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个维度

2023-04-05娟,赵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二十大理论课思政

■ 张 娟,赵 莉

(1.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承担着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科研和教学达到融会贯通的教育境界,不仅需要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创新点、亮点,掌握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而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更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从方法维度,创新融入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

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理想,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进军的重要时刻,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区域局势冲突、新冠肺炎等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我们应该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甘于奉献、不畏困难。所以实践是理论生命力拓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理论课堂,要借助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的方式融合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受教育空间从线化、平面化向多维型和立体型去拓宽、拓展,借助理论宣讲、课堂学习、专题探讨、知识竞答等传统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获取的学习资源较为丰富,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上可采取一体化衔接递进的方式,可通过诵读活动、征文比赛、研究讨论会、学术论文竞赛等途径,循序渐进地让育人效果入脑入心[3],还可以通过教育基地、新媒体网络直播红色基地等新型方式,实现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的双向赋能。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全面系统和重点融入教学相结合

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定不能缺少优秀的教学能力。从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来说,它包括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反思等。从教学基本素质来说,它包括了教学语言艺术、教态、教学基本功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并在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练好“台下功”。一堂好课凝聚着无数次教学实践反复打磨的精华,所以我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多上课,多上认真准备的有感情的课,以教促教,做一个学生喜爱,不仅要站得稳讲台,还要站的好讲台的思政课教师。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把握党的二十大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又要把重点讲清楚。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重点讲清楚新时代的历史成就、历史性变革的新定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论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阐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谋划的准确把握和理解。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找出需要进行理论论证和学术阐释的新问题。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性融入教学又要把握重点内容教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过深入研究、辩证分析、细致权衡后,有效分析重点,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制度机制手段[3],研究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路径。

(三)课程实际与育人成效相结合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课堂和学生的头脑中,是担当也是使命。高校6门思想政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通,结合各门思政课不同的课程实际特点运用新的历史视角和创新表达,有机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教材中、课堂和学生的活动中。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机地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中,围绕新时代十年的“三件”大事,解析其来龙去脉,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阐释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的视野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释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深刻内涵等等。

在各门课程中要达到育人成效,要依据课程实际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国家与民族的结合中、课堂与社会的结合中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各教材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有效地“三进”课堂。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大图景,青年一代需有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神圣责任,把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获得精神力量与智慧启迪,在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精神引领下,增强自身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殷切期盼。

随着科技和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的要求,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以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找到既遵循教学规律又能增加个性化教学的色彩。紧密结合校情、省情和国情实际,高点定位,实处着力,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加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实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运用理论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统一的方法、全面系统与重点融入的方法和课程实际与育人成效相结合的方法把时事政策融入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具备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的能力,紧跟时代,利用新思想、新内容,结合方法论,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二、从内容维度,拓展融入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一)秉承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原则拓展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有机契合高校思想政治课现状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思政课程内容是一定的,时事是不断更新的,利用能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事政策融会贯通起来的资源,叙事逻辑大众化代替单一化的阐释方法,用特色化的思想谱系破解脸谱化的理论窠臼。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汲取他们的深层智慧和生活体验,准确把握受众的理论需求,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讲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得内容。

(二)秉承先学后教原则构建完整教学体系

第一,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学会学深学精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悟透精神实质,为有机融入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文》《习近平治国理政》第1-4卷等重要论述结合起来贯穿起来学习,学习输入更多更广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条有理有据有节的输出。思政课中结合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伟大建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具体化。

第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采取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相结合的多样形式,结合专业特色专题开展主题读书报告会、主题民主生活会等,根据每所高校的群体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分类设计构建完整教学体系。

(三)坚持内容联动创新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政教学设计

第一,以问题导向设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特色亮点。从一定程度上,理论创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2],从理论创新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深化实践、持续创新、再到新时代的全新飞跃。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中形成发展的,问题导向就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鲜明的特色亮点。在思政课中,运用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形成教学问题链,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题链进行教学设计,在疑问情境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展开有深度的阅读拓展。

第二,以不同学科背景基础设计教学。要把思政课讲深解决教学中思想性的问题、讲透解决教学中理论的问题、讲活解决教学中亲和力的问题,把理论真正学透、学精、学实。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特点不一样,且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研究背景是不同的,有哲学、党史、社会学等等专业背景,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以老师的专业研究背景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与优势,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第三,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思政课程是一类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有助于减少理论的抽象性。云南很多高校,将“超星学习通”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利用当中的思政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课前发布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提前自学,老师与学生在线进行讨论交流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在线讨论可以及时了解梳理学生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学生的疑惑就是教师的课题,在课堂中让学生对理论认识更加彻底深入,集体组织教师进行备课,就能讲出学生愿意听想听的优质教学课堂,让学生“解渴”又“明理”;另一方面针对显现"网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因校制宜,不断提升学校网络资源及新媒体技术等,增加便捷高效的辅助方式,提高教学互动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与获得感。

三、从情感维度,教学融入精神涵养

(一)增强教学鲜活性和感染性,以情教学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中,不仅要扩展内容宽度,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发挥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讲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讲出中国的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讲出中国共产党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赋予教学生命力、增强教育鲜活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结合党的百年历史,讲清楚“四个选择”“能、行、好”的问题,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信心;讲清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彰显,激发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此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将理论上的清醒转化为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同时,还应主动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阐释和宣传工作,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员和传播者。

(二)发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以德教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情怀,还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教师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感召和熏陶,在实践中做到做人与为师,学习与改进,立言与立行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讲信仰,基于高尚的人格魅力树立榜样,感化学生,才能内外统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激发学生地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产生兴趣,不断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学生将来能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事业的接班人。

作为教师中的中共党员,党员中的教师群体,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作为教师党员,初心就是以服务学生学校为主、面向社会服务人民群众,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只有坚定政治立场,才能增强授课底气,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观”入学生的脑,入学生的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立鸿鹄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心中有信仰,榜样示范的作用才能发挥效用。张桂梅校长“扎根深山,不负韶华”,其不忘“教育初心”为教育服务的初心感动着我。她坚定地站在人民的身边,这就是把大山女孩上学的希望作为了自己的初心,这就是把贫困群众的希望作为了自己的初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在讲知识,我们更是在讲信仰。这是思政课教师崇高的使命,遇到教学中的困难时要自觉地增强党性自我教育,坚定信念对党忠诚,不断以学习来促进党性修养的提升,站好思政课教师的讲台。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时刻铭记“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任务,从三个维度扩充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政课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针对性与实效性地擘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发展路向。在教学创新中,既要注重守正之本,始终坚守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究的主题主线、本流本质,也要注重现实之流,理性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需求。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部署,着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在思政课课程中与时俱进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意,有利于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提升课程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必须要实现思政课程创新发展,融入教学的方式方法,研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路径,融入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路径,融入精神涵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榜样路径。

猜你喜欢

二十大理论课思政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