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2023-04-05庞晓艳彭维平马俊金
庞晓艳 彭维平 马俊金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 454003)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信息化素养以及计算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使用计算机能力解决该专业相关工程技术问题打下良好基础。随着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深入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计算机能力及计算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掌握采用计算机基本原理、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计算思维的构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曾提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因此,如何合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产出为导向,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讲理论知识消化、吸收、整合,并能基于此设计与创作出创新性策划案,实现所想问题的优美设计与创作,这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索的关键所在。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模式等受到广泛关注[1],各行各业将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作为基础能力评价与考核指标,以促进行业发展进度。在当前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教学中如何利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2],结合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经验,充分发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怎样上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研究思维能力,并服务于相关专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问题。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课堂教学方式僵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该课程部分重点、难点问题等难讲的困境,不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4-5]、翻转课堂[6-8]等方法以探索良好的授课效果。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涉及的计算机技术面广等问题存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的难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学习局限于基础理论学习,但实际生活中应用则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仅凭课堂学习的基础理论难以达到创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引入创新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通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障碍,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目标,将创新创业类比赛引入课堂,从而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2 学生计算机熟悉程度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差
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生源不再局限于某个省份或地区,而是分散于全国五湖四海。由于各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差异化,导致入学时文化课成绩相差不多的同学,在计算机能力或是计算机素养方面有较大差异。经过与学生交流发现,高中时期虽然均开设有计算机课程,部分学校迫于升学率以及文化课成绩的压力,并没有将计算机课程真正地进行实践教学;而有部分学校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计算机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开设,此部分学生不但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甚至在编程方面也比较突出。而未系统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学生虽然对计算机设备熟悉,但是对其原理及技能操作相对陌生,对比之后差异明显。课程初期,带着疑惑和好奇,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主动讨论。随着课程深入,学生对固定不变的授课方式以及枯燥无味的专有名词和技术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知识点丧失了特别关注、退去了认真钻研的激情,这将导致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1.3 考核模式固化单一
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程40 个总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6 个;实验学时,14 个,课程对应的学分2.5 个,共7 个教学周。另外,实验操作过程中办公软件练习6个课时,占比约43%;学生的考核结果由期末考试(机考)成绩+过程考核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的占比为60%,过程考核成绩占比为40%。期末考试组卷,理论试题占比50%左右,操作试题占比50%左右,其中对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占比60%左右。从教学过程以及考核结果中发现,整个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办公软件的教授和学习,学生无法全面地掌握计算机使用能力,通过考试也无法反映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目前考核模式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方式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4 忽视互通互联的互联网新技术
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点爆发的情况,各地中小学,甚至是大学教育的授课模式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学生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甚者全面转为线上授课。该教学方式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变为了学生、老师互动的平台,但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比较强,自我控制力较弱,线上听课与线下温习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多数的高校和学生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因此,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优化课程授课模式,提高授课效果。
2 基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理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方法主要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基础,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为驱动,灵活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引入各种竞赛活动和竞赛案例,使学生分析自身需要提升和掌握哪些计算机能力,带着未知和不足投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并得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2.1 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打破传统教学壁垒
21世纪,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经济实力的与日俱增,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课程上使用已经展现出弊端,实践教学证明,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通识类基础技能知识教育,并不需要学生去死磕课本以及专业理论名词,要想使学生修好此门课程,经常性与计算机“打交道”必不可少。此门专业课的核心关键点在使用,在于频繁地进行操作演示和案例演练,并且某些操作还需要大量地重复使用才能熟练掌握。在与计算机多次“打交道”或“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机思维,将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或计算机技能。反观实际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点多,学生实操或实践机会较少。另外,如今网络资源丰富而广泛,其中更不乏许多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大学生MOOC等都未被课堂教学所开发使用,导致教学授课环节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如此呈现出课堂教学短板。要想弥补,就必须明确改革的目标,课程的最终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而不在理论。课下调研发现,目前大学入学新生电脑设备拥有率已达到90%以上,利用这一设备优势,教学环节可以引入更多的互联网资源,允许个人电脑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可以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同步演示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和沟通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网络资源的引入,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让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当前课本,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调整学习态度,增加学习兴趣。
2.2 分析差异“以强带弱”分组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驱动其思考如何将自身专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围绕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比赛,将典型的学科竞赛案例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分析自身能力与项目完成能力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结合理论知识特征与学科竞赛项目的方案特点,将课程学习的目标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持续学习,提高将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提升授课效果。“以赛促教学”方法将竞赛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用实际的竞赛项目案例对课堂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为无生命的知识点赋予灵魂,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拓宽与丰富课程知识点服务于实际项目的潜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进行思考与创新,为企业、社会培养更为优质、专业的人才。
2.3 以竞赛为驱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驱动其思考如何将自身专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围绕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比赛,将典型的学科竞赛案例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分析自身能力与项目完成能力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结合理论知识特征与学科竞赛项目的方案特点,将课程学习的目标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持续学习,提高将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提升授课效果。“以赛促教学”方法将竞赛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用实际的竞赛项目案例对课堂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为无生命的知识点赋予灵魂,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拓宽与丰富课程知识点服务于实际项目的潜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进行思考与创新,为企业、社会培养更为优质、专业的人才。
2.4 课堂教学引入MOOC,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引入MOOC可以方便校内外知识互换交流,线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限制。该法可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适应学习,有效推进个性化的教育,将重点、难点等共性的复杂问题留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说明和讨论,以节省课堂时间,教师还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疑惑之处,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课堂教学。课下利用MOOC平台围绕知识重难点设置试题检测,还可针对共性问题发动群里讨论,激励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思考和分析,助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问题探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做到学以致用。课程学业结束后,利用MOOC 平台上记录的学生实时学习数据,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学生学情数据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定量分析,优化下一届学生行为模型和学情分析预测,从而实现个性化,自适应教学,并在最后的课程考核方式中提供平时学情的精准数据,为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做数据依据。
2.5 灵活考试与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积分权重如下: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上机实验、平时考勤等占比40%。为将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需对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优化,建立“赛教融合”的新型考核体系。课程教师在课程结业考试中,降低试卷考试成绩的占比,扩大成绩涵盖范围,将班级小组学科竞赛分析情况、学科竞赛情况酌情增加到最终考试成绩中;对于在学科竞赛项目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使用竞赛奖项等级来置换相应的学分,从多元角度来看待和考查每一位学生,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课堂时间,促进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
2.6 竞赛驱动学与教深度互联互融
互联网所代表的高新技术与行业新思想,可以让高校教师开拓视野,转变固有的传统教学思维,认真思考满足社会发展技术需要和行业需求的知识实用性,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竞赛项目为驱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灵活多样的知识需求,深化以互联互融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此为契机,将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教育教学方式与互联网信息融合创新,推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借助互联网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突破空间与实践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名校、名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优秀教学资源最大化共享、开放,实现学习资源优化配置、认识工具、视野拓宽,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课堂上听讲、课下教学资源消化、课后知识融会贯通等教学改革新模式。
3 结语
在当前互联网+、新工科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借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理念,将学科竞赛引入课程教学,从理论、实践、项目参与等进行赛教融合,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授课教师、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搜索和表述的能力、深入研究和创新开发的能力,最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该专业领域当中。总之,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理念的推广应用,可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