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先驱关于建党的基本思想及后世影响

2023-04-05董金茹

活力 2023年2期
关键词:先驱蔡和森伟大工程

董金茹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济南 250300)

一、背景溯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是思想理论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世界各国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然而大多数无产阶级自发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另外,无产阶级完成自身使命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并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吸取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源泉。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首个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政党,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建党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应用,同时与俄国革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为列宁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也使俄共(布)成为“新的党、战斗的党、革命的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争取国家政权及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列宁还提出了许多党内建设可行性措施和意见,如他最早创造了“民主集中制”这一规范的用语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同时他还提出了严格的入党条件,如严肃党内纪律、反对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等观点,都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打下了基础。

(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是所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接下来大半个世纪,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侵略,使有数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使得中国人民觉醒,万千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然而一次次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19世纪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纪在中国人民的水深火热中结束,而迎接新世纪的是新的侵略战争和又一个屈辱条约的签订。

伴随着连年的屈辱,在夹缝中发展壮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在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带领下走向了革命的道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未能保住,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未能改变。于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开始重整旗鼓,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群体约有200万人,知识分子群体也逐渐庞大;1919年上半年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激起了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爆发,在学生运动中,工人阶级声援青年学生而罢工罢市,并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随着运动规模越来越大,运动的主力也慢慢由学生转向工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学习研究了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经过多方论战,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运动,伴随着知识分子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人阶级有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指导和支持,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条件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中国共产党先驱开始筹备建党,北京和上海率先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及国外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之上,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基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俞秀松等一些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人士,针对党组织的酝酿和创建,他们所进行的思考事实上已经涉及了党的建设,在严密党的组织、严格党的纪律、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主张。

(一)李大钊的建党思想

李大钊是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早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9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对俄国布尔什维克进行了介绍,指出“他们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

中共一大召开前,1921年3月,李大钊曾在《曙光》月刊上发表了《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他批评民国初期以来中国出现的大大小小、名称各异的政党,并指出:“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

李大钊主张严格入党条件,增强党的纪律,严密党的组织。1921年7月《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中直接指出了混入党内的无政府主义分子,并对其进行了思想工作和劝说劝退,最终黄凌霜等几名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党组织,李大钊在建党伊始就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净化把好了关。

(二)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的建党思想

毛泽东在与蔡和森来往的信件中多次提到或讨论过关于党的建设问题。1920年8月,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现在内地组织此事须秘密,乌合之众不行。”

蔡和森在此最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称谓,也表达了他希望向俄国学习和改变中国革命面貌的决心。1920年9月,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另一封信中又指出:“我以为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产党,则民众运动、劳动运动、改造运动皆不会有力,不会彻底。”

蔡和森在信中对苏俄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介绍,指并且指出“党的组织为极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因此,他主张,“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在组织研究宣传之外,更可组织一调查统计部”。此时,蔡和森已经认识到严格把关入党条件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必要性。

1921年伊始,毛泽东与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人在长沙召开新民学会的会员新年大会,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要“改造中国与世界”,“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同年7月,毛泽东便身体力行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从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路,给党和革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周恩来、俞秀松等进步青年也曾在建党前论述过党内政治生活领域的一些问题。一些中国共产党先驱在早期提出过关于党的建设的一些观点主张,基本上还只是一种构想,虽然不够完整和系统,但也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源泉。其中部分思想便体现在建党初期的文件中,并为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中,已经在党员发展、党内监督、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规范,“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候补党员必须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再如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员资格、集会活动、党组织规范、党费收支、党的纪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一大、二大后,党的一些文件也陆续对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活做了规定。

三、后世影响

(一)凝练出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

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先驱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过程中,凝练出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及希望。

中国共产党先驱酝酿建党的过程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萌芽阶段。从十月革命爆发到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可以称作酝酿建党思想的摇篮,李大钊和毛泽东当时都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和建党精神的载体之一便是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后,则主要是思想和组织上共同酝酿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新生代力量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过程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阶段。1920年年初,中国共产党先驱分别在北京、上海筹备建党,而伟大建党精神则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驱深入工厂,教育并发动工人群众,在1921年7月23日召开中共一大,终于在中国组建起一个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同时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初步形成。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举旗定向的作用,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也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形成。

党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体精神融合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民族精神总是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事件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中国精神也不例外,党在酝酿和创建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北大红楼精神”“望道精神”“红船精神”“上海渔阳里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酝酿党的成立过程中和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便高度重视组织自身建设,并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100多年来,正是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自我建设,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起持续奋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党内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做出了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革命现实和需要,从党内民主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内学习教育等方面入手,开创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局面,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来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迎来了党和人民群众渴望已久的和平环境,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之前的完全不同。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为了整顿党内的不良现象,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尽管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的建设仍然提供了许多积极的经验和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对新的国际局势和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根据时代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延续、加强党的建设。之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历代领导集体一直延续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党的全面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如滚滚长江一般不断奔涌向前。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为统揽“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抓好“关键少数”,以点带面严肃党风党纪,不遗余力地推动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继续做凝聚复兴力量和担当复兴重任的主心骨。

十八大以来,以“思想建党为首”“制度治党为要”“作风管党为严”“反腐净党为重”为特征的党建新工程的实施及其显著成效,获得人民的高度赞扬。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在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路上,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

结 语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建党前后进行党的建设和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教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积极探索党的建设,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先驱对于建立党和建设党进行了众多探索和讨论,研究和学习这一时期建党思想,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给执政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先驱蔡和森伟大工程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循着先驱足迹 跟党走向未来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读周恩来《过好“五关”》
勇闯火星之登陆先驱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肿瘤预防事业的先驱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