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小透明”*
2023-04-05孙小然
孙小然
一、适应不良的小迪
小迪(化名),女,七年级学生。最开始表现为不肯上语文课,后来逐渐发展到她不擅长的所有科目。班主任与她多次沟通无果后,建议小迪接受心理咨询。
二、问题行为的原因
小迪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学业成绩不佳、自尊心受损所致,但究其根源,这与小迪的成长经历高度相关。小迪来自重组家庭,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小迪出生后,主要由奶奶照看,父母带着姐姐常年居住在外地,只在周末回来看小迪。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小迪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与他人形成亲密联结”。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朋友众多,是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好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她内心的需要。
五年级时,小迪父母回来定居,并将小迪从郊区转到市区上学。转学后的小迪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没有交到要好的朋友,跟不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各科成绩均有下降。小迪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去学校。进入初中后,小迪在语文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某次,因作业问题被语文老师当堂点名后,小迪对语文课产生了恐惧情绪,凡是语文课一律不进教室。后来,恐惧和抗拒的情绪逐渐迁移至其他不擅长的科目。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变化让小迪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她无法再从学校获得关注和认可,出现了适应困难,开始逃避学习。
三、多方联动,提高支持
1.收集资料,建立关系
在第1 次咨询中,小迪讲话声音小、语速慢,但倾诉欲强,跟我提及她的过往经历。其中,她多次提到“小学转学”的经历。小迪说自己是个“小透明”,别人对她视而不见。在聊到家庭的时候,小迪表达了对父母的埋怨,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通过这次咨询,我对小迪的了解更加深入,意识到“家庭关系”和“转学经历”之间的联系,对个案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小迪表示愿意继续接受心理咨询。
2.沙盘疗愈,看见需要
我在和小迪沟通时发现她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姑娘,于是邀请她通过沙盘游戏探寻内在的自我。小迪的沙盘作品讲述了一位有名望的将军被自己的朋友背叛,最终失去生命,渐渐被世人遗忘的故事。我询问这个故事带给小迪的感受。她说内心很委屈,有种无力感,渴望有人记得她、关心她。通过这次沙盘游戏治疗,我帮助小迪看到了她内心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与他人形成亲密联结”的需求。
3.医、校、家沟通,形成联动
我了解到小迪已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适应障碍,她每周一都会接受1 次医院的心理治疗。在第3 次咨询时,我与小迪讨论了医院心理治疗和学校心理咨询是否有必要并存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两者的作用不同在哪里,是否会相互干扰?医生是否知道她在学校接受心理咨询?小迪说心理医生看上去很凶,自己选择性地跟医生倾诉,想继续接受学校心理咨询。我通过小迪的父母与医生取得联系,遵医嘱继续为小迪提供心理咨询。我对两者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安排,将学校每周二的心理咨询调整为每周五。此外,我向小迪科普了两者的区别,建议她定期接受心理治疗,向医生袒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争取早日走出心理阴霾。
随后,在征得小迪同意的情况下,我与小迪的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以及父母进行了座谈,帮助他们理解小迪的内心需要,并建议班主任多认可和鼓励小迪的闪光点;建议任课教师对小迪多一些耐心和鼓励,帮助她逐渐建立起对弱势学科的自信心;建议家长给予小迪更多的陪伴和情感上的关心,并请他们充当医院心理治疗和学校心理咨询之间的纽带,使得两者的疗效相辅相成。
4.巩固效果,结束咨询
最近一次的心理咨询,小迪一进门就笑容满面,看上去状态不错。她说她已经不再害怕进教室了,学习上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多次被老师表扬。此外,小迪妈妈现在每周末都陪她去书店看书、去宠物店看小动物,不再反对她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我为小迪的进步感到欣喜,并对她的努力予以肯定,帮助她进一步寻找内在的支持资源,迎接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四、咨询反思
对初中生而言,沙盘游戏是一种能有效表达内心的工具。沙盘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够通过讨论作品背后的信息,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在本案例中,我正是通过与小迪一起分析她的沙盘作品,帮助她看到了自己的内在需要。
然而,看见只是疗愈的开始,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回归现实。小迪虽然不愿意进教室上课,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愿意学习,她内心深处渴望自己能够认真听课、学习进步。她在行为上反复“逃”开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因为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与他人形成亲密联结”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因为父母和老师未能给予小迪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在不违背心理咨询伦理的前提下,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医生、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小迪感受到关心、认可和情感联结,为其心理康复提供适宜的环境,最终促进小迪的心理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