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为何爱给自己撰写墓志铭
2023-04-05仝相卿
在中国古代墓志铭撰写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墓主生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对一生进行回顾并加以整体性评价。那么,宋代有哪些自撰墓志铭?这些墓志铭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在生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在中国古代墓志铭撰写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墓主生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对一生进行回顾并加以整体性评价,很有自我盖棺论定的意味。为自己撰写墓志铭这样的现象在宋代之前也时有发现,唐代自撰墓志铭较为知名的人物有白居易、杜牧、王绩以及韩愈之子韩昶。宋代有哪些自撰墓志铭?这些墓志铭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在生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宋代有多少人自撰墓志铭
两宋时期,自撰墓志铭虽不算多,但根据统计仍然算是中国古代自撰墓志铭较多的时代。自撰墓志铭的现象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当中都有显示。
北宋仁宗朝宰相陈尧佐在临终前一天“自为墓志”。据理学先驱程颐讲,他的父亲程珦70 岁时,“自为墓志及书戒命于后”,完成自撰墓志铭十几年后才去世。有“南宋中兴贤相之首”美誉的赵鼎,去世之前也是“自书墓中石”。
经调查,两宋共有自撰墓志铭35 方,因各种因素亡佚不存者16 方,现在仍然能够看见的有19 方。这些墓志铭当中,北宋时期17 方,南宋时期18方,分布相当均匀。就自撰墓志铭的写作时间而言,自北宋太祖开宝二年(969 年)开始,以迄王义山、洪起畏和周密由南宋入元为止一直存在。就作者亦即墓主的身份而言,既有曾身居高位的窦贞固、陈尧佐、宋祁、赵鼎,也有仕宦颠簸、困顿下僚的程珦、彭愈,还有一生从未步入仕途的陈封、韩潭等,分属于不同阶层。就内容而言,有的寥寥数语,有的数百字,更有一千余字甚至近两千字者,长短不一。
宋人为何爱给自己撰写墓志铭
墓志铭的撰写,一般情况是墓主去世之后,由家人提供墓主生前资料,请他人撰写。是什么情况促使墓主去世前以自己为对象,直面自己的生命,审视并评价自己的一生?大体有以下四种原因。
第一,墓主为自己撰写墓志铭,用来表达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境界。据《宋史·陈充传》记载,陈充年轻时家境优渥,日常生活中少不了音乐和美酒,对做官从政兴趣不大,放浪不羁。虽然宋真宗非常欣赏他的博学多才,但他并不在意。他“性旷达,善谈谑,澹于荣利,自号中庸子”,这样随性超脱的个性,自己撰写墓志铭并不意外。
第二,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下,墓主借助自撰墓志铭,发泄胸中的郁郁之情。北宋韩潭在自己的墓志铭中,用较大篇幅回忆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和高远的志向:
潭幼而颖悟,喜读书,日诵千言。既长益坚,焚膏继晷,浩然有凌云之志。六经诸子,历代史牒,无不研究,往往手自编录。至于阴阳卜筮、人伦医术、天文地理,虽非所长,皆涉猎……为性坦率,不善办事。唯耽于吟咏,率尔而成。
韩潭在文字间透露出自己博通经史和较高的文学水准,可谓自信满满。但是韩潭一生科举屡遭挫折,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晚年以特恩授官,未赴任即去世。所以其在铭文中写下了“一官兮虽被乎圣泽,寸禄兮不沾乎君恩”的满腹牢骚之语。韩潭正是借助自撰墓志铭,形象地表达了在远大志向和蹉跎现实纠葛下的不满。
第三,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求铭有所不便,自撰墓志铭暗含了墓主的自我释放。程珦在自撰墓志铭中表明不需要他人为自己撰写墓志铭,主要原因是他人撰写的墓志铭溢美现象严重。然而,这样的理由远不足以概括他自撰墓志铭的全部。程珦墓志铭中透露他“厌于职事,丐就闲局”的情况,也厌倦了仕宦期间的繁杂事务,请求调到清闲衙门“躺平”。
对王安石变法不满的情况是程珦自撰墓志铭中没有丝毫提及的,可见程珦被贬和要求致仕都与自己反对变法有关。经历了北宋中晚期政治风波不断的他,自撰墓志铭是他夫子自道的释放。
第三,通过自撰墓志铭,表达出宋元易代之后的“遗民”心态。南宋晚期的周密以恩荫入仕,仕宦期间曾“大忤时宰意,祸且不测”,并不顺利。随着南宋灭亡,周密隐居不仕,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前朝遗老。这种遗老情结,也隐晦地表达于他的自撰墓志铭当中:“异时故巢倾覆,拮据诛茅,至是又为杭人矣。”虽表面上在说明居住地的变化,实则强调故国覆亡后的颠沛流离。他对自己生平总结道:“自惟平生大节不悖,先训不叛。官常俯仰,初终似无慊,怍庶乎可以见吾亲于地下矣。偷生后死,甲子且一周。”既是对自己不为元朝效力的自我表白,又显示了其对故国的眷恋和对节义的坚守,遗民形象和心态跃然纸上。
综合而言,宋人自撰墓志铭在宋代墓志铭撰写当中并非主流,但在两宋时期不时出现。和唐代自撰墓志铭多出于“政治和文化圈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相比,宋代自撰墓志铭数量更多,墓主阶层分布广泛,呈现出更多样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