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入导游课程网络教学的路径和案例设计
2023-04-05荆怀芳
■ 骞 姣,荆怀芳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高职教育如何结合专业特点,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众多高职特色专业中,旅游专业导游类课程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不仅因为导游讲解工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传承作用,还因为教学过程中原本属于师生传授的教育过程,可以借由导游讲解的职业岗位将更多普适性价值观传承给游客,通过学生即未来导游员的讲解,传承给更多国人,使文化传承教育不仅受教于斯,更传承于斯,实现文化广泛认同的目的,坚定文化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模拟导游网络课程教学的路径
“模拟导游”课程高职旅游类专业导游方向的技能核心课程,肩负着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考证辅导任务,将为学生实习、走上导游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高职旅游从业者要充分认识本门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在课程教学中,使文化融入如吃盐般自然和舒适,让学生自觉践行传播和传承的使命。
(一)深入挖掘景区和文物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化绵延上下五千年,浩瀚无垠又魅力无穷,它积淀国人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鲜明标识。景区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文物是文化的符号,导游要着眼于微小,窥斑而知豹,从细微处引申、折射进而让广大游客领略中华文化之美,增强国人精神力量,要使其更有勇气和信心热爱与发扬中华文化,就要深入挖掘景区及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元素,探索文化元素最佳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使游客愿意接纳,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游客灵活运用,这既是对导游的考验,更是对旅游教育者提出的教学难题。
古墓葬景区是高职导游教学中建筑类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别,墓葬的形式、材料、建筑及陪葬品的演变都是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如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景区是东汉末期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大型砖墓,这座当地一级军事长官的墓地符合汉墓的形制,地面建筑布局完整,地下陪葬品体现边疆战事内涵,按照礼仪等级合规,陪葬品丰富且具有艺术价值,这是作为导游的专业视角。作为游客视角,导游要传达给他们的是汉墓为什么在雷台观被发现,这是何种墓葬布局方式,国宝文物铜奔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里为什么会有我国规模最大的青铜马阵等。如果细分游客群体,针对学生导游应从中传达更接近时代的文化符号和更鲜明的爱国情怀,讲解的侧重放在陪葬文物上;针对中老年游客,应挖掘更深沉的文化绵延和历史厚重,时代的变迁渲染要浓;针对政务游客,守护一方、忠于职守的职责体现,军事战备的训练与提升是讲解的核心;针对商务游客,陪葬品的价值和艺术呈现是关键。导游的讲解应是“千人千面”,导游教学的引导需是“千变万化”的,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这需要引导学生挖掘、提炼、组织和讲解。
(二)加强对“模拟导游”核心课程的顶层网络教学设计
“互联网+”时代下,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导游课堂,通过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更多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群体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感受中国文化,这是文化浸润“三全”育人的良好平台,也迫切要求课程负责人加强课程顶层设计,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对于“模拟导游”课程可以从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视角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如构建“古——历史景观、红——革命景观、绿——自然景观、新——时代景观”四个项目体系串联全国特色景观和典型文物,展现文化脉络;或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事件布局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古丝路和海上丝路景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黄河中下游沿线景观、建党百年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景观”呈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总之课程体系的构建视角一定要博人眼球,彰显特色,恰当选择平台,才能为后续网络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AR、VR等信息技术使得景区和文物的展现具有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特征,学习者可以通过“加工”的“智慧”景区和文物贴近真实,从感觉、听觉、触觉多层次多角度观看、鉴赏、触碰甚至是把玩文物,漫游在3D景区体悟历史的厚重。
越来越多的景区上线“云景区”,信息技术也为旅游教育开启了网络教学之门,教师不再对着图片枯燥陈词,可以借用旅游和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互动。例如,教师通过“铜奔马”小程序,展现疾驰的飞马是如何踏上飞禽的瞬间,让学生充分理解匠心独运;使用3D技术,让学生360度观察铜奔马,通过AR技术呈现结构力学平衡原理;通过“词云”技术抓取学生讨论的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App实现小组合作讲解思路的快速构建等,这些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宝的价值、国宝所展现的“匠心”文化、雕塑技艺和时代背景,它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
(四)通过第二、第三课堂扩大网络影响力
高职教育的第二、第三课堂的搭建和充分运用是内化学生能力和文化素养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部开展的专业实践活动的阵地;“第三课堂”是指有效利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场所。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云景区”导游讲解竞赛;和“金牌导游”线上互动、故事分享;组织参观“云博馆”并录制讲解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以文化涵养心灵。在校外劳动基地进行“义务直播讲解”,录制讲解短视频;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景区宣传、讲解活动并进行网络推广,激发学生展现自我和传播文化的内生动力。
二、铜奔马蕴含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铜奔马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是东汉晚期的一件青铜器旷世佳作。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整体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的三足腾空,躯干壮实,马腿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于飞禽之上。虽身形不大,被艺术家们誉为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因其出神入化的设计和蕴含的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深受大众的喜爱,1983年被定位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一)天马行空——铜奔马设计
铜奔马的造型设计有别于西方雕塑。这匹飞马既没有飞翔的翅膀,更没有显著的血管、骨骼线条,我国的艺术家采用天马行空的构思、极尽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天马腾飞的瞬间用艺术的方法定格下来。铜奔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一只飞禽快速地飞过它的身旁,被它的神速所惊扰,回首间马蹄已轻触禽身。它表达了奔马快如飞、神速超越的意境,而我国的艺术家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个瞬间并将它完美地呈现出来,对稳定性的处理完全符合结构力学,它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展现了汉民族宏大的民族自信和一往无前的气概,更是我国青铜器艺术创作的审美和文化趋向,更是精雕细琢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龙马精神——铜奔马文化
我国文化中有大量和马有关且富有美好寓意的成语,一马当先、龙马精神、天马行空、马到成功等;国人还会给马的毛色和花色专门命名,如骠、骝等。中国古代大英雄的马都有好听的名字,项羽的马叫乌骓,关羽的马叫赤兔,刘备叫的卢,李世民有昭陵六骏。汉朝政府会给马立“口籍”,汉武帝还为汗血宝马亲作《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从此“天马行空”的成语广为流传,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这些都能表现出国人对于马的喜爱而由此形成的深厚马文化。根据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创立《铜相马法》记载,铜奔马的头、目、脊、腹臀、四肢都符合“千里马”的特征,是当时寻找良马的依据。
龙是古人运用多元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马是龙的一个很重要的集合对象,龙头就多取材于马头。中国文化中先民认为马是地上的龙,龙是天上的马,龙马似孪生兄弟,非此即彼,相互映衬,铜奔马的马头设计像极了龙头。龙马一体的设计,雄浑、劲健、飘逸,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是盛世民族历久弥新的自信,也是当下时代的真实体现,这使得它从众多的文物当中脱颖而出,也是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重要原因。
(三)金戈铁马——铜奔马精神
马在汉代不仅是重要交通工具和农业生产畜力,更是行军打仗时的能动武器。史料记载,汉武帝在历史上极具“天马情结”,曾派将军李广利不惜代价,远赴大宛求取汗血宝马提升骑兵的战斗力。铜奔马躯干浑圆、四肢劲健就是西域天马的典型特征,但其极具特点的“对侧步”就是河西走马的典型特征了,这充分说明铜奔马是一匹“写实”的马,这是培育马种提升战备、提高战斗力的充分体现,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铜奔马几经更名,曾有过“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马神天驷”等命名,关于马蹄下“飞禽”是什么的探讨从未停止过。自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远征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起,从此大汉军威、国威树立,不容侵犯。铜奔马出土于武威郡左骑千人官张姓将军墓中,一方郡守,职责重大,直至光武帝时期,武威郡仍是抵抗匈奴的前沿阵地,自然要体现战事的内涵。“飞禽”不仅彰显马的速度,更想突出马的气势,这种气势是汉民族的无畏、豪放、自信、沉着,通过一只飞禽举重若轻表现出来。飞禽象征着一切侵犯汉民族的势力,而战马无疑就是大汉将士的化身,它也蕴含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三、文化融入导游讲解网络教学设计案例
为使学生“一眼千年,再现价值”,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结合旅游信息化和网络教学技术,将铜奔马中所蕴含的文化融入教学设计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铜奔马讲解基础知识,包括出土历史、设计构造、物理原理。
(2)熟悉铜奔马讲解拓展知识,包括铜奔马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文化象征和寓意。
2.技能目标
能够绘制导游讲解的思维导图,恰当运用旅游信息技术生动、有趣、流畅地对铜奔马作导游讲解。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思悟透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传承工匠精神,树立强国强军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铜奔马讲解知识和讲解方法。
2.教学难点
结合团型特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三)教学实施
建议采用项目化教学,给定一个模拟任务。
任务:某高中学生研学团“重走丝绸之路”研学旅游第3站来到雷台汉墓,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何将重要文物铜奔马生动写实地讲解给学生,让文物活起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1.课前环节——逛汉墓、初认识(线上云课堂预习)
(1)通过云上博物馆(博物官)、腾讯视频、Mindline思维导图等软件、平台了解雷台汉墓和铜奔马基本情况,试着讲述并着手绘制思维导图(包括背景、用途、特色、地位、价值、名人评论等)。
(2)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咨询了解铜奔马和研学团的结合点,设计讲解内容和研学活动。
2.课中环节——夸天马,善联想(线上线下结合讲解)
(1)学生讲解
随机抽取1名同学围绕模拟展品讲解“铜奔马”,学生线上点评,教师归纳讲解问题并引导:尊重史实——内容详实、言之有据;讲究艺术——方法得当、言之有法;有的放矢——研学活动、研之有趣;启示联想——以古鉴今、研之有育。
(2)教师分析与学生活动开展
天马说——天马西来。运用突出特点的导游讲解方法分析极具特色的对侧步,反映出这件艺术品是丝路交流在艺术品中的融合之作,也引出“天马”——汗血宝马的由来,介绍中国的马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天马说——天马行。铜奔马面部表情生动丰富,姿势动作豪迈夸张,讲解采用对比讲解法,通过东西对比体现艺术创作的精妙,通过时间对比呈现不同历史时期陪葬品大小、形式、制作的差异。通过采用博物官(铜奔马)、Mindline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运用,使学生理解古人智慧、力学平衡原理、精益求精完美设计,通过关键词构建讲解思维导图。
天马说——龙马精神。铜奔马马头修长似龙头,四肢劲健快如飞。讲解采用突出特点法——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最至高无上的图腾,代表了积极进取、包容和谐的精神内涵,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农耕、游牧、渔猎文化的集合体;马则是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铜奔马将中华文化中博大恢弘、兼容并蓄和昂扬向上的龙马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天马说——金戈铁马。开展“探秘凌空天马、砥砺强国之志”的研学活动,通过平衡鸟教具和铜奔马模型让学生领略设计之精妙,寓意之深刻。采用启迪联想的导游讲解方法,将古时战马类比为今时战备得出军事强国的思想。
3.课后环节(线上云平台作业提交)
(1)利用MindlineAPP绘制铜奔马讲解思维导图,针对研学团合理构建讲解内容。
(2)录制铜奔马研学团讲解视频并上传云端。
四、网络传播策略设计
(一)MOOC录制和新形态教材设计
慕课延展了课堂,受众面更加广泛。系统设计“模拟导游”课程,选择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受众面较广的慕课平台进行推广,并将内容整合编订在新形态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可以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景点的重点文物出现,整合为两节慕课,一节突出讲解方法,另一节作铜奔马示范讲解。使广大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可以了解到新时代导游学习和讲解的信息化融合特征,更加生动、直观、立体地展现文物,也更能深层理解文物承载着文明与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的内涵。
(二)短视频录制和直播宣传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讲解作业进行制作加工,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视频等平台进行传播,激起广大旅游爱好者对文物知识的兴趣,坚定国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适时可以邀请省域业内网红导游在校园内进行直播,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宣传影响力,通过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担当起导游人员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和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导游和旅游教育从业人员将文物中所蕴含的深厚中华文化进行合理挖掘和有效传播是职责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