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04-05黑龙江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戴明清

奋斗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精华中国化

■ 黑龙江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戴明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同时,明确给出了这一历史责任的实现路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深刻揭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所在,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思想之树常青。

坚守,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供给着中华民族最丰厚的发展滋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的内核,更成为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

我们理应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党从建立那天开始,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坚守者和践行者,又是忠诚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气,使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在国家和民族兴盛中成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就在于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高超的认知与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把传承和弘扬作为坚守的最好形式,有遵从、有敬重,更有延伸和赓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高度认同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从不同方位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推动下,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散发出耀眼光彩,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创造性地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精华,化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方略。如,“以百姓心为心”,汲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天人之道,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彰显“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博大胸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些重要思想,正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炼并发扬光大的思想精华,造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具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成为先进理论的核心内涵,又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就此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与弘扬,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跨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必须把目光坚定地聚焦在优秀本土文化上,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立足历史思想文化现实,厚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进而做到古为今用、老树新枝。这是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前提。

贯通,融会共同思想价值追求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新境界的必然选择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彰显其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我们坚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保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实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科学把握两者的内在逻辑,融会贯通。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转变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更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更好起到指导作用。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的关联性,在思想理念、观点上存在着融通点和契合性,可以互鉴互学、互为补充。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唯物观、辩证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社会关系,改造和发展社会,是重视伦理、历史、文化、传统本真价值的思想成果,贴近社会现实、映照实践经验、呼应人民意愿,具备深厚的历史感与社会感,闪耀着道德与理想的光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的伟大变革。这些,恰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宏阔的历史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积极有为的价值观形成了共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历史感、现实感并充满实践色彩、入世情怀的道德理想主义达成了默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大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取得了一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先进分子坚持始终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特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创新思想理论,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创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有常、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贯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天下观,以及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世界历史理论的贯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大理念,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为政以德的社会观,以及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贯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道德观,以及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贯通,等等。

在双向贯通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而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又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来解决中国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更好地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展现永恒魅力。以此,作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厚植了理论内涵和文化底蕴,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最新智慧结晶,集中展现了党的最新理论创造。也以此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伟大硕果,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好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一以贯之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通过对历史实际与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贯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激发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猜你喜欢

时代化精华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精华”之说欠妥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