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背景的校企融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的分析
2023-04-05李芸睿
李芸睿
西安市硬科技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00
引言
为了进一步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管理者应以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为导向,通过加强当地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加强企业需求对接,结合市场实际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原有管理体系及监管标准,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局面。
1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分析
1.1 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统计
当今时代,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各大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提高高校成果转化率及转化质量,需要管理者及教师筑牢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根据我国近两年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报告数据得出:我国近3500家高校参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合同项数呈逐渐增长趋势,同比上年增长幅度近18%。本文结合我国30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
1.2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
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机制,学校没有结合企业科研项目构建专业科研团队,校企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导致高校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及交流障碍的原因之一。
新时代下,校企融合发展不仅需要高校管理者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积极性,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原有研发方向。倘若高校自身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存在问题,将难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策略。例如,高校教师遇到知识产权资本化问题,如若没有事先建立应对措施,将难以从宏观角度出发,保障学生教师群体的个人利益[2]。
1.3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融资途径有待丰富
要想确保校企融合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率的有效提高,需要拓宽原有融资渠道,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结合实际状况申报产业化项目,高校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倘若在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鼓励高校职工参与融资环节,解决资金短缺的现实困境。倘若高校科技成果能够成功转化,则需要按照融资比例将其分给高校职工[3]。
1.4 校企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风险提高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及学生缺乏法律意识,与企业沟通合作过程中没有就某项问题达成一致。最终在后续合作期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二者之间难以互相信任,无法完成规范产权交易过程[4]。
1.5 高校专利质量管控有待加强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十分鼓励教师及学生申请专利,甚至还会为师生提供专门的资金补助。但我国部分高校管理部门存在人才培养力度较差的现象,过于偏重师生专利数量而轻视科研成果质量。导致部分高校专利数量猛增的同时无法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同时,我国部分高校针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不一致。例如部分高校科研成果在社会服务中占比较小,甚至部分高校科研成果,仅仅只是为了结题验收,没有考虑后续转移转化环节[5]。
1.6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的有效激励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针对高校成果转化人员,薪资待遇落实了一系列政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地带。例如没有具体划分科研成果转移的相关事宜,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移部门工作人员无法得到有效激励。并且,高校科研成果转移人员自身存在晋升难度较高的现象,倘若高校没有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将会降低科研成果转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2 校企融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
2.1 加大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
新时代下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主要原因在于机制建设及实现路径两个维度,因此要想确保科技成果科学合理地转移、转化,需要教师结合高校实际发展状况,亲身进入到企业工作环境当中。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关键技术困境,分析科研成果转化方向,引导自身科研团队聚焦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由于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自身存在人才储备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的现象,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构建一支高质量科研队伍,才能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7]。
此外,高校管理者还需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进入高校内部,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分享行业新型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为管理人员答疑解惑。同时,还应为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构建针对性的晋升通道,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例如,管理者需要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转化质量作为晋升标准,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突出市场价值。高校还需构建特定技术岗位,例如某些成绩优异的科研成果转化人员,可以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8]。
2.2 拓展科技资金来源渠道
为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高校管理者应当结合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件,针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应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给予科研人员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优化高校原有科研管理机制,以创新为导向,提高科研人员实践价值。高校管理者还应优化原有奖项考核评价机制,以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作为评价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分配机制,以此激发科研人员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9]。
2.3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校企融合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涉及企业及高校双方历史,由于管理者尚未构建完备的应对措施,导致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预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与高校需要有效的沟通桥梁,通过不断实践验证等方式,做好针对各项风险的预案。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始终明确对方的责、权、利。高校管理者还需借助相关平台的力量,为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好充足保障。
2.4 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政府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落实多种政策,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滞后性或者因定位不准确导致政策自身影响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甚至还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发挥政府构建的桥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也需结合高校及企业之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际状况,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优化原有管理机制,鼓励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及大学生创业基金,进而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2.5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高校管理者需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例如从考核评价及收益分配等维度优化原有管理机制。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各项流程,落实管理措施,以此确保转化流程的可操作性,高校管理者应结合当地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及政府之间能够形成合力,进而促进转化效率。此外,还需建立相关高校、院所、企业等科研成果转化的连通机制,如通过科技大市场这一平台,需求与供给方互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还需结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构建追溯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朝着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6 高校主动参与,避免市场被动选择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应当主动参与市场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着重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及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宽高校教师的思维认知。高校还需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同企业构建实训基地,要求学生进入企业真实环境,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及创新意识,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活动与高校科研成果之间的关系。
2.7 强化环节渗透,提高转化阶段匹配性
管理机制是推动科研成果转移的驱动力量,高校管理者需要从多个维度提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过程的规范性,因此在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针对教师以及学生的全过程管理,无论是科技成果的研究还是转移、转化工作,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管理体系及监督管理机制。并且高校教师及学生还需严格落实责任制度,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高校管理者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及数据处理技术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环节的监管力度。
2.8 完善评价指标,数据记录全过程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结合科技成果相关数据以及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应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高校科技成果投入环节,以及产生效益等方面构建系统化评价指标。并且高校教师还需从科技成果对学生及学校的意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于高校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具有高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投入。
此外,高校还应结合投资公司构建成果评价系统。由于原有评价系统难以从多个维度分析高校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为了进一步确保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需要构建多维度成果评价分析系统,从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当前高校科技成果是否能够接近市场实际需求,是否对企业自身发展有利等。
2.9 鼓励高校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
当地政府应当落实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高校与投资主体之间达成战略合作,例如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科研团队,当地政府则需要提供资金,而第三方投资主体则需要为企业构建研发中心,要求高校科研团队进驻企业,完成各项实践环节,按照合同事先约定的内容开展技术研发工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应与当地专业的律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倘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存在法务问题,则需要委派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以此维护高校师生的个人利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既需要高校构建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方向优化原有管理体系的构建。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