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惠企·创新赋能”品牌,助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2023-04-03
2022年,青岛市科协聚焦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上求实效,打造“科技惠企·创新赋能”服务企业品牌,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优势,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集聚院士资源,赋能企业高质量科技创新
通过搭建院士服务平台,吸引院士及其团队来青,发挥柔性引才作用,为企业创新发展凝聚“院士之智”。
一是建设“山东院士之家”柔性引才平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选点建设山东首个“山东院士之家”,为院士等高端人才提供学术交流、协同创新、企业调研、休假疗养等服务保障,发挥柔性引才作用。通过“院士之家”邀请院士专家来青休假疗养、考察调研,组织院士领衔的学术研讨及服务企业创新活动,强化企业与院士等高端人才的联系与感情,先后邀请19位院士来青赴企业调研对接,举办了5期“青岛院士讲堂”。
二是举办“院士专家山东行”活动。聚焦青岛市重点产业方向及企业需求,2022年8月下旬,有针对性地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3位院士及其家属,6位高层次专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院士专家山东行”活动。院士专家在青期间,深入企业园区、高校考察调研,参加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与企业开展交流对接,为青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把脉”。通过活动,院士专家加深了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为青岛汇聚了高端智力支持,传播了前沿科技知识,进而推动院士及其团队与企业加强合作,青岛市企业与院士开展了21场次的对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三是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制订《青岛市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扩大引才渠道,将部分海外院士建立的工作站纳入院士工作站管理,为企业链接更多高端人才。2022年新建院士工作站2个,其中,青岛某电气公司院士工作站,针对海上施工作业装备中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效电动动力源的应用需求,开展三款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机及变频调速系统研制,解决海洋施工作业装备关键部件卡脖子短板。截至目前,青岛市有院士工作站19个,在站院士20名、在站专家155名。
链接学会资源,推动下沉一线的科技惠企服务
与全国学会等高端资源密切链接,协同推进科创服务工作,将各级学会创新资源导入基层、导入企业。
一是引入全国学会资源。充分发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类社会团体的学术和创新引领优势,青岛市2537家企业通过中国科协“科创中国”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与30余家全国学会建立联系,开展技术服务对接。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等为青岛市成立了4个专属科技服务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与青岛市科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已有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11家全国学会与青岛市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是学会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在青岛成立了智能制造与重大装备检测分会,在青岛华大基因建立了学会服务站。青岛市企业已与全国学会联合建立了5个学会服务站。中国制冷学会与海尔协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践基地。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等与中德生态园、海创汇等园区、企业联合建立了6家“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以基地为纽带,依托学会、企业专家优势,面向青岛市开展产学研协作、创新创业孵化、国际创新合作服务。山东机器人研究会在青岛建设了山东机器人产业园,汇聚并服务企业40余家。山东光学工程学会建设了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光电医疗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服务园区9家相关高新科技企业。
三是市级学会下沉服务企业。打造“科技惠企·创新赋能”品牌活动,通过市级学会区市行、科技服务团进企业等,组织市级学会专家与企业面对面开展交流对接、技术指导。先后在平度、莱西举办了区市行活动,13个市级学会、41家企业参加,7家学会与17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其中现场签约10项。青岛市机电工程学会、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等6家市级学会服务团,开展进企业活动12场次,服务企业近百家,签订合作协议13项,设立学会专家工作站1家。组织送政策、送专利系列培训8场次,邀请省、市有关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科创中国”平台、海外专利信息资源平台使用培训,宣讲企业发展政策等,指导服务企业570余家。
汇聚人才资源,助力企业创新创业
以市场化手段,通过科技“会展赛”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打造“以赛引才、资本助力、深度孵化、落地服务”的服务体系。
一是“以赛引才”“以赛聚才”。着眼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与海洋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发展趋势,面向全球遴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优质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先后组织了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274个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河道生态处理、某海洋探索技术有限公司的水下机器人研发等5个项目已落地,注册资金7460万元。获奖项目中关于“柴油机颗粒物传感器”的项目落地后,在青岛成立了公司,将开展传感器芯片制造、测试、标定和封装,建设集芯片制造、封装和测试于一体的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国产替代的传感器芯片产能20万套/年,提供就业岗位150人,2022年营业额约3000万,税收约200万。
二是资本助力、深度孵化。通过举办精准投融资对接会等各类对接会及沙龙活动29场,牵引众多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对接,发现并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发展;助推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纳米气泡水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产业化”“车载-膜生物反应器”两个项目分别完成融资。
三是将学术会议资源转化为服务企业创新动能。积极引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学术会议,举办各类创新论坛、路演等,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举办了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营养科学大会、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创新论坛、“科创中国”青岛高端制造论坛、“科创中国”先进制冷技术产学融合会议、第二十届青岛市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等,5位院士、140余位专家围绕青岛市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食品饮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工业软件领域开展了学术研讨。组织“科创中国·智汇青岛”系列技术路演,举办了中以、中韩、美国蜂巢聚创、海内外科技项目投融资4个专场活动,聚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制造、医疗器械、诊断技术和应用、新型医用材料、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组织26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科技项目参加路演,近50个投融资机构、近千家企业代表线下线上参加了活动。引进落地9个项目,注册资本2.46亿元。
下一步,青岛市科协将持续深化“科技惠企·创新赋能”品牌效应,聚焦青岛市24条产业链,为企业精准引入各级各类创新资源,形成科协组织服务科技与企業深度融合新模式,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凝聚磅礴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