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及现实路径研究
2023-04-05尚孟可
尚孟可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引 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标志着农村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对赋能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审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明确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探究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内涵界定
理解红色文化,首先要明白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当前学术界界定红色文化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广义历史进程来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产物,这一进程包括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形成的先进文化。二是从表现形态来看,主要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展开。从物质层面来看,红色文化是经历革命、建设、改革所形成的承载了历史史实和精神思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具体产物;从精神层面来看,红色文化主要指革命精神、传统文化、信仰精神等非具体的意识产物;从制度层面讲,红色文化指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路线方针政策等。三是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讲,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所形成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先进文化。不管如何定义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始终代表先进、积极的优秀文化。
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彰显中国精神,助力革命、建设与改革,吸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形成的有别于外来文化的先进文化。
二、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厘清红色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是时代的必然,依托红色文化,探究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对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
产业兴旺是衡量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红色文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通过挖掘开发红色资源,加速产业升级,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三产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激活乡村经济发展动力。改变原有单一产业结构,抓住红色文化与多种产业相融合的优势,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同时,红色文化通过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与方向,推动建立地方产业示范区,加速地方产业与乡村产业协调互补,助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红色文化是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培育摇篮
红色文化不只表现在革命遗物、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具体物质资源中,更多体现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精神资源中。岁月变迁,乡村这片土地上记载了无数感动人心的故事,承载了人民对理想生活的期待与梦想。乡土之所以被无数人惦念、热爱,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浸润滋养。
首先,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能够吸引广大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投身乡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学习革命先烈优秀精神品质,同时也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潜力和红色文化为乡村带来的影响力,开始积极踊跃投身于乡村建设中,弘扬革命精神,传递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自觉肩负起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其次,红色文化拉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产业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学生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增加乡村人才供给。最后,红色文化厚植于先进英雄人物事迹中,反过来又为人才建设培育摇篮,立足新时代,红色文化将丰富的“红色珍宝”转化为现实的“教科书”,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通过教育引导,大力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接班人。
(三)红色文化是指引乡村生态振兴的思想引领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生态振兴,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乡风容貌既是乡村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表现,也是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的象征。乡村生态既包括优美的自然生态,也包含了便捷和谐的人文环境,乡村振兴就是要使乡村真正成为兼具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统一的宜居之地。首先,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红色文化在开发过程中为了避免现代化对原有人文生态的破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革命遗址遗物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乡村生态原貌。其次,红色文化在宣传利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农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引导居民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共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深入群众内心,促使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作为乡村生态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争当乡村环境保护者的生态文明新风尚。最后,红色文化带动了生态产业升级,尤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与红色自然环境相互联动,有利于探索出一条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的绿色发展道路。
(四)红色文化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红色历史、红色遗迹、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好的营养剂、催化剂、黏合剂。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助推乡村文化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融入品格、融入时代,实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血脉赓续不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迈向新发展阶段。
(五)红色文化是保障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载体
组织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保障,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组织管理。只有有效治理乡村,加快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切实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治理体制的有效载体,经历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改革建设发展进程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有助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功能。红色文化以精神内涵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和使命责任感,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三、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理论发展最终要归于实践,探究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从理论层面指明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要发挥好、利用好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实践把红色文化建设落实到乡村振兴现代化进程中,探究乡村振兴现实路径,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下乡村振兴的繁荣发展。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乡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必须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丰富红色文化产品的同时精准分类,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文化产业结构,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乡村文化深度、广度,打造文化产业一体化格局。其次,抓住文旅优势带动乡村红色旅游产业结构转化升级。现代化建设中,城市相比乡村缺乏自然人文的累积,乡村天然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优势,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更加关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因此,承载了红色文化基因的乡村更要发挥其优势资源,通过宣传推广红色旅游项目,重点推出红色旅游与休闲娱乐、养老疗养、教育培训、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模式,使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内心。最后,要学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文化载体,借助互联网宣传,提升乡村红色文化知名度,以此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二)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建设始终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对加快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吸收创新多元文化要素,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域辽阔的乡村地理特征孕育出多样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也逐渐融合吸收,既包括了本土传统的乡土文化,也包括吸收交流借鉴的外来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繁荣要自觉肩负红色文化所赋予的历史使命,重塑乡村文化。例如,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观影、培育先进道德模范、树立先进模范典型等活动形式,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融互进。另一方面,要利用红色文化赋能,增强乡村文化价值观认同。红色文化虽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被赋予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但其影响早已不只局限于国内,放眼整个世界,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国优秀智慧的结晶,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精神,红色文化早已成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文字缩影。红色文化被赋予了具体的价值形态,包含了对地域的认同和价值观的认同。例如,通过搭建乡村红色文化展示平台、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乡村文化价值观。
(三)发挥红色文化引导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制
长期以来,乡村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文化资源开发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首先,完善乡村治理体制要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引领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红色文化是推动乡村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其所蕴含的革命道德精神激励乡村基层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习革命先辈积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乡村基层组织成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为乡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幸福,强化乡村基层组织人员使命担当感,营造良好的乡村现代化治理氛围。其次,要发挥红色文化教化功能,创新乡村治理体制。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长期的实践孕育而成的红色文化,吸收借鉴并创新发展中外优秀思想,坚持以文化创新乡村治理体制,通过创新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把创新作为乡村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积极打造以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治理的教育氛围。最后,发挥红色文化激励导向作用,增强乡村公民主体参与意识。红色文化蕴含的优秀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鼓舞激励人民群众学习、吸收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治理经验,激发广大乡村民众投身乡村治理建设中,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提升群众主体参与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治理的主人,转变以往消极被动的心态,真正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红色文化本身所包含的红色精神资源吸引人民群众为凝聚各方面共识、参与乡村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四)重塑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要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产业振兴及物质层面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物质和精神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新发展。
首先,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为培育乡村文明风尚提供平台。注重红色遗址遗物的开发保护,厚植红色文化理念,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主题活动,如模范家庭、文化讲堂、道德标兵等类似活动,使广大农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其次,紧扣时代脉搏,宣讲红色文化作品,邀请专家、学者、志愿者深入乡村学校、单位等以流动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红色精神宣讲活动,为乡风文明注入精神之魂,促使广大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培育精神风尚。最后,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产业有机结合,借助产业优势,为乡风文明积蓄赋能。村支部找准发展定位,整合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加大宣传本土特色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月、红色夏令营,以及开发红色纪念品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与红色产业二者融合,打造以产业优势带动教育发展的“产教一体化”格局。以精准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文明建设,培育产业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