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四次约见李四光

2023-04-05周惠斌

党员文摘 2023年5期
关键词:李四光铀矿石油

□周惠斌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重要职务。20世纪中叶,李四光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特殊的革命情谊,被奉为上宾,毛泽东尊称他为“李四老”。毛泽东以个人名义,或通过会议方式,四次约见李四光,共商石油生产、核事业发展等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留下一段佳话。

“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很快就面临石油短缺的瓶颈制约,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

1953年12月下旬的一天,李四光应毛泽东邀请前往中南海菊香书屋,就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我国石油资源的底数等情况展开阐述。

毛泽东不无忧虑地询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外国的学者,也包括我们的某些学者,多少年来几乎一致认定,只有海相地层才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而我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李四光十分肯定地回答:“我认为外国人那套理论在我们这里可以搁起。找油的关键不在于‘海相’‘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规律的正确认识。”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深入研究,从自己创立的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出发,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他最后充满信心地展望:“中国绝不是一个贫油国家,从东海到塔里木盆地,从南海到松辽平原,不少地方拥有蕴藏石油的良好地质条件,我国生产石油远景大有可为。”

事实上,李四光早在1932 年就开始研究我国地质构造和石油分布问题。1935年至1936年,在英国讲学时,他写了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所谓“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原稿是用英文写的,表述时有意含糊不清,其用意是对祖国石油资源的保密。

毛泽东听到这里,脸上渐渐露出了兴奋的神情。李四光随后又从地质构造角度,解释了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毛泽东当即同意李四光的建议,作出了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展大规模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4 年,原地质部设立矿产普查委员会,李四光兼任主任委员。在李四光的总体部署和具体指挥下,1958 年4月,石油勘探部门在吉林省前郭旗一个钻井中首次发现油沙,并在盆地中部发现一个巨大的“长垣”构造。1959年国庆前夕,石油勘探部门分别在东北松辽盆地的“松基三井”“扶27井”钻探出了工业油流。至此,我国石油普查勘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仅用4年时间就发现了能够喷射出大量石油的油田,这也是李四光和石油地质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及广大工人为国庆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年代,石油勘探部门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和江汉等大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不仅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关键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彻底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且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和科学预见,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3 年12月,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高调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有了油,还得有铀”

1955 年1月15日,党政军相关领导齐聚中南海,出席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共同研究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事项,李四光和钱三强、刘杰应邀参加。

毛泽东简明扼要地致开场白:“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发展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说完,毛泽东就转向李四光问道:“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李四光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黑黄色铀矿石标本、一台伽马探测器,向各位与会领导详尽地阐释了有利于铀矿石成矿的地质条件,并介绍了铀矿资源勘察与发展原子能事业、核反应堆的密切关系,并对中国的铀矿资源前景作了富于科学性的预测。

毛泽东边听边记边问,非常细致。其间,李四光等人还当场展示了从广西开采得到的铀矿石标本,并进行了铀矿石勘探的模拟演示。当中央领导们听到用探测器检测铀矿石时所发出的“嘎嘎”声响时,所有人露出了兴奋的笑容,忍不住上前用手去摸,李四光见了连忙说:“哎哟哟……摸不得、摸不得,那是有放射性的,赶紧洗手、洗手!”

毛泽东最后总结道:“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原子弹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这次会议极为机密,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影像资料。正是在这次绝密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为了寻找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铀矿石,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参加勘探工作的科研人员:“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后来,3支勘探队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西到新疆,北到东北,南到广西,几乎把全中国都跑了个遍。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我国已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特别是在岭南一带发现的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储量丰富而闻名全国,铀产量足以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

1964 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作为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李四光,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能不能给我找点儿书”

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个电话后,匆匆吃完午饭,便赶往中南海怀仁堂。他是应毛泽东的邀请,与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钱学森一起,赴毛泽东住的菊香书屋探讨科学问题。

当李四光由工作人员带路引入书房时,只见里面已摆好了3把椅子,竺可桢和钱学森已先他抵达,室内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毛泽东与李四光等围绕天文、地质、古生物、尖端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交谈。

对于这次会谈,李四光曾对女儿李林回忆说:“毛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谈的范围很广,天南地北,海阔天空。”

毛泽东最后一次约见李四光是1969年5月19日。这一天,毛泽东与李四光等中央委员接见了在京参加学习班的学员代表。在主席台上,毛泽东拉着李四光的手,将头凑近他的耳朵,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和工作情况。

活动结束后,毛泽东约李四光到休息室单独会谈。在一个多小时谈话中,他们从天体起源聊到地球起源、生命起源等问题。毛泽东还对李四光说:“我现在对科学挺有兴趣,你能不能给我找点儿书?”李四光问道:“主席想看哪方面的书?”毛泽东就用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

李四光回去后,仔细查找了研究地质方面的中外著作和最新资料,但又发觉它们都过于专业,并不适合主席阅读和思考。于是,李四光把自己的著作和论文,以及老一辈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的专著《石雅》,一并呈送给毛泽东,还写了一张便条:“给您找了一些,但是不太适合您看。我给您写一本吧。”

李四光认真整理出一份地质学资料,其中融合了中外地质学说中各种学派的观点和自己的分析意见。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科普读本《天文·地质·古生物》,该书成为李四光晚年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书稿出版后,李四光特意让秘书去印刷厂另用大号字排版,亲自校对后,呈送给了毛泽东,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科研作风,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交代的任务。

猜你喜欢

李四光铀矿石油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石油石化展会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奇妙的石油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