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
2023-04-05王夫荣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221100
王夫荣(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221100)
一、 跨学科教学对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1.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包含中国史、世界史、古近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超长的时空跨度且蕴含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很难深入其中,更难厘清历史发展关系、疏通更迭规律、建立通识观念等。初中历史中,每个朝代均包含丰富的史学知识,涉及社会形态、政治经济、人物事件、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若缺乏兴趣的支持,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生成学习动力,没有主动参与,自然不会对历史课程产生积极正面的评价。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既定时间内对既定内容进行宣灌,学生被限制在文本情境中,通过死记硬背来换取历史考试成绩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课程心生疏远,失去主动探究意愿,不利于教学效果有效达成。跨学科教学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学习生活经验关联起来,将历史史实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应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学习交流、主动探究等构建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促进对历史教学的深度理解,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跨学科教学并非是对历史独立性的削弱,正是在与不同学科知识交融过程中,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历史学习能力。以“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跨学科教学为例,这项教学活动涉及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多个学科,围绕地理环境、工具、设施、制度、科技等多方面,对秦统一以来直至战后的水陆交通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学生要完成上述跨学科学习任务须跨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收集史实资料,并依据证据陈述观点,在史料整理中见证中华科技的悠久历史,落实对初中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实践,凸显跨学科教学对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3.培养历史思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历史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要“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大概念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上述描述其本质是对历史学科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向指引,“单元整合”“大概念整合”背后隐含的是对历史知识建构、对历史整体思维的教学安排。跨学科教学通常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将所学历史内容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借助多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等完成对任务的主题研究,有助于学生串联历史学科知识形成整体历史认知,完成历史学习思维建构。以“在身边发现历史——大运河”跨学科教学为例,大运河自隋代开凿贯通以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巨大价值与影响,这些价值与影响散落于历史教材当中,如不进行有效整合,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认知。通过跨学科教学,借助地理学科中水系水陆交通网绘制、语文学科中运河文学作品研究、音乐学科中运河乐章赏析、美术课堂上运河画作观摩等,可以整体建构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价值影响,让学生在深入探究过程中形成对大运河历史学习的整体思维。
4.深化历史课程认知
历史是唯物的也是唯实的。这里所谓的“实”既包含历史史实,也包含历史证实。传统历史教学常以知识为入口,引导学生在浩瀚无边的历史知识海洋中遨游浸染,以充实学生头脑、丰富历史内容。但课本上的史实知识是他人的经验与总结,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成果,势必影响学生的接收程度,影响历史课程的认知效率。跨学科教学以学习任务、项目活动等为教学载体,过程中不同学生被分配到不同小组,学生各司其职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为了完成各自任务,他们必须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必须通过探究、论证、发现等方式主动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这样就给学生与历史课程创造了一个亲密相处的机会,此时,学生不再是历史知识的旁观者,通过使用历史知识而蜕变为历史知识的建设者。此举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认知,促进历史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
1.以跨学科教学强化历史课程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立德树人”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提出通过发掘课程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实现育人功能。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精神洗涤等教学诉求,不能仅限从知识灌输等传统途径实现,更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通过在历史课程知识运用中获得真实感悟,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以“中华英雄谱”跨学科教学为例。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可以将初中历史教科书中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带来社会变革、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科技文化发展、领导社会进步等重要人物聚总成篇,结合语文、地理、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构建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形成立体认知,全面展示中华英雄人物的形象情怀,加深学生对中华英雄人物的精神领悟,促成历史学科育人功能落地。教师可构建题为“历史上的水陆交通发展”跨学科教学活动,通过地理、历史、语文、科学等多学科联合,引导学生梳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水陆交通建设与发展状况,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水陆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讨论水陆交通建设现象中隐含的制度、科技、民生等历史问题,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当代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体现历史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2.以跨学科教学优化历史授课方式
跨学科教学既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也是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有效关联的一项新型教学方式。传统历史教学讲究“先学后用”,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通过练习、考试等方式检视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跨学科教学是“边学边用”,通过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在历史知识的运用中增强理解力,促进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跨学科教学可以作为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优化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统编版教材中国古代史中“科举制”教学为例。科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是我国古代官吏选拔的一项主要制度。在“科举制”历史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科举制度面面观”跨学科教学活动,按照科举制度兴起、科举制度变迁、科举制度衰亡等时段进行任务分组,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文学作品、艺术画作、代表人物等进行探究,结合历史、语文、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梳理概括科举制度历史演变过程,全面探究科举制度的兴衰变迁,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体现历史教学唯物、跨时空、客观准确等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传统课堂教师讲解的授课方式,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历史教学的授课方式。此外,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历史课堂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呈现成为当下的一种可能。跨学科尤其是历史与信息学科融合交汇,有助于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弊端,借助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以及在线授课、网上慕课、云端检索等现代技术手段,促使历史教学向现代化高科技场景转变,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优化历史教学方式。
3.以跨学科教学促进历史深度学习
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是在具体情境中新旧知识展开的组织完形。历史教学绝非是对个别历史史实的识记,而是在知识归纳与统整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促使生成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应建立在学科深度学习基础之上,借助跨学科教学方式,以主题探究形式组织教学,用单元化整合化设定教学内容,通过多学科融合应用,为历史课程的深度学习提供便利途径。
以“鸦片战争”跨学科教学为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史实与地理知识相互融合,借助“鸦片战争历史地图”绘制方式宏观了解当时历史,具体呈现当时战争情况,增加历史教学的亲切感;也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看鸦片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参观鸦片战争主题历史展馆等方式深入了解战争惨况;还可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文学作品赏析来感受当时外国侵略者的残暴无情,领悟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大影响等。跨学科教学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史实史料,在资料收集、影视展览观摩、文学作品赏析中增长阅历,拓宽视野,锤炼思维,激发形成历史整体认知,促进历史深度学习的生长。
4.以跨学科教学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历史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影响学生的历史观,更在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恰当运用,学生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关键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并非源自试卷答题,更应该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在历史知识的学以致用中获得。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教学为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彩的唐代文学艺术”跨学科教学任务组织学生专项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学科融合,针对主题进行相关知识搜集、整理与归纳工作,通过学习任务活动促进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发展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活动中,有学生从历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角度,以唐诗为史证载体,结合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等人的文学作品特点,诠释唐代诗坛人才辈出,证明唐代文化空前盛况;有学生从历史与艺术学科融合的角度,以书法为史证载体,从颜体的敦厚劲美、柳体的方折俊健、草书的“颠张醉素”等方面阐述唐代书法大家辈出,借助书法作品完成对“多彩的唐代文学艺术”任务的主题研究,体现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 结语
跨学科教学既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跨学科并非弱化历史学科的独立性,恰恰相反,跨学科教学以学科联合为视角,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等充盈历史学科内涵,完善历史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