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盲互助协会”里,那些重要的“小事”
2023-04-03
“男方订婚后想要退婚,有哪些需要返还?”“点外卖吃到玻璃碴如何维权?”“弟弟网贷,催款公司天天给我打电话怎么办?”这些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情况,常被大多数人统称为生活里的“麻烦事”。对于很多不幸遭遇麻烦的人来说,他们能做的只有吃个小亏,或是干脆息事宁人。而豆瓣小组“法盲互助协会”里有12万多年轻人,他们的目标是运用法律武器,正视并解决这些重要的“小事”。
“社会复杂,不想再上当受骗了”
豆瓣小组“法盲互助协会”的简介里,组长翳木写道:“本协会主要用于讨论社会上的一些坑人手段以及诈骗事件,让广大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内容可包括网络虚拟、现实生活,以及情感方面。”
2021年春节返乡期间,翳木就有过一次险些被骗的经历。在等待机场巴士的时候,一名穿着保安制服的人走过来告诉他,上一趟大巴已经走了,而下一趟需要再过一个多小时才会来。
翳木对此有些将信将疑,因为他在手机上查过,机场大巴是每隔30分钟一趟。而对方继续询问他几点的飞机,告诉他:“你快不赶趟了,赶紧打车走吧。(因为)疫情,机场检查还要两小时。”
翳木有点害怕了,紧接着,一个黑车司机走上前来告诉他:“去机场差一位了,150元,上车就走。”
翳木跟着就上了车,结果司机把他送上车后继续喊:“到机场差一位了。”
10分钟后,翳木觉得有点不对,拿着行李下了车,打算再次去等大巴,结果大巴很快就来了。“我之后回想起来,保安可能早就和黑车司机串通好了,专门找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人下手谋利。发出来,能帮一个是一个。”他在帖子里写道。
在评论区,很多人表示自己在机场遇到过一模一样的情况,也有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直到看了翳木的经历才反应过来。
除了各类骗局外,“借钱”也是“法盲互助协会”的高频讨论话题。在小组里,很多人都在金钱往来上体会过无奈。如“信用卡被朋友套现”“丈夫欠债,妻子是否共同承担”“亲戚借钱多年不还”等内容的帖子随处可见。
2022年初,24岁的Momo 刚成为一名新人律师,她在网上随意浏览时发现了这个小组。因为自己本身就从事民商法方向,民间借贷又是民商事诉讼里面最普遍的业务,在看了几个组内的经济纠纷案例后,Momo写了一篇名为《借钱给亲戚朋友需要注意什么》的帖子,列举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科普了借条在借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还附上了一个详细的借条模板和一些注意事项。
帖子很快就成为了热门,有人在评论区拜托她看看自己的借条是否标准;有人说,自己的妈妈就在同样的事情上栽过一次,这样的科普太实用了。
更有法律意识的一代
努力讨回借出的金钱,在利益受损后尽力维权,在受到伤害后冷静地反击……如今的年轻人似乎是更有权益意识的一代。
相当多的事件最初都和情感关系有关。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和男朋友的婚房糾纷。据她描述,在婚前,她名下有一套四室两厅的房子,男朋友有自住的两室一厅的小房子,还有一套在出租的四室两厅的大房子,两套房子都没有房贷。但是购房时,男朋友以其父母的名义向他人借了很多钱,因此,他每个月的工资都会转给父母。两人打算结婚后,男朋友向她提出,大房子重新装修会浪费钱和时间,要么一起住小的两室一厅,要么就把她的房子作为婚房。
“我该同意把我的房子作为婚房吗?但是他的工资全用来补贴买房欠的债了,未来如果离婚,我是不是很吃亏?感觉男朋友家在算计我。”她如此写道。
评论区瞬间被引爆:“他挺精的。”“不是吧?住你的房子,自己的两套都可以租出去,然后自己工资上交父母?捋一下,等于结婚你出房子,你出工资养家。”……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认为,这位网友的确“被算计了”。
没过几天,她更新了自己的帖子,在最上方写道:“准备分手了,帖子留着给大家作个警醒。”
类似的纠纷情况还有彩礼的退还、恋爱期间借款的追回等,也有人发帖求助婚前、婚后协议的写法。和在感情中“上头”的行为相比,如今,很多年轻人似乎更为注重两性关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Momo平时工作时接触过的案子,约七成是金钱往来方面的纠纷,而其中发生在情侣之间的案子占据了很大部分。“普通朋友之间,尤其是年轻人,有借条是比较常见的。没有借条的,绝大多数就是男女朋友。当你们的关系很紧密,大额的转账可能都没有借条,很有可能就会被判定为自愿赠与。”Momo说。但她也感受到,如今的年轻人在情感上似乎比想象中更加理性:“但其实现在有很多人会留一个心眼,比如说留一个录音、一个微信上的聊天记录,这种最常见的证据,就能证明你们有借贷关系。”
拥有法律意识,就够了吗?
网络上的真诚互助,固然是一种可能发挥现实作用的方法,但身为职业律师的Momo却对此有着自己的担忧。
在那篇关于如何借钱给亲戚朋友的帖子发出后,Momo收到了一些网友的私信,有人拿着自己的借条询问她是否符合标准,也有人向她求助其他案子。
有一次,一个网友向她咨询关于人身伤害的事件。这位网友在工作时损伤了牙齿,鉴定后被认定为不构成伤残,正在和公司协商赔偿的事宜。Momo帮他简单地解释了人身损害后的营养期、误工期等,给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最后,这位网友主动给Momo付了一杯奶茶的钱。
在Momo看来,强化法律意识是第一步,而拥有“求助于专业法律人士”的意识,或许是第二步。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连第一步也没有实现。“我只能说,其实我们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是很淡薄的。大家都不会觉得生活中特别需要法律,当意外之事出现,他才会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找个律师?。但律师是一个付费服务,很少会有人愿意为这个服务付费,他很可能就是加一下你(微信),然后问一下这个事情怎么样,他可能问得很详细,然后就没有后续了。”
作为律师的Momo,反而没那么认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普世作用,她觉得法律其实是最不便捷的解决方法——诉讼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很多时候可能比遇到的麻烦事更加消耗日常精力。“因为诉讼往往是滞后性服务,而不是干预性的。”Momo说。
在浏览了几天组内帖子后,Momo甚至感觉,其实很多人只是想要寻求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当她告知对方可以去咨询律师时,对方往往不会接受,甚至也不会按照律师的建议去做。
而一段时间后,小组内也发起了“要求所有律师退出小组”的倡议。有人甚至会觉得,专业律师只是为了做生意来小组“引流”的。Momo对此感到很无奈:“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全社会对于法律的一个普遍判断吧,就是大家并不愿意去进行法律方面的付费服务。”
而在现实生活中,Momo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一些亲戚朋友知道她在做律师,有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会来问她一两句,但是最终往往都不了了之。后来,她就渐渐学会了冷处理。“如果他们真的很需要我的帮助,他们会愿意主动来,跟我约时间、约地点,大家各自去把材料准备好,我再去认真解答。”
而这一点或许也成为“法盲互助协会”小组的一部分“硬伤”:那些足够专业的人,也和Momo一样,不太愿意也缺乏精力去给网友们作免费解答。而那些真正热心、乐意去解答的人,可能又不那么专业。更多的时候,网络上的小组只能成为一个吐露心声的树洞,或者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的虚拟空间。
(摘自《新周刊》崔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