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修补理念下历史街区微绿地景观更新研究

2023-04-05起雨涵

建材与装饰 2023年8期
关键词:巷子片区绿地

起雨涵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0 引言

城市公共绿地密切影响着居民日常生活品质,它不仅为居民提供社交、休憩的空间,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进,同时也对人体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推进效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区土地资源压力也在逐渐提高,旧城区则体现得更加明显,最直观的影响是居民可使用的户外活动空间被压缩。旧城区由于自身的历史原因及社会原因,公共绿地空间较少,并且很难大规模进行拆建活动。如何提升旧城区中公共绿地的数量及品质,是当下城市景观设计中一项亟须解决的议题。《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规划系统(2019—2035)》中第五章中心城区绿地分类规划中第12 条公园绿地规划中的社区公园提到:“尚不满足服务半径要求的旧城区需要结合城市更新,通过控规管理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改造,新区根据社区发展需求配套建设,满足社区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可见老城片区绿地不足的现状,需要结合场地的需求进行新的配套建设。

微绿地是城市中规模较小的城市绿地,分布较为随机,布局灵活巧妙。微绿地具有服务临近性、共享包容性、服务人群具体性的功能属性以及空间有限、边界灵活的空间属性[1]。

城市修补是城市双修中的一项重要概念,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2],是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城市修补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的修补及塑造[4]。作为密集城市区域中能够同时承担三项修复内容的物质空间载体,城市微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5]。城市微绿地随着城市发展,历史的变迁,城市空间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但历史街区由于空间受限等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部分城市空间功能的缺失,历史街区中的微绿地发展受限,微绿地的功能缺失。

本文以成都市宽窄巷子片区作为调研场地,讨论历史街区在发展过程中微绿地景观更新模式。

1 调研场地

1.1 场地区位

宽窄巷子片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东临天府广场,西临西郊河,自古以来是成都的经济中心。宽窄巷子社区为少城片区的核心区域,充满老城区的生活氛围,记载了成都的发展历史。宽窄巷子片区以泡桐树街为北面界限、南以金河路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东段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以西100m 为界,占地面积约为319333m2,是体现成都传统民居特色的旧居住区,是成都传统民居环境的典型代表。其中包括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是清代成都满城33 条兵丁胡同中仅存的2条[6]。目前社区常住人口21298 人,其中残疾人284 人,60 岁以上老人5107 余人。该社区具有建筑古老、文化色彩浓厚、老年人多、贫困户多等特点[7]。

1.2 宽窄巷子片区微绿地现状

1.2.1 数量及分布特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微绿地的定义及分类,将宽窄巷子片区现有微绿地分为两个类别。

宽窄巷子片区的微绿地多分布于片区的外围,内部的绿地空间非常集约。面积较大的微绿地多分布在城市次干道下同仁路旁,城市主干道金河路及长顺上街旁多为沿街型微绿地。

1.2.2 微绿地景观质量

通过从舒适度、美观度、安全性的角度对微绿地进行调研,进而评价各微绿地的景观质量程度。

街角型微绿地中,下同仁路与支矶石街路口北侧微绿地舒适性、美观性及安全性表现最好。设施相对于其他场地完善,具有凉亭、景观座凳、户外桌椅,但由于贴近道路及临街商业,噪声程度较大。在美观方面,主要运用植物要素进行景观设计,植物组团种类丰富、层次结构明显,在植被配置上主要运用黄葛树、鸡爪槭、垂丝海棠3 种乔木,小叶黄杨、山茶、千层金等15 种灌木。园路宽0.8~1.5m,道路两侧配有符合宽窄巷子特色的照明设施,但也存在视线受遮挡的问题。对于具有空间尺度优势的其他街角型微绿地,例如,下同仁路与柿子巷、西胜路口绿地,植物所占面积较大,但配置较为单一,由于缺乏休闲设施,导致区域的舒适性不高。

沿街型微绿地中,泡桐树街机动车禁制通行段微绿地舒适性表现最好,设施相对其他场地完善,包括户外桌椅、健身器材,机动车禁止通行的政策使得居民活动空间变多;支矶石街微绿地美观性表现最好,通过曲折有致的道路结合适当的植被、景墙提升道路景观程度,为便于行人通行,保持园路在1.5~2.5m,提高了居民行走过程的舒适性。

1.3 宽窄巷子片区微绿地功能特征

城市历史街区空间资源有限,居民更注重微绿地带来的功能满足,宽窄巷子片区微绿地现有活动功能较少,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宽窄巷子片区微绿地利用率不高,通过走访发现,由于微绿地数量及面积均小,因此居民的主要使用效率较低,使用的活动受限制,由于大多微绿地的布置方式为植物种植结合少量座凳,因此大部分的活动方式为静坐交流、散步穿行。但聚集性的活动开展较难,如体育锻炼、棋牌娱乐、结伴聊天。这就使得居民们自发性地占用人行道空间进行聚集性活动。

(2)宽窄巷子片区缺少对特殊人群的关怀设计,街区居民大多数为老人,部分老人常需要带小孩下楼游玩,现有的微绿地样式、类别、功能单一,存在景观同质化的情况,缺少对儿童友好的区域及对老人友好的区域,不少居民表示希望建立专类微绿地。

2 历史街区微绿地景观更新方式

2.1 现有微绿地景观提升

(1)功能明确,避免同一个场地中安排过多的活动类型造成使用冲突。需要对历史片区的微绿地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设置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专类微绿地体系,通过了解周边公共资源的现状、居民需求期望,形成符合居民日常生活规律的微绿地体系。提升过程需要对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微绿地提升潜力进行评价,可以从交通条件、周边建筑风貌、周边可共享的设施资源、环境设施、景观条件入手[8]。

(2)合理应对绿地率控制指标,现有部分微绿地大多采用大面积种植池,栽植丰富的植物,使有限的空间中能够被居民使用的空间减少。微绿地尺度小、位于道路旁的特性要求微绿地从视野的通透性角度考虑居民的使用感受,场地尺度较小且街区建筑高宽比较小时,开阔的视野能够让人产生场地更大的感受,反之若场地过于压抑,会降低居民对绿地的使用心理。增加场地绿化可以通过竖向、可移动绿化的方法,从而将使用效率低、活动种类单一的空间转换为便于居民开展活动的场地,进而增加微绿地的使用率。但植被的营造对微绿地景观提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考虑不同类型微绿地特征与功能,重点营造与周边环境相对应的植物群落,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方法[9]。在种植策略上主要是以丰富的草本植物、灌木、地被植物为主,并运用色彩丰富的彩叶植物形成丰富的季相和色彩变化。地被选择上以低维护、有一定抗性、耐踩踏、生命力旺盛的种类为主。

(3)注重边界的通透性和出入口便捷性以及安全性,灵活处理场地的边界。微绿地多位于道路旁及路口转角处,对于微绿地面积较大、流动性较弱的路口转角处微绿地,若要提高居民在其中的停驻时间及使用率,为微绿地创造一个让居民感到安全的边界极为重要,即通过合理的景观化的阻隔方式提高微绿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场地划分出静态的半围合空间以及人们快速通行的运动空间。

(4)通过提高城市家具、灯光照明等公共设施质量提升微绿地景观效果,并将公共设施与历史街区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居民具有归属感及荣誉感。当场地尺度受到限制时,应该着力于提升微绿地的景观质量。

2.2 挖掘潜在微绿地空间

对历史街区微绿地景观提升除了提高质量外,另一方面需要对历史街区空间具有可利用场地的挖掘,补充服务盲点,提供高效的游憩服务。

2.2.1 积极应对旧社区停车难的问题,还给居民院落绿色空间

历史街区普遍存在配套规划的停车位远低于居民使用车的比例的问题,在加强对动态交通的改建投入与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静态交通的管理。现宽窄巷子片区居民停车主要集中在路边、集中停车场、院子内部公共空间停车,其中路边停车场及院子内部公共停车场数量有限,并且大量占用了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土地利用效率低。宽窄巷子片区以院落为单元,是邻里交流的重要空间,现有的院落空间的功能多被用于停车,降低了居民归属感和居住幸福感。

2.2.2 利用片区内公共建筑第五立面打造公共屋顶花园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密集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策略。绿色屋顶,也称为生态屋顶,可在建筑物顶部种植不同类型的植被。通过整合绿色屋顶和绿色墙壁来改善城市空间,可以用作促进居民健康和福祉的工具。绿色屋顶有助于解决城市环境中缺乏绿色空间的问题,改善建筑物的性能和周围的城市环境[10]。

此外,居民可以将绿色屋顶用于城市农业,加强本地生产粮食可持续发展,减少社区生态足迹[11]。形式单调、功能缺失的绿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居民更倾向于能够符合日常生活的功能复合型的绿色空间,例如,可食用的社区农业花园、一米菜园、草药园,融合休闲功能与植物观赏于一体的社区康养乐园,兼具园艺游赏与科普认知的社区微花园等[12]。

3 历史片区微绿地景观建设管理机制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公共空间微更新更加关注空间优化和社区活力重塑、居民参与以及社区共同治理。作为参考,同样面临城市密集化问题的新加坡,自2005 年起正式运行锦簇社区计划,通过“政府—社区”协作管理模式来,激励居民建设社区花园。主要由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花园的日常维护,承担上级政府机构与居民之间信息传递工作,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促进了多种族居民合作、尊重多样性和创造生态意识等,有效增强了居民归属感[13]。

当地居民拥有比专业设计师更为敏捷的观察力和更加符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绿色空间的改造有着更为独到、有创意、更具地域性的见解,例如,在植物种植方面,选择地域性并富有生活趣味的植物,并实现对微小空间的二次创作,赋予其新的实用功能,将不利条件转换为有利条件。旧城区的公共绿地空间属于当地的居民,景观也应该体现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

4 结语

伴随着当今时代快速进步,城市快速发展的速度有了限制,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网络进入了缓慢的微更新阶段[14]。旧城区是城市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较复杂的区域,也是城市修补的重点区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言,公共绿地空间是微更新的其中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因素,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渐进过程,我们需要理性支持片区居民的意见,尊重居民的需求,思考居民自发更新的生活哲学,引导居民共同参与,才能使得绿色空间微更新真正为居民日常生活起到应有的积极效应,创造充满生活趣味、人文关怀的公共绿色空间。

猜你喜欢

巷子片区绿地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作品五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