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浙两省区域能源合作探索实践分析
2023-04-05淮浙煤电电力凤台发电分公司王善战
■淮浙煤电(电力)凤台发电分公司 王善战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长三角各地特色优势,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建立夯实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携手致力于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本文从皖浙两省区域能源合作的历史背景、合作机制、创新发展等方面,对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皖浙两省区域能源合作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电力市场需求旺盛,但是能源不足;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尤其是安徽省凤台县以“煤海”著称。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集团”)有着精湛的电厂基建、运营和管理技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淮南矿业集团,以下简称“淮河能源集团”)有着丰富的煤炭开采、运输和管理经验。2002年开始,在浙皖两省政府领导的带领下,浙能集团与淮河能源集团双方高层开始接触,积极探索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模式。
2004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浙能集团和淮河能源集团商讨决定打破行业和区域界限,强强联合、均股建设4台60万千瓦级机组的淮浙煤电(电力)凤台发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凤电”)和一对设计年产600万吨煤炭的顾北煤井。一个“煤电一体化”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皖电东送”的大格局下应运而生。
皖浙两省区域能源合作的重大意义
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是“皖电东送”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电燃煤由顾北矿经铁路专用线直接送达凤电,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就地转换,变输煤为输电,在资源、运力、环保、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也有利于华东电网电源结构的合理调整,对缓解浙江省紧张的用电局面起到重大作用。
淮浙煤电项目,在中国能源行业首创煤电一体化模式,实行产权连接,产业融合,均股建设,这一模式是一大创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为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同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煤电联营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5个具有代表示范作用的煤电联营项目,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煤电联营重点推进项目,凤电便是其中之一。
淮浙煤电项目是皖浙两省区域能源合作的成功案例,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打造一体化能源基础设施,实现提供清洁、经济、高效的能源,促进长三角区域整体用能成本下降、环境友好度提升,满足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能源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成功实践的分析
(一)高层决策达成合作意向
2002年开始,在浙皖两省政府领导的带领下,浙能集团与淮河能源集团双方高层开始接触。2004年2月,两省副省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进行会谈,并签署了会议纪要。
双方同意在原有能源购销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建立长期稳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能源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会议议定,双方同意浙能集团和淮河能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公司,同步建设一对年产600万吨煤炭的矿井和一座装机容量为4×60万千瓦的发电厂。双方投资股比均等。同时共同积极推进与之配套的输电通道的规划与建设。
2004年2月12日,淮河能源集团与浙能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决定联合在淮南共同开发建设煤电一体化凤台项目。合作采用煤电一体化制,组建煤电公司,双方股权各占50%,均不谋求控股,煤矿资源按照国家法律合理作价,作为资本金。电厂厂址原则选在凤台县境内,配套顾北煤矿。电厂建设规模为4×60万千瓦,配套煤矿为600万吨/年。
(二)煤电一体、双方均股,开创先河
此项合作的特色和亮点在于煤电一体、双方均股,有着“无煤炭之忧、无运输之忧、无市场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的“四无忧”优势,可以说是中国能源界一次极具前瞻性、开创性的大胆实践。
煤电一体使煤电企业通过产权连接,提高产业融合度,为调整平衡两个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找了一条路,改变了长期以来“煤电博弈”的局面。不仅可以促进煤炭和电力各自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有利于煤电两种资源、两种生产过程、两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简化系统、简化交易,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益;有利于煤炭更多地直接就地转化为电;有利于煤炭、电力与环境生态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电力市场建设及“皖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则为煤电一体化项目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在火电机组全面亏损的情况下,凤电实际发电26.62亿千瓦时(不含调试电量),完成全年计划发电目标的130.17%;实际完成上网电量25.16亿千瓦时,完成年度上网电量计划目标的130.36%。淮浙煤电公司盈利数亿元,成为浙能集团旗下唯一的盈利点。
(三)“创新求实”谱写华美篇章
1.运行机制上创新。
在安全监管定位上摸出了新路子。一是清晰淮浙煤电公司法人安全生产责任与委托管理责任的关系,在安全生产技术方面,两家股东集团分别对口实行垂直管理;二是组织煤矿和电厂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这种工作思路既突出了两家股东集团在安全管理上的主导地位,又发挥了煤电公司的协调监督作用,还推动了两个分公司在安全自主管理上的进一步深化。引入和用活安全生产技术委托管理机制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管理环节上创新。
“首先”推行7S管理。2014年,凤电首先在浙能集团内推行7S管理,经过多年不遗余力地推进,作业现场和办公环境品质得到大幅提升,达到整体上美观、细节上精致的效果,基本实现了人与设备、人与环境的和谐;提升了员工素养,提振了员工精气神,凝聚了企业向心力。此后,7S管理在浙能集团内各个单位迅速推开,浙能集团内外许多单位经常到凤电调研,并对凤电7S管理取得的成果赞不绝口。
“首家”推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2017年,凤电作为浙能电力股份公司首家试点单位,推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工作。凤电充分动员全厂力量,对项目进行全面部署和工作安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贴近实际、充分讨论、集聚共识,按照要求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安排,建立了岗位任职资格管理体系。2017年6月22日,浙能电力股份公司组织召开凤电岗位任职资格体系项目验收总结会议。验收组认为,项目组提交的工作成果,以系统化的视角,把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核心能力的追求转化为对核心人才素质特征的要求,为企业转型升级、人才管理变革提供了新动力,为下一步的推广和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9年,凤电又积极推行全员竞争上岗,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良性竞争局面,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自主能动性,全面激发企业活力。
“率先”探索研究同质化管理。2020年8月24日,浙能集团召开外包单位(工程)同质化管理务虚会,对凤电在外包单位同质化管理方面的探索,给予了肯定。自此,凤电开始深入研究同质化管理模式。将长协单位纳入凤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遵循“共建、共进、共享”的理念,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落实”的方式大力推进同质化管理。开展“班组结对”行动,不断强化外委队伍班组“三基”建设。推进7S管理再提升,以价值为引导,设置多重激励、考核机制,全方位开展现场设备整治、办公区域优化、展示通道打造等工作,培育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
凤电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华东电网“最佳运行管理奖”等荣誉称号。
当前,淮浙煤电一体化优势已经显现,取得了“1+1>2”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持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