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创新劳动课程实施

2023-04-05李萍河北省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育集团

教育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五育三位一体博物馆

李萍 | 河北省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育集团

劳动课程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新开课程”,对于一向崇尚劳动光荣的中华民族来说,并不是新概念,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又给了更系统、全面、深刻的新解读。那么,学校该如何调配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出了“五育融合 馆校先行 岗位育人”三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模式。

五育融合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指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

劳动教育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最佳切入点

五育融合,有机融合,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方法。有没有一门课程可以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呢?劳动课程当之无愧。最新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这样的育人导向,让我们再次坚信,劳动课程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最佳切入点。

劳动+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最佳载体

每一项课程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好劳动课程,师资调配是关键。学校通过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一支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劳动项目团队”,引导教师树立“劳动+”的学科意识,开展任务群学习。如:与三年级语文相融合——借传统节日,学烹饪与营养;与五年级科学相融合——借二十四节气,学农耕与种植;与道德与法治相融合——走走迷你长征路;与美术相融合——废物利用创造美;与习惯养成相融合——日常劳动,自我管理;与课后服务相融合——家长进课堂讲解职业劳动。

在任务群的设计和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注重运用学科知识、基于生活经验完成劳动目标,使得学科知识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延伸、整合、重组与提升,达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

拿农耕课程来说,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设置每个节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过程,并拓展有关节气的诗歌学习。一整套24个大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可以认识土壤、化肥、气候,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初步掌握一些农耕技术,如扦插、间苗等。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保护寒风中飘摇摆动的小苗,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自制了保暖的大棚;把芒种时节收获的小麦做成装饰品;把收获的蔬菜制作成美食,一起分享……这门课程是科学教师利用已有知识和很多平台资源开发的,有意思、有乐趣、有价值,真正做到了孩子们心里去,孩子们也在劳动中拓宽了学习面并不断构建、创新自己的知识。

馆校合作、资源先行是劳动教育的支撑

博物馆陈列的藏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文化、建筑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创新。这些无疑是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的丰沛资源。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学校率先与石家庄市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

做能工巧匠,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

以赵州桥为例。赵州桥模型是石家庄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严格按比例复刻。孩子们在走进博物馆充分了解赵州桥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用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制作桥模型美化校园?围绕这一问题,孩子们首先了解了赵州桥建桥工艺之“三绝”,明确科学目标;而后选择合理的工具和材料,利用六边形思维工具建构赵州桥“三绝”知识,学会技术与设计;尝试确定桥的各项比例,合理处理桥的整体尺寸以及各部分的精确数据,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融合;最后发扬工匠精神,动手动脑,精雕细琢,完成劳动作品。经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思考、操作、整合,孩子们做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模型作品。尽管材质不同、规模不等,但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美化效果,有的在校园的不同位置发挥着实际作用,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还被选入市博物馆展览、收藏。

做志愿讲解,感受劳动带来的价值与快乐

2021年5月开展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市博物馆以石家庄的历史为主题,做成30多块展牌带入学校。孩子们通过学习,成为志愿讲解员,在学校、博物馆为师生和社会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在一遍遍的讲解中,孩子们不仅传播了石家庄文化,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付出的劳动带给听众的价值与快乐。最让人欣喜的是,孩子们还有了更高的展示平台,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京津冀博物馆优秀志愿者讲解邀请赛中,三名学生进入复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孩子们用好声音讲好“燕赵故事”,集历史、建筑、艺术、思政等多方面于一体,宣扬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文化内涵。这种以博物馆资源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式学习,融合了多学科,发挥了劳动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合作用,让孩子们通过劳动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懂得了事理。

“岗位育人”是培养劳动意识的长效机制

增强劳动意识,从“劳动岗位负责制”抓起

存在于社会的每个劳动者,不管其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劳动品质。学生也需要有劳动岗位、有职责担当,以进一步增强劳动意识。为此,我们倡导“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原则,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责任感、荣誉感。例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主动承担了班级每天早晨开门开灯、放学关门关灯的任务,他戏称自己是“门官”,说自己可以做到每天第一个来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适合干这份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每天按时重复这项劳动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了不简单的教育。班里50个孩子每个人都有岗位,都有响亮的名字。五年级一个维持魔点测温打卡秩序的孩子,被叫作“守护者”。他守着守着还总结出了规律:哪个时间点人集中,哪个时间段人分散,平均每个人打卡用时……劳动岗位负责制,让孩子们在参与劳动时定人定责,既是班级服务管理者,又是劳动的积极参与者。孩子们的潜能无法估量,孩子们的思考无处不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劳动的机会、实践的机会、成长的机会。

每一项课程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好劳动课程,师资调配是关键。

培养劳动习惯,以“劳动三方评价”落地

当然,学生的劳动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只有学校、家庭在劳动教育上达成共识,发挥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课后服务时间,让家长走进课堂讲劳动。高年级开展职业劳动,低年级开展家务劳动。劳动光荣、劳动者平等的理念,通过家长的认识和理解普及给孩子们。一年级有个家长,为了教会孩子们系鞋带,用纸板做了50个鞋子模型,穿上鞋带,一个个手把手教,带着孩子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练习。除了携手学校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家长还参与学生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价。学校印制了“对接双减提质路 精耕实践作业田”每日打卡记录,并定期组织三方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同桌互评、家长评价,多方位了解孩子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根据积分和评价,孩子们可到学校的“诚雅银行”兑换相应奖品。打卡和评价,让每个孩子都有劳动岗位,为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提供了长效的机制保障。

劳动很朴素,也很光荣。劳动教育是今天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生命更好发展的需要。劳动课程的实施,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小公主”在劳动中体味生活的苦辣酸甜,在劳动中反复锤炼出“心灵”与“手巧”。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劳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总之,面对新的改革形势,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打破学科壁垒,连接社会生活,突出劳动作用,推动实施“五育融合 馆校先行 岗位育人”的课程实施模式,引领学生走向有梦想、有规划的人生,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五育三位一体博物馆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博物馆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