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2023-04-05郭文凤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智化数智会计专业

朱 鹏 郭文凤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产生新产业”“新产业催生新模式”“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形成[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在此背景下,会计工作有效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风险防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财务数据共享、业财融合、智能会计、算法审计等新业态不断出现,这也是对“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回应,同时是会计现代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具体来看,大数据基于海量结构和非结构数据为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多维数据库[3],底层数据的集成实现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链接,能够推动财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融合。会计人员利用海量数据挖掘价值信息服务企业经营决策、降低经营风险,能够实现会计数字监督向会计数据监督转变。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还能够使统计销售数据、识别发票真伪和报销、生成财务报表等基础性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会计信息处理效率的提升将大幅减少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时间,增加会计人员运用智能技术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规划等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会计岗位职能也将从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变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成为“战略引领者”[4]。显然,“数智”时代的会计工作将成为包括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和考核评价的全流程、综合性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的困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在2019 年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探索学科深度融通与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交叉复合型人才。部分高校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以“四新”建设为契机并结合办学特色,初步形成了“财经+大数据+会计”的财经智能分析与财务决策型、“综合+智能+会计”的运营规划型、“理工+智能+会计”的智能工程型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提供了较好的应用示范。然而,各个高校在资源配置、学科生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全盘接受”示范经验容易造成“水土不服”。因此,本文以会计人才培养“数智化”改革为例,针对现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会计人才需求与供给错配是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制面临的首要问题。“数智”经济这一新经济模式具有平台支撑、数据驱动、普惠共享和智能算法等特征,需要会计人才具备管理和决策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相关调查显示,现代化企业迫切需要会计、审计与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 ,IT)智能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5],“业财融合的财务人员”和“管理型的财务人员”需求占比分别为84.58%和84.14%[6]。与此同时,《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强调,加强推进会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培育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会计人才结构[7]。由此可见,高校传统的针对会计专业人才财会核算能力的培养将难以满足新的人才需求,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学科资源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师资力量不足

“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师资问题。第一,高校目前的大部分资深教师承担一线教学任务,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但对计算机语言和技术的学习热情较低、应用操作不熟练,课堂上更多只是从“新技术+会计”理论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会计职业转型的思考。第二,青年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面临职称晋升或者“非升即走”的压力,精力多用于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科研工作考核,对于财务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培训参与意愿不高。第三,多数教师的研究仍然集中且长期固定于资本市场、内部控制等传统的会计问题,对于“数智”问题的研究方向转型不够关注,难以在课堂上有机呈现“数智”财务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理论架构,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效较弱。第四,校外实训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将实践经验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有效融合的能力,容易产生教学后劲不足的情况。第五,高校、学院虽然在人才工作中强调引进复合型教师,但大部分非会计学方向的高学历教师出于对学术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考虑,更愿意选择专业对口的学院就职,这直接加大了教师的引进难度。

(二)学科专业整合性不强

“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业务、财务和技术一体化。但当前,会计学科与宏观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容易形成学科小交叉,而缺乏与如计算机等理工学科形成学科大交叉的能力。从现行高校组织架构来看,学院的机构设置是承担学科专业设计的主要载体,这使得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多停留于从学科专业内部挖掘资源,学科间的资源集成尤其是学院之间存在先天性壁垒,直接阻碍了优质资源共享。在此背景下,学院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也容易脱离学校已有学科生态体系而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导致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出现简单化和短期化问题,如在传统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基础上增加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等课程,且课程内容多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机械地增加,如Phython、R 语言、RPA财务机器人等,整体创新程度不够。此外,产教融合所需求的多学科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校企合作”“行业共建”等实习实训平台数量较少,学生实训以仿真软件为主,校外资源利用有名无实。另外,大部分仿真软件采购价格和使用成本高昂,学校很少甚至并没有能力采购这样的软件用于实训,使得学生难以接触更高层次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与决策应用能力培养的模拟流程。

(三)课程体系创新不够

一般情况下,高校每隔2~3 年才会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且仅是针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微调,专业核心课程整体而言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处于基准水平,坏的情况是容易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接轨、课程设置过时、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8]。从课程结构上来看,部分院校通识课过多,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持续减少且比重失调;财务核算类等专业课程占比仍然较大,成本控制、战略决策等支撑企业管理能力的课程较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学科交叉课程开设困难,即使依托计算机学院、前沿交叉学院开设了交叉课程,但在培养计划嵌入过程中也存在与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的情况。课程体系过于稳定、缺乏交叉融合等问题还会导致配套教材产生连锁反应,如会计专业类教材缺乏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吸纳,过于注重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处理方式,使得教材体系的专业口径窄,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数智化”改变了会计服务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段,逐步驱动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为解决上述传统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校可采取以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外引内培、培育并举”原则,全面优化教育人力资本与梯队建设,构建“引进+委培+共享”的师资队伍培育模式,优存量、补增量。一是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渠道大力引进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尤其是重点引进“数智”时代具有新兴技术教育背景的高水平教师,此类教师可以是本硕博阶段都是非会计学专业但学缘结构中有会计学背景的博士研究生。二是针对教师进行“数智化”教学培训和科研培养,如对于过去有会计电算化学习背景的教师,组织其参与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线上或线下实践应用培训;对于高学历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培养,为其搭建研究中心和科研平台,助力其明确“数智”问题和研究方向,解决科研和教学脱节的困境,全面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三是校企合作,共享实践导师。通过特聘招募一批实操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导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入课堂和教研室,拓展专任教师的“数智化”财会科学研究视野,让其引导学生对“数智化”财会形成更直观的了解。

(二)共享跨学科资源

“四新”建设是“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统一。首先,打破传统学院的行政壁垒,从学校层面推动相关学科群建设,如数字经济学科群、智慧管理学科群等,由学院结合师资、科研等现状对应学科群构建“数智”专业方向。学科群内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制定考核目标,群思群策助力学院快速锁定前沿科学问题,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提供顶层指导。其次,打破学院专业设置壁垒,在不改变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设立“微专业”。“微专业”一般由5~7 门前沿交叉课程构成,不超过15 学分,面向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课并且纳入培养方案学分认定。如可开设数智财会“微专业”,涵盖智能财务机器人基础、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决策、RPA 财务机器人开发与运用和大数据审计等课程。“微专业”的开设由高校自行决定,不用通过教育部新专业的申报,确保执行快速且具有较高灵活性。最后,打破高校之间的物理空间壁垒,在不打乱原有教研室格局的前提下,积极加入其他高校已建设的如“数智”财会等虚拟教研室,通过研讨交流开设成熟的交叉课程,节约办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专+思+创”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建设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建设“高质量、满意型”课程体系。一是依托“两性一度”金课理念,砍掉部分旧课、水课,以“专+思+创”为引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9],让学生从国家战略层面了解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能力素质的转变,激发学生融入国家发展的动力和热情。二是重构教学内容,增加“大智移云区”课程,减少会计核算类课程,加强模块化学习,包括专业基础、商学经济、数智运用、行业实战等,促使学生思维从“核算反映型”向“智能决策型”转变,并学会使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懂得企业经营。三是丰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开创“大数据+智慧教室+增强现实+线上线下+教师分析”的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扩大化、问题场景化和手段智能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四是推动教学评价改革,丰富考评内容,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评价,强化“数智化”能力考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拓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广度。

四、结语

探索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有利于丰富和创新现有会计教育研究理论。高校在会计专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其他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培养目标、学科生态等特性问题,形成可推广、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通过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数智”时代会计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高校需要及时对会计专业师资力量、学科资源、课程体系等进行革新,以培养出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对修订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会计专业融入“四新”建设,缓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与当前高等教育供给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智化数智会计专业
专题《数智共生 设计未来》
沙漠公路数智化升级探索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