独到特色……相信理论的探索必会带来实践的推进。在宏观处思考,在细微处着力,在“结合部”做文章,必会大有收获。
三期贵刊贴近基层,贴近青年。贴近基层就是贴近军工科研生产实践,贴近军工人的火热生活,而贴近青年就是贴近中国军工队伍的主体。我以为,倘若贵刊不仅能够成为号召行业的知名媒体,更能成为众多基层单位和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良师益友,则《军工文化》杂志在社会、行业乃至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价值自然提升。建议贵刊结合二十大召开后的新任务、新要求,紧密结合中国军工科研生产一线的实际,结合军工青年的普遍期待和追求继续开辟一些直接与基层对话、与青年对话的精湛栏目如“基层之友”“读编往来”“青年之声”等等,不求文章宏阔,但求朴实真切;不为哗众取宠,只为服务一线;如此必会受到广大读者受众欢迎。为达此目的,一支扎根基层、专精结合、高素质、高水平的通讯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编辑部应花大气力进行培植打造工作,这是办好期刊的基础。
四期贵刊着力创新,再攀新高。基于本刊之受众和使命,守正创新始终应成为《军工文化》杂志的不懈追求。军工行业以高科技、大事业、探前沿的特点领跑诸多产业,而行业内部又是峰峦叠起、群雄比肩,将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行业其多彩多姿的发展、改革、创造、攀登的伟大实践、将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卓越贡献、将生活、奋斗其中的数百万从业人员的喜怒哀乐诸种情感从“文化角度”真实准确地传达出来,这本身就急需创造精神。为览众山,须登峰顶,建议贵刊能够适时约请国家工信部、国防科工局乃至各军工集团高层领导组织访谈,其内容可考虑:立足二十大,展望大军工,以瞻全局、指方向、定目标、动员学习为主旨,分期连载、形成声势,必能起到挥扬旗帜、振奋精神、事半功倍之成效,贵刊之权威性、指导性也可由此大增,《军工文化》联结上下、凝聚行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五期贵刊拓展视野,增强趣味。增强趣味性是增强刊物可读性的重要手段,我观《军工文化》杂志在此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纵览本刊,洋洋洒洒、面面俱到,该有的似已都有,然在深刻处、周到处仍大有文章可做。如在“行业综述”“产业前瞻”“文化细思”“专题报道”“典型案例”等诸方面都有深耕潜力。另有一建议,贵刊在报道国内诸种信息方面可称丰富多彩,然在介绍国外信息方面尚显不足。为提高可读性、趣味性,可否考虑利用互联网优势,广泛搜集国际军工界的开源信息,将有价值的、不涉及敏感内容的大量信息提炼加工后以“国际军工动态”“望远镜”之类专栏形式刊载,其中多以数据、案例、故事支撑。如此既可扩大业内受众视野,又可以其知识性、趣味性吸引更多青年读者,亦突破单一体现出我中国《军工文化》杂志之包容,一举多得。
以上实为班门弄斧,谨以一孔之见略表一老军工战士盼我军工强盛、薪火永存之夙愿!
正所谓——
《军工文化》当自强,
居高望远领时尚,
勇立潮头舞大风,
披坚执锐探远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