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3-04-05王敬
王敬
(恒诚(天津)认证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1911)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了耕地质量,进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1]。总体来说,我国当前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国民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现阶段我国农业态势良好,但是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内源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都比较低,农膜回收率也不到2/3,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化肥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对于土壤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都造成相当大的影响[2]。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会造成重金属和农药在农作物中富集,直接威胁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附近的土地非常容易受到污染,导致周围人群以及周边农作物的使用人员出现疾病;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排放依然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污染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3]。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土壤污染当前呈现出混合型和综合型的特点。土壤污染范围在不断扩大,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由农村向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趋势,对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大量措施,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旨在解决农业生产、生态湿地和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土壤污染日趋复杂,传统的土壤修复技术已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而引进国外土壤修复技术的成本又非常高,因此,我国急需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通过加大投入,从技术研究、设备研发两方面提高土壤修复技术的水平,且在满足当前土壤修复要求的前提下,对土壤修复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其普适性和应用性,尤其是要针对化学药物、重金属等方面的土壤污染问题,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降低土壤修复成本,提升土壤修复效益,同时,要降低土壤修复工作对于正常生产的影响,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对于矿区等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则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修复策略,通过合理应用土壤修复方式和设备,提高土壤修复工作的实效。
2 土地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当前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工程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联合修复技术等[4],下面对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探讨。
2.1 工程修复技术
2.1.1 客土法
客土法是指通过在“健康”土壤地方取土,移入表层污染土壤中,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从而解决表层土壤的污染问题,避免植物根系等受到污染,降低污染的危害。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在污染程度较低,能够比较容易取得“健康”土壤的区域,在应用客土技术时,客土的理化性质和原土要一致,这种方法能够对盐碱地、土壤质地过沙过黏等性状不良土壤进行改良,具有良好效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底部土壤可能会向客土层进行转移,因此可能会发生二次污染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改良,通过在原污染土壤中加入改良剂对重金属进行固定,阻止其向新表层土壤中转移,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5]。
2.1.2 换土法
换土法也是利用“健康”土壤来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和客土法的区别是,其直接用“健康”土壤替换掉污染土壤,从而对被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在应用换土法时,需要对被转移的污染土壤进行跟踪监测,确保被污染土壤得到合理的处置,不出现违规倾倒污染土壤的问题。
2.1.3 深耕翻土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表层和深层土壤进行翻动混合,从而降低表层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一种方法,在土层较深并且污染较强的土壤修复中,这种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若是针对农业土壤进行修复,在应用该方法进行修复以后,需要增加施肥量,从而保证耕层具有充足的养分,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
2.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2.2.1 玻璃化修复技术
玻璃化修复技术的原理为:通过对污染土壤进行高温熔融处理,使其中的重金属形成较为稳定的玻璃态物质,去除污染。这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在飞灰、污泥中重金属的固定和资源化修复中具有重要应用,具有比较高的修复效率,在污染土壤的抢救性修复中也有重要应用。但该方法对污染土壤处理时工程量较大,需投入较高的成本,且由于玻璃化修复技术需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较高的温度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土壤失去原有的生产能力,因此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明显的局限性。
2.2.2 热处理修复技术
热处理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加热污染土壤,使土壤中含有的挥发性较高的污染物受热挥发,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通过应用热处理修复技术,还能够将土壤中半挥发性、沸点较低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掉。以污染土壤修复地点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原位和异位两类。原位修复是在地下进行的,处于“黑箱”状态,相较于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更加可控,修复过程的温度、停留时间都可以通过设备进行直接调控。
2.2.3 电动修复技术
在污染介质的两端施加直流电,从而形成电场,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污染物会向两侧迁移,然后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从而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在出现之初,电动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也得到了重要应用。在电动修复技术中,电解反应阳极区域会产生H+形成酸性带,阳极区域的铅、镉等重金属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迁移到阴极,从而将阳极污染物去除;在阴极区域会产生OH-,OH-会和金属离子生成沉淀,这样会降低阴极区域的修复效率。通过加入能够抑制产生氢氧化物沉淀的物质,可以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如醋酸、EDTA或加入阳离子交换膜等[6]。在应用电动修复技术时,通过对阴阳两极的pH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能够有效的提高污染的修复效率。电动修复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土壤造成扰动,而且操作简单,绿色环保。在低渗污染土壤和污泥的修复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技术的缺点在于,通过应用该技术进行土壤污染修复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造成破坏,而且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和其它技术联合使用。
2.2.4 固化/稳定化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重金属的形态,使其迁移性降低,从而实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当前这种方法在重金属土壤污染质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在这种技术中,通常采用化学改良剂、稳定剂等化学药剂,利用这些药剂和重金属之间的吸附、络合以及离子迁移等措施,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进行控制,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达到控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效果。在这种技术中,常用的稳定剂包括无机化学稳定剂和有机化学稳定剂两大类,如赤泥、石灰和天然沸石等无机化学稳定剂,生物炭、泥炭和堆肥等有机化学稳定剂[7]。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的优点是成本比降低、而且操作简单,但是一些土壤稳定剂会扰动土壤,影响土壤的营养均衡,当前该技术的主要方向是开发价格低廉、容易获取且没有二次污染的稳定剂,纳米吸附材料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2.2.5 土壤淋洗技术
在土壤重金属吸附技术中,土壤淋洗技术应用较早,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特殊成分的化学淋洗液,通过水力学或者是机械搅动土壤颗粒的方式,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清洗掉。土壤淋洗技术能够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前提下,将土壤中多种形态的重金属去除,因此不会造成次生污染。在土壤淋洗技术中,最关键的是选择淋洗剂,常用的淋洗剂包括螯合剂、酸/碱溶液、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生物表面活性剂,这是由于这类表面活性剂不仅能够促进污染物降解,其自身也能够被生物降解。该技术的修复效果主要受到淋洗剂和淋洗方式的影响,该技术易实施,修复周期短,且不会造成次生污染,这些优点使其获得了广泛应用。淋洗吸附技术中引入现代超分子化学技术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2.3 生物修复技术
2.3.1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某些植物具有积累、转化和转移土壤污染物的能力,通过大量种植此类植物,使土壤中污染物被吸附、转移、贮存至植物茎叶,收割茎叶做无害化处理来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目前这种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已在土壤污染治理中获得应用。当前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超富集能力的植物超过700种,如铅超富集植物有香根草、酸模等,镉超富集植物有鱼腥草、龙葵等;铜超富集植物包括酸模、鸭拓草等。植物修复技术绿色环保,不会造成污染,但是由于植物生长周期长,生物量小,因此导致用这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且修复的深度较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采用单一的植物修复技术,不能够完全满足土地污染修复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找、培育具有更强积累能力的植物,从而植物修复技术的能力。
2.3.2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土壤环境中的低等动物来吸收、降解和转移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属,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当前,动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是利用蚯蚓、鼠类等来修复土壤污染。动物修复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其已收集的重金属会通过粪便重新被排放到土壤中,同时,动物对于重金属的耐受程度是有限的,当其体内的重金属超出其承受范围,会出现逃逸甚至死亡的情况。此外,应用动物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还会带来新的环境风险,举例来说,通过蚯蚓来进行土壤修复时,蚯蚓活动会产生蚯蚓孔,从而造成明显的优势流现象,会提高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垂直向下的迁移速度,这会造成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增加。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动物、土壤以及周边环境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更好的实现应用。
2.3.3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某些微生物的特性,将土壤中含有重金属的物理特性进行改变,从而对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进行控制,降低污染物活性,或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来修复土壤时,主要过程分为三步,分别是微生物富集、吸附和转化。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微生物修复费用低、修复效率比较高,而且不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但由于微生物遗传稳定性差、易变异,污染将污染物全部去除,并且对污染物的吸附容量有限,因此,要实现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对微生物细胞和重金属离子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也是其重要方向。
2.4 联合修复技术
联合修复技术,是将若干单项土壤修复技术相互组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的土壤修复技术,在联合吸附技术中,各种单项土壤修复技术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高土壤的修复效果和效率。
常见的联合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基因工程联合修复技术以及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对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中,蚯蚓修复技术的研究最多,蚯蚓体内可以携带多种微生物,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还能够提高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修复效果;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了植物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发挥这两种技术手段的优势,能够提高修复效果。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基于污染物的特性来实现污染物的分离、固化,从而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单项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的缺点明显,不仅技术成本高,而且还容易造成发生次生污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趋势
3.1 环境友好型趋势
在进行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要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尽量降低次生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因此,在让污染修复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提高土壤微生物资源的修复能力,促进污染土壤的自我吸附,这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未来的重要方向。对于耕地土壤污染问题,需要消除农作物生产中的外在元素,提高土壤修复能力,保障土壤功能,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未来,无公害土壤修复技术是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方向,应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无公害土壤修复技术水平。在常规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细胞工程、生物酶工程,提高修复技术的水平,提高土壤修复效率。
3.2 原位土壤修复趋势
在传统的土壤修复技术中,常采用将污染土壤挖掘出来,转移到其它地方净化的方式,即离场异位修复,这种修复技术的成本较高,而且只能够对表层土壤进行修复,在深层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较差。因此,未来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将是重要的方向,通过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稳定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不需要进行土壤的转移,成本更低。
3.3 多项修复技术联合
单项土壤修复技术具有局限性,通过多项修复技术联合使用,可以取各单项修复技术的长处,提高土壤污染修复的效果。其中,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不仅成本低,而且对环境友好。通过应用联合修复技术,修复效果通常要优于单个修复技术叠加,因此,加强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优于各单项修复技术存在局限性,从而导致联合修复技术应用时面临较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联合修复技术的重点。
4 结语
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工程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还有兼具各单项修复技术的联合修复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还需要继续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提高土壤污染修复效率,更大程度上避免次生污染,降低污染修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