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夫:打开灵逸化境的美育新天地
2023-04-05吴爽策划惠依琳
文 | 吴爽 策划 | 惠依琳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美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强美育,教师何为?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副校长、美术特级教师陈冠夫,执教近30年来,以美育课题为引领、美育课程为载体、美术课堂为阵地,引领师生向美而行,跳出“教”的美术、“术”的教学式传统教学藩篱,打开了灵逸化境的美育新天地。
青年教师成长的三大阶段、六个方向
陈冠夫自幼受父亲影响,热爱绘画,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优秀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绘画,不仅让他结缘了美术教育,更为他厚植了一方美育沃土。从一名中师生到博士,他广泛求师,精研技艺,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专著8本,作品50多次入选全国、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他认为,美术教育与美术专业协同发展是一位美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十年前,陈冠夫美术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寻资源、搭平台,引领一批批青年教师扬长避短,提升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新一代的美育名师。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谈及青年教师成长,陈冠夫强调:前期“抓紧”,才能避免后期“紧抓”——业务基础牢,专业拓展才有更多的空间,“行稳”方能“致远”。
在陈冠夫看来,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成为“合格教师”;第二个阶段是成为“优秀教师”;第三个阶段是成为“卓越型教师”。“合格教师”是职业底线,要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得起教师的良心和学生的期待;“优秀教师”是在各方面能对其他教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专家;“卓越型教师”是教育家型的教师,拥有博爱的胸怀、广博的学识、深厚的教育思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铸魂。
新时代对美术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学科融合、学段融通是发展提高的必经之路,其中,“融”是核心。陈冠夫认为,在学科融合、学段融通外,“美术教育”和“美术专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前者侧重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后者侧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甚至能与职业画家竞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美术教师不仅必须了解中外美术史、有深厚的学养,还要夯实专业基础。”陈冠夫举例,对学生的绘画作品,教师不仅要能点评,还要能教会学生欣赏与修改,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为引领教师成长,陈冠夫提出美术教师的六个成长方向:一是提升对美术课堂的驾驭能力,形成独到的课堂教学风格;二是加强对学生美术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能力;三是夯实专业技能,参与各个层级的专业级绘画竞技,举办画展等,联通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为学校美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四是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以课题研究指导实践的发展,同时作为大学兼职教师,为师范生讲解教材教法等;五是将艺术教育与学校发展、学生素养提升相结合,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六是通过提升学历,拓展眼界、格局与视野,跳出教育看教育,向优秀的业界、学界名师学习,通过持续的学历提升与模块化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做到终身学习。
陈冠夫提出教师培养的“长板”理念,期待教师们“长板足够长,短板不太短,每名教师都能各美其美、闪闪发光”,其名师工作室旨在通过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助力美术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锚。
传统与现代融合,激荡文化活水
2002年至2003年,陈冠夫作为四川省志愿者、援藏教师支教甘孜州稻城县。彼时,稻城藏区的学生美育尚属空白。稻城县藏族的学生虽然没受过美术专业学习,但是心灵手巧,想象力、创造力丰富,于是陈冠夫就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教孩子们画高原风物:清风过山岗、黑珍珠般的牦牛、朴实的阿爸阿妈、石头藏房、牧民生活……材料简陋,陈冠夫就教学生用丙烯颜料创作石头画,用PVC板做雕版,带孩子们举行小型画展,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有限,但可以为高原的学生播撒美育的种子。”陈冠夫表示。
晓雾飘逸在山峦之间,溪泉恣意于苔石之上,雪峰直插苍穹,芳草青青无际……教学之余,美丽辽阔的高原给陈冠夫带来了很多的教学灵感。他思如泉涌,支教一年多的时间,画了150多张油画、200多幅线描作品。回到成都后,陈冠夫通过绘画作品向学生展示藏族的风土人情,把藏族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指导学生创作彩墨重彩国画,孩子们的作品数次在各大赛事中获奖。
经过近三十年的美术教育实践,陈冠夫逐渐形成了“激趣启智,固本强基,怡情求新,灵逸化境”的美术教学风格。“激趣启智”是陈冠夫遵循的教学第一法则,他以讲故事、猜谜语、音乐童话、玩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和创作冲动。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后,陈冠夫往往会将“大石头”般的知识体系一块块地敲碎、分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陈冠夫不断地拓展学生学习的边界,教孩子们撕贴白板纸做成“羌族碉楼的石墙”,用锡箔纸做飞行员的衣服,用丝线模拟制作头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废旧材料,驰骋于创意天地,解构构图规则。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创作体验后,美术专业技能、审美能力、创作热情不断提升,既增强了自信心,又润泽了心灵,丰富了生活情趣。
美育启蒙浸润,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是关键
要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涵养生命的成长,启蒙教育至关重要。美术教育究竟该给学生以怎样的启蒙?陈冠夫强调,美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不必拘泥于绘画技法,但是夯实技能技巧非常必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就蕴藏在学习国画、油画、线描、儿童画等类型画作创作的过程中。
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陈冠夫深以为是。学习、研究和借鉴别人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点,其艺术之树将会常青;而只是盲目模仿或复制别人的作品,必然会在艺术道路上走向死胡同。
面对有家长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绘画水平的一个指标时,陈冠夫坦言,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误区。一方面,“绘画蕴含着情绪、情感、思想的表达,具有灵活性,儿童绘画之妙在于借助绘画表达童趣童真,表现情绪,好的作品一定能在某一方面触及人的心灵。”陈冠夫还举例说明:南宋大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用酣畅的泼墨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宽衣大肚,憨态可掬;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笔触随性,一切都处在朦胧和缥缈的变化中,早起的船儿在逆光的水波中荡漾,远处的海港在水雾交织中模糊不清……诸如此类,不能简单地用“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绘画水平。另一方面,“像不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密切相关。幼年时,儿童会经历一段“涂鸦期”,在墙上、地板上、纸上等无拘无束地创作。“处在该阶段的儿童,有基础形象感知,比如能观察到人物或是开心,或有两个小辫子等,能聚焦于某一特点,那就足矣。”陈冠夫解释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升,手指小肌肉群的逐步发育完善,绘画时控笔能力增强,绘画技能自然会有提升。
陈冠夫鼓励学生用绘画记日记,一学期结束,孩子们就会收获一本专属的绘画故事集。尊重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尊重孩子天性,呵护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这是陈冠夫在教学中极为看重的。为此,他以科幻画为载体,指导学生绘画。“往往一提到科幻画,有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宇宙飞船、火箭发射、遨游太空,这是思维局限,其实科学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认真观察周边生活,就会获得新视野。”在陈冠夫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有的学生想到喝牛奶时,牛奶搁置一会儿可能就凉了,于是就创作出绘画作品“恒温奶瓶”;有的学生害怕生病时打针,就绘画出无痛的“气雾针”……
学生们不仅主题思路开阔了,在创作的材料、绘画的技法上,也有了更多尝试。比如:不再局限于普通的绘画,而是尝试用树皮、棉花、旧钟表零件,甚至是一些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做拼贴画,更多内容极具童真童趣、形式新颖丰富的优秀作品逐渐涌现,陈冠夫倍感欣慰。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深厚的专业学养,让陈冠夫在美术教育和专业发展上,积蓄了磅礴力量。如今,他在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培养教师、精进专业的路上驰而不息,引领着更多师生奋发远航,让美育的种子播撒进广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