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探究

2023-04-05

英语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高中英语意识

祖 单

引言

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隔阂甚至文化冲突。当今,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不同文明形态的尊重与互鉴尤为紧迫与关键。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

21世纪以来,教育部针对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指导。《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 2020),突出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 2020)。刘道义(2018)归纳了文化意识涵盖的五个维度,即文化知识(knowledge)、文化意识(awareness)、文化态度(attitudes)、文化品格(character)及跨文化交际能力(competence)。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教学,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以使其更好地会意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一、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高中英语教材涉猎广泛、文体题材多样,涉及生活、科技、艺术、历史、语言发展、社会话题、个人成长等,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良好素材。文化知识的获取离不开阅读的输入,文化意识的形成有赖对文化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阅读教学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平台,教师应首先认清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重大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认同优秀文化的前提是辨别、理解不同文明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化优秀、进步的一面,又要使他们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教师通过思想引导与意识过滤,指导学生初步辨识偏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背后的语言政治,有助于提升其语言学习兴趣与跨文化思辨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对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将文化自信、文化立场融入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高中英语教材广泛的选题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绝佳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重视阅读本身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培育功能,将语言习得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融合在一起。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的培养反过来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领域,有效提升其语言技能。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毋庸置疑。在实际的语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偏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文化意识培养的价值,未能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品格、文化态度,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存在较明显的“三重三轻”问题。

(一)重语言技能教学,轻思辨能力培养

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水平、教师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当下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更加注重对知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以达到语言和技能的指标要求,无暇顾及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另外,学生认为文化非考试内容或是象征性的学习而敷衍了事,抑或教师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不进行文化教学,都导致对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忽视,使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例如,在讲授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Noah’s Ark(诺亚方舟)等英语典故时,教师既要阐释它们的语篇意义,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结构或主题意义。最直接的方法是启发式提问与追问:为何禁不住诱惑、打开魔盒的潘多拉会是女性?中外有哪些神话或文学作品描绘了相似的情景与人物?神话蕴含一个民族早期的社会形态、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地理风貌等文化现象。如此,以类似典故为契机,启迪学生思考古今中外神话的叙事程式、价值偏见、文化精神等议题,有助于其打开学习思路,提升语言兴趣,从“知其然”跨越到“知其所以然”,培养文化意识与思辨能力。

(二)重西方文化,轻本土特色

王守仁(2019)强调,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经验智慧的认识,提高文化自觉。现有英语教材包含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介绍,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相对欠缺。例如,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涉及Socratic Method(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的语篇,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该课当作讲解苏格拉底生平及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文化课。实际上,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对话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法有很多共同之处——爱智博学,注重教育,有教无类,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区别则集中体现在政治思想上。将两位大教育家对照讲解,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教学法”,还能促进其对孔子教育理念及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重文化差异,轻文化互鉴

在文化知识教学中,中西方的文化比较与品评是永恒的话题。在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中西方文化中存在深刻的差异。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使学生易于认同西方“先进”的文化,并以此衡量甚至批评我国“落后”的文化,难以认清“中国没有现代科学”“中国没有现代文化”等论调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须鼓励学生对比中外不同的文化历史及所孕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应秉持中西文化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注重文化融合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孙有中(2016)提出高校外语类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思辨(critique)、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体验(doing)。这些外语教学理念对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思辨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深挖阅读文本的文化元素,创设合理的文化情境,适当融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将语言学习、知识传授、情感教育、文化交际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共情体验中掌握语言、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Dewey)曾指出,教育是贯穿一生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线教师,应不断接受再教育,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具体应如何实施?

骑桶前去的想法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但显然是在骑桶者想象自己像一个乞丐从而获得了老板夫妇的同情与帮助的幻象刺激下产生的。这二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联呢?这两种想法看起来都有些走火入魔想入非非,但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潜流。

首先,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今日,教师应多用、善用身边的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以网络课程为例,“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了上万门优质且免费的慕课供外语专业和社会爱好者学习。

其次,一线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持续、及时跟踪本领域最新教学研究成果。《中小学外语教学》《英语教师》等学术期刊选文虽然各有偏好,但是所涉英语课堂教学法、学习策略、文本分析、课程评价等话题都有真知灼见,值得阅读和借鉴。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必定能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研相长”是新时代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最后,英语教师应重视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在课程设计、编写教材、教学竞赛、示范公开课、申报研究项目等活动中,一线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共同体建设,实现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

(二)创设文化意识教学情境,课堂内外双融入

高中生受知识和阅历所限,文化认知常流于表面且缺乏必要的批判鉴别意识。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高中生的心智特点创设文化意识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如庆祝节日、打电话、参加聚会、赠送礼物、致谢或道歉等,让学生探索文化差异,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Module 3 Unit 1的语篇Cultural Differences以对话形式展示了不同国家迥异的风俗文化。差异之一是对待礼物的方式——中西方都有送礼致谢的习惯,西方人收到礼物后会立即拆开以示尊重,这与我国的文化习惯正好相反。在设计关于礼物的“文化差异”课堂时,教师可通过课堂即兴表演、课后书信写作、小组讨论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和解释文化差异现象——中国的农耕文明孕育出含蓄、内敛、中庸的民族性格,而西方的海洋与游牧文明则造就直率、大胆、激进、奔放的文化品格(祝令建、宋慧、刘泽之2016)。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兴趣。教师可通过举办外语节、演讲比赛、配音比赛、“英语角”、戏剧节、英文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体验、思辨文化差异,激发其求知热情。

(三)合理融入中国元素,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思维

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以培育本民族文化自觉为基础,因为跨文化交际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和吸纳外来文化(康淑敏 2010)。在英语课堂中,优秀本土文化的融入能促使学生体悟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提高其沟通中外的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

例如,在讲授关于Festivals的话题时,学生的发言始终不离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的时间、文化历史、庆祝方式、社交性与互动性等。在讲授相关节日的语言表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节日背后的语言逻辑和文化思维,并将其迁移到对中华传统佳节的理解与表达输出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节日的内涵,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在高中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比较学习视角,同时激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其文化自信。

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技能习得与文化知识传授密不可分。教师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内外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育。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打开其学习思路,提高其文化思辨能力。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能够使学生不盲目崇拜和迷信西方“先进”文化,树立独立的价值判断与文化自信。

必须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课堂内外、中外文化鉴别等方面同时发力,构建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语言学习、文化知识、文化思维绝非泾渭分明的不同培养方向,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体三面,这也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将文化思维训练融入语言学习的每一步。

猜你喜欢

跨文化高中英语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