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红色资源融入翻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研究
2023-04-05刘义
刘 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也在加快。国家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政治素养高、通晓中外文化、精通外语能力、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创办不同定位上的中国特色大学,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外语类民办高校更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让外语类专业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翻译专业课程,使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真正发挥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价值。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课程思政教育中鲜活的教材。因此,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是提升外语专业学生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红色资源的有机融入提供了可能。
一、红色资源的重要意义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课程教师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对所有外语专业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译专业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有明确的改革思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基于课程思政的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实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推动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变。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就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因此,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在各专业课程中落实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一体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落实课程思政育人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继承优秀传统,融合时代创新,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新方法、新路径,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红色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此外,红色资源具有思政育人的时代价值,是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的传统。因此,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将红色资源与新时代融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思想性和实效性。
二、红色资源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融入现状
目前对于红色资源的研究文献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红色资源理论研究、红色资源价值研究、红色资源育人途径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是对红色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如胡松、杨宇光、朱小理(2009)对红色资源的概念及其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张泰成(2010)认为红色资源内涵分为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信息载体等三个方面。红色资源价值研究主要是论述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如舒前毅(2014)认为高校思政课程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拓展了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途径;徐凌云、白雪飞(2015)认为红色资源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程的育人实效。在红色资源育人途径研究中,张泰成、常胜(2011)认为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信息载体,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将红色资源充分应用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张君(2018)、雷文静(2019)认为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第二课堂,将红色资源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上述三个方面都主要体现在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上。
同时,对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类:英语课程思政教材研究,如孙有中(2020),刘正光、许哲、何岚(2021)从教材的设计、教材的开发原则及思政元素融入进行阐释;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如张敬源、王娜(2020),刘治国(2021)从课程思政目标、素材选取、过程范式、创新评价入手,从而形成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英语课程思政评价研究,如张敬源、王娜(2021),胡杰辉(2021)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进行阐释;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研究,如王守仁(2021)对课程思政中新时代立德树人概念进行阐释。
从上述研究中不难发现,对于红色资源的研究集中在思政理论课程应用与实践方面,而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甚少提及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红色资源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融入研究非常稀缺,也非常必要。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一系列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高速和快捷,加之丰富多彩的信息、碎片化的解读方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在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为了适应新时代特性,教师应运用好新媒体,促进英语课程思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自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三、红色资源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在进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前,研究者对所在院校翻译专业学生和专业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设计参照雷文静(2019)“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育人中的现状调查”。只调查了翻译专业的学生和专业课教师,主要调研了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情况和教师对红色资源的应用实践情况。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比较浅显,主要通过学校或社会组织的观影活动、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进行了解,还通过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解。通过访谈发现,整体效果一般,只有少部分学生非常认可和喜欢,且活动后印象深刻,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和文化。究其原因,活动很刻意,导致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同时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红色资源学习活动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冲突,不愿意花时间学习。
由此可见,第一,师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应用实践中形式不够丰富,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对红色资源的应用较少,没有将红色资源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导致部分学生对红色资源活动的认识有偏差;第三,学生比较抵触刻意的红色活动,将红色资源活动与专业学习活动区别看待。因此,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专业活动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既要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又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更要兼顾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虽然目前对英语课程中融入红色资源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但是思政理论课程中对红色资源的实践较多,因此本研究参照张泰成、常胜(2011)提出的利用红色资源信息载体展开课堂实践活动。信息载体层面主要指红色资源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利用不同的信息媒介,如声音、图像、文字等。这一构思与巴特(Barthes)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提及的多模态话语理论不谋而合,都是利用教学调动学生的多模态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利用多模态资源开展课外活动,让其形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加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本研究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共研共教,将红色资源融入专业知识学习活动,在第一课堂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活动,将红色资源通过不同的信息媒介呈现给学生,调动他们的多模态感官,将红色资源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在第二课堂利用多模态资源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沉浸式体验活动完成实践任务,深刻体会红色传统与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学生呈现多模态的教学活动,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感官刺激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将红色资源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一)专业课教师为先锋,思政课教师为后盾
为将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第一课堂教学,教师在翻译专业课程第一课堂均安排翻译板块,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翻译活动,以思引学、以学引思。在本研究中,主要在翻译课程、语法课程、口语课程、阅读课程中进行不同形式的红色资源翻译活动。
在翻译课程中采用英汉互译的练习形式。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金句,结合翻译专业知识进行翻译讲解和练习。学生利用学习强国APP及教师通过公众号发布的推文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提前预习与复习。在公众号推文中,教师利用在线视频或链接安排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内容,使其进一步理解这些金句背后的故事。
在语法课程中采用双语汇报的形式。学生根据思政理论课程中学习的相关红色资源内容,写学习体会(汉、英版本),由语法教师检查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对典型的句型、语法知识点进行梳理、讲解和点评。思政课教师将相关红色资源的来源公布给学生,如影片的链接等。学生先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学习红色资源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在语法课堂上进行双语汇报,从而既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又将红色资源内容自然融入学习过程。
在口语课程中采用英语播报的形式。学生先将搜集的红色资源视频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剪辑成5—10分钟的视频,然后用英语配音,在课堂上播放。口语教师对语言的准确性、语音语调、流畅性等进行讲解和点评。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好奇心,进行新媒体技术实操;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中的红色资源规范和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当代大学生主动了解红色历史,增强爱国情感。
在阅读课程中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让学生每半学期完成一本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然后撰写英语读书报告,在阅读中认识更多的红色作家、红色文化、红色思想,深刻感受和体验红色资源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思想的熏陶。
教师通过以上活动,能有效地将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红色资源的学习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又对红色资源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思政活动中,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师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师生之间实现了多模态互动,让红色资源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紧密、有效。
(二)党员教师领跑,师生联动
将红色资源融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翻译实践活动,翻译学院教师党支部和学生进行联动,开展以译促学、以学促乐的第二课堂实践,如“红动译晓史”的党史翻译比赛、红色热词笔译大赛,以及把红色资源学习内容融入TED演讲比赛、口译大赛,不断推动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对红色资源的学习达到走实、走深、走心。在比赛中,学生通过双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色资源的学习成就及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将比赛的视频或结果通过学院学生公众号推送,进一步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和传播,促使更多师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红色资源。
总之,在解决红色资源融入翻译专业知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活动,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