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实践研究
2023-04-05韦玉榜
韦玉榜
一、 引言
高中化学作为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化学学科与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性。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基于学生的劳动需求,抓住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合理安排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学活动,科学规划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学方案,努力地落实劳动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两者联结的过程中,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并增强劳动意识,树立劳动思想,让学生具备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
二、 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符合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包含了大量的化学实验,化学家通过实验这种劳动方式获得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而且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做出相应的操作步骤,取用存放药品,连接组装实验仪器,并使用相应的器材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的内容做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操作,如溶解、加热、蒸发、结晶、过滤、渗析、萃取、蒸馏等步骤。在实验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劳动中体会到化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符合化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本质特征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学科不仅会考验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会考验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将拿高分作为教育的目标,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他们能够获得较高的化学成绩,但缺乏化学生活化的意识。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劳动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化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和应用价值,最终实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完美连接。
(三)有利于发挥化学的学科价值
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入了相关的劳动教育元素,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化学教学的方法,为高中化学课堂注入生命活力。同时,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会安排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劳动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同时,运用这种方法还能极大地丰富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得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并拓宽学生的眼界。除此之外,在化学课堂劳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强化学生的劳动水平,最终使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化,有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 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教育资源匮乏
劳动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强调学生要亲历劳动场域,有亲身的劳动经历,亲历劳动的情感。但显然可见,农村的高中学校与化学学科有关的劳动资源较为欠缺,缺乏劳动的工具,缺乏实验的仪器和药品,缺乏专门的实验场所,这些都导致了化学课堂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究其原因是农村的高中学校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相关的劳动教育的支出较为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渠道。没有了经费的支持,就导致学校不能够提供劳动教育开展的器材和场地,没有必要的硬件条件和配套设施,也不利于高中化学劳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劳动教育认知不足
在农村,大部分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长期处于辛苦的劳作之中,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还为农村家长贴上了“乡下人”的标签。正是由于社会的偏见,底层人民的社会地位较低,大部分的父母更加地重视智育,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摆脱底层农民的身份。同时,由于自身父母备受劳动的苦楚,深切地感悟到了劳动的痛苦,他们对劳动教育处于一种漠视、忽略的态度。父母一辈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也导致子女对劳动产生偏见,部分学生会认为没有必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毕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劳作。学生没能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同样,这样的错误观念也出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化学教师中,他们很少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劳动教育的理念,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劳动教育与化学学科的结合程度不高。
(三)劳动教育融入不合理
大部分的教师未能充分地挖掘化学教材中的劳动元素,他们不知道应当在哪一章节、哪一板块、哪一知识点中结合劳动教育,经常出现教师不知所措的状况。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劳动素养较低,劳动能力不足,教学经验有所欠缺,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部分教师未能在化学课堂中真正地引导学生劳动,他们对化学教材中的劳动直接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触不足。还有部分教师开展了实践活动,但活动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离,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没能够让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重难点,这显然是不符合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劳动互动较少,互动的效率较低,学生的知识疑惑得不到解答,不利于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 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实践研究
(一)基于化学历史,渗透劳动教育
纵观化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大部分的化学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得出的,而是无数个科学家前仆后继,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科学的经验,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才能获得创新性成就的。在这一历程中,大家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失败,每一个化学原理都蕴含着无数个科学家的劳动智慧和精髓。所以化学教师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的劳动故事,挖掘化学史背后的劳动元素,以此培养学生踏实、勤恳的劳动精神。
例如在《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侯氏制碱法的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事迹: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内地盐的价格越来越昂贵,传统的制碱法成本较高,效率低下,导致大批的制碱工厂无法维持生产,面对外界的压迫以及恶劣的战争环境,侯德榜历经千辛万难,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新的制碱法工艺。侯氏制碱法应运而生,满足了当时生产重碱的需求,打破了外国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教师出示了侯德榜这一鲜活的事例,让学生看到中国人民勤劳奉献的劳动特征,让学生能够学习侯德榜在发明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劳动态度和精神风貌。
(二)基于实际生活,渗透劳动教育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用的物品都包含了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化学产品,随着化学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世界逐渐丰富。由此可见,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劳动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化学的实用价值,体会劳动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增强学生的劳动认同感。
例如,在必修二第三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和储备量情况,带领学生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反应原理。随后,教师出示相应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甲烷的主要用途,播放相应的图片表明甲烷可以用作颜料、油漆、油墨以及橡胶的添加剂等物品。同时,教师也应当向学生讲述甲烷的危害,教师在电子课本上出示相关的新闻链接《延庆区煤改气工程牛棚爆炸》的视频,让学生正确地了解甲烷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对生活中的甲烷的相关应用进行拓展,为学生介绍沼气发酵技术,沼气发酵通过一定的条件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教师出示沼气发酵的工艺流程图,从原料的预处理、发酵前的准备、发酵运转及管理和发酵后期处理这四个阶段出发,融入劳动教育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物质反应和转变的不易,知道发酵工艺的复杂难度,进一步带领学生体会人民的劳动智慧,丰富学生的劳动认知。
(三)开展化学实验,渗透劳动教育
实验教学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严谨操作的劳动意识。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个仪器的选择都需要一套标准的流程和步骤,并对其进行规范,否则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因而,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正确地处理实验的药品,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选修六第一单元《实验化学起步》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蓝瓶子实验。首先,教师做好实验的准备,拿好与实验相关的仪器和药品,明确实验的目的,让学生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作用。通过观察亚甲基蓝和亚甲基白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对比实验方法。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实验。第一,在锥形瓶中加入50毫升的水,1.5克葡萄糖,滴加八滴亚甲基蓝溶液,振荡。第二,加入2毫升30%的NaOH溶液,振荡静置。第三,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一号试管装满,二号试管只装一半,都用封口膜封好,振荡静置。第四,把一号试管中溶液分一半倒到三号试管中,再向三号试管中滴加两滴亚甲基蓝,用封口膜封好,振荡静置。第五,把一、三号试管置于40度水浴中,约两分钟后振荡静置。学生通过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最后得出结论。从实验过程中体会条件对化学实验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四)项目学习探究,渗透劳动教育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学生的动态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事物,挑战学习的新任务。通过劳动这一方式,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化学知识,获得化学技能。教师要在项目学习中为学生创造真实情境,为学生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和创造新事物的劳动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化学“酒”文化的项目学习活动,教师将中华民族传统的酒文化与化学学科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实现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双重升华。教师首先布置了项目一“寻酒”,让学生寻找与酒有关的古诗文。用古诗文中的酒引发学生对酒的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开展了项目二“识酒”,出示相关的诗文,并结合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图示,分析喝酒脸变红的原因,并列出乙醇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学生根据资料思考得出:喝酒后脸变红的原因是乙醛的过量积累或分解过慢,并列出物质变化。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物质变化设计微型实验,模拟乙醇代谢生成乙醛的过程,并检验生成的有机产物。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给出的信息中根据需要对新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最终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够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研究,能够正确运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并运用精炼的书面语言进行沟通,以分享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探究第一步和第二步代谢过程中的反应机制,写出反应的断键、成键过程及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反应的类型。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后,由发言成员分享组内研讨结果,得出有机氧化反应的模型。教师开展了项目三“测酒”,根据方法的指引,通过实验从提供的氧化剂中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模拟酒精检验器检测酒精,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及化学的价值,通过制作酒精含量探测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开展了项目四“评酒”,让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评价酒的优点和缺点,用诗文口诀总结乙醇的氧化反应。
(五)组织实践教学,渗透劳动教育
当代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化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回归社会,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化学课堂。学生在动手制作、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摆脱了单纯的知识世界,拥抱真实的生活,体验复杂的工作世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劳动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化学工厂实地参观活动,教师要提前与相应的化学公司联系,安排好参观的时间、地点,规划好参观的流程路线,组织相应的人员,带领学生了解化工厂人员的工作情况,观察工厂中的化学生产过程,了解工厂的车间、实验室和工段情况,带领学生参观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流水线,让学生了解实验室中的实验与工厂中所应用的反应的区别,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劳动生活和劳动流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职业体验。第二,实地参观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扮演化工厂的相关工作人员,如工作流水线的厂工、质检员、采购员、维修人员等角色,带领学生模拟制作产品的流程。让学生站在劳动的角度上,进一步认识化工厂工作的流程,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第三,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地制作教学的道具。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制作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牙签、黏土和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如H2、Cl2、H2O、CO2、NH3、CH4。利用实物模型,使抽象性极强的分子结构直观化,建立学生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直观认识。同时,开展这种活动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劳动智慧,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符合化学课程的本质特征。教师从化学历史、现实生活、化学实验、项目学习、实践活动这五个方面出发,注入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与化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中实现智育和劳育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