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土地基研究和基础基坑成本优化应用案例分析
2023-04-04张春香
张春香
(中铁建南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0 引言
本案例项目所处区域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于深厚软土地基,覆盖着深厚的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沙等软土层,不仅其物理力学性能差,而且分布广、厚度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为基础、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突出的技术难题。深厚软土区域工程变形大、沉降大。该区域较为常见的软土分布深度在25~40m,软土呈现出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强触变性、高含水量的特点;在受到工程机械扰动或重载作用时,会触发地面持续性的沉降,初期沉降深度可达1m 以上,给工程施工及生活居住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深厚软土区域施工组织难度大,且软土场地无法承载施工车辆、施工机械的重量,给车辆行走、设备安装使用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同时,软土受雨水等恶劣天气影响较大,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勉强满足施工的需求[1]。
深厚软土区域基础基坑形式复杂、工期长、成本高。且本案例所在区域的地基土层分布,常有穿过软土层即进入岩层的分布,工程基础设计时不得不选择成本较高的灌注桩基础,基坑支护设计时支护桩长度长、坑内外加固范围大、止水要求高等,导致基础基坑等地下工程的成本高、工期长、施工效果不理想[2]。
1 项目概况
本案例项目地处广州南部一小岛岛尖,建设用地面积约29000m2,总建筑面积23000m2。
1.1 基坑设计信息
项目为两个相邻地块组成,中间夹有一条代建道路,东地块北侧及东侧均有一条代建道路,西地块拟建二层地下室,东地块拟建一至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3.70~7.70m,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仅有3~5m。
1.2 基坑周边环境概括
北侧:地下室约3.65m 外为用地红线,红线外为规划路,现状已填至+10.0m 标高(场地内标高为+5.50m)。
东侧:地下室外为先建负一层地下室边线。
南侧:地下室约7.36m 外为用地红线,红线外为规划路,现状已填至+8.0m 标高(场地内标高为+5.50m)。
西侧:地下室约3.97m 外为用地红线,红线外为规划路,现状标高与场地内平齐。
1.3 项目地质状况
该项目地层组成较为均匀,开挖范围主要为填土、超厚层淤泥质砂(厚度约25~30m);淤泥质砂下为中粗砂层(厚度约10~15m),砂层下为风化岩层,入岩深度超深(入岩深度约50~60m)。基坑开挖的底面基本处于淤泥和淤泥质砂层中,代表性地质剖面如图1 所示。
图1 基坑中间地块的典型地质剖面图
2 项目可研阶段拟定设计方案
项目在可研阶段,基坑支护方案采用的是“排桩+水平内支撑”形式,止水构件采用的是三轴搅拌桩,桩长按照35m 长预估。项目在进行详细的可研后发现,场地岩面深度比可研阶段多15~20m,按照可研阶段同样的方案,基坑支护的成本要增加50%以上,方案优化势在必行[3]。
3 优化思路
经过探讨,本项目的基坑优化设计按照如图2 所示思路展开。
图2 基坑优化设计思路导图
3.1 施工图阶段方案选型
参照相关基坑工程技术指南,按照支护成本由低到高的排序,逐步分析各种支护形式的适用性[4]。
(1)支护形式选型,对比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支护形式选型方案对比
(2)止水帷幕选型。根据项目的勘察情况,淤泥质砂层中夹有淤泥质土,并呈互层状。初步分析淤泥质砂层并不纯净,竖向透水性较差,为此参考周边地块其中一滨海房地产项目(该项目地层情况与本项目相似,基坑深度9~12m,且该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及另一会议展馆项目,结合本项目特征(基坑在现状地面开挖约4m 即到基坑底,基坑深度不深),且综合考虑经济、工期的情况下,考虑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悬挂止水。
3.2 开挖方案比选
项目由相邻两地块组成,中间相隔一条代建道路,道路现状已进行堆载预压。
两地块的基坑开挖可采用单独开挖如图3 所示和连通开挖如图4 所示两种方式,二者的成本对比如表2所示。
图3 原设计基坑平面
图4 优化设计后基坑平面
表2 开挖方案成本对比
经项目组与道路业主方沟通,此预压段土方可连通挖出,此方案节约成本约2000 万元。且挖出的土质较好,可重复利用,减少外购土方的成本[5]。
3.3 采用长短桩(部分区段)替代长桩支护
由于本项目少部分钻孔揭露显示淤泥层深厚约18~20m,经验算,支护桩嵌固段较长,经设计院研究及实际工程经验总结,可采用长短桩方案对嵌固段进行优化设计,并优化支护桩长,从而节省成本。
3.4 搅拌桩桩长再次优化
施工图中三轴搅拌桩桩长约35m,经设计反复对比发现前期勘察报告关于淤泥质砂的土性、渗透系数等设计参数的定义有所不符,要求现场补充抽水试验验证。根据勘察补充调整的基坑设计参数,三轴搅拌桩长度由35m 调整为20~25m,间距由1.2m 调整为1.8m,并由原三轴搅拌桩套打一孔的方式调整为搭接250mm。该措施优化成本约950 万元,优化后基坑支护总成本约5100 万元,每延米造价约48100 元/m。
3.5 反压土台水泥掺量优化
综合考虑反压土台的自立和自稳性后,将斜支撑反压土台的水泥掺入量,在基坑底标高以上搅拌桩水泥含量调整为8%或5%,优化成本约240 万元。
3.6 降/回灌井布置优化
结合基坑支护平面,精细化设计,细扣降/回灌井的平面布置,审慎调整,适当增加井与井之间的间距,优化成本约43 万元。
3.7 细化分段精细化设计
利用各个地勘孔揭露的地层情况的不同,精细化设计细化剖面图,部分剖面支护桩桩长减少1~7m,经测算此部分成本减少约170 万元。
4 成本对比
经过反复的探讨和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初始方案与最终实施的方案造价对比如表3 所示。
表3 整体方案造价对比
5 结语
通过近两年来在基础基坑上的研究,以及最新项目上的实践,在基坑设计和成本控制上[6],此成本优化案例有以下几方面可供推广应用。
5.1 工作方式方法上
(1)成本前控,设计方案选型是重点。经济适配的方案是后续再优化的基础。
(2)设计方案优化要全方位、全过程进行。按成本占比优化的顺序:支护形式(支护桩等)、止水形式(三轴搅拌桩等)、加固形式(锚索、内撑等);设计方案无论是在方案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要保持优化的动力。
(3)方案优化工作要深入、细化。对每种形式的优化、每个剖面的优化都要深入细部,并且包括零星部件的优化。
(4)要有结构性思维,方案联动,综合经济最优。基坑支护方案可以联动大土方平衡、主体结构(含桩基础)、周边场地环境等,结合工期选择最经济的方案组合。
(5)要有创新意识、敢想敢干。方案的想法需要创新,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选择综合经济最优的;地区的部分管理约定可以提前沟通协调,一些突破性的方案能更好节省成本,多尝试就多一次机会。
5.2 技术细节上
(1)距离相近的小地块件间可优先采用整体连通基坑设计。
(2)软土地基的二层地下室,基坑挖深度在9~10m之间,如基坑开挖面积较大,采用长短桩支护的方式,优于全长桩支护方案。
(3)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2~5m,场地允许采用放坡支护的方式,相对于其他支护方案,有着基坑工程造价、工期及施工便利性等多方面的优势。
(4)参考《基坑工程技术指南》,按其中推荐的成本顺序,逐步尝试成本最优、项目适用的最佳支护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