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和策略研究

2023-04-03王丹丹涂菲菲单志广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独角兽企业

王丹丹 涂菲菲 单志广

对于“独角兽企业”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已基本统一,一般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创立时间较短,即存续时间小于10年的创业型公司;二是公司价值超过10亿美元,即投资人或评价机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三是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独角兽企业代表着新经济的活力,体现了行业的发展趨势和一国的创新实力。国际研究独角兽企业的权威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年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新冠疫情流行这几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估值上,和美国的差距都在明显增大。

一、中美独角兽企业差距进一步增大

基于美国权威市场调查公司CB Insights公布的数据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整理,中美独角兽企业差距进一步增大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企业估值、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四个方面。

从企业数量看,中国与美国差距急剧拉大。2021年,中国以145家独角兽企业在全球榜单上排名第二,全球占比19.89%,美国独角兽企业数量374家,全球占比51.3%,而2019年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全球占比分别为27.9%、47.9%。2017、2018年中国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高于美国,双方差距曾一度减小,而这一形势从2019年起急转直下,当年中美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18家、62家,2020年分别为32家、48家,2021年分别为31家、166家。在2019年之后,美国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2021年新增数量是中国的5倍有余。

从企业估值看,中国的全球占比下滑明显。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5587.1亿美元,估值的全球占比为23.59%;美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11949.2亿美元,估值的全球占比为50.45%。而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的全球占比为29.7%,美国独角兽企业估值的全球占比为51.9%。可见,在体量规模上,我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全球占比呈下滑趋势,美国则保持平稳。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独角兽企业存在短板。在榜单分类的16个行业领域中,中国独角兽企业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汽车交通、移动通信行业表现强势,在健康科技、供应链物流、软件服务、大数据、网络安全、金融科技等行业竞争力明显弱于美国,甚至有空白。虽然中美双方独角兽企业在行业布局上各有侧重,但美国总体上在这16个行业领域表现都很好,没有空白和短板。

从区域分布看,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不均衡。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大超一线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数占到全国总数70%以上,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都市圈的其他城市独角兽企业并不多,中西部省份独角兽企业数量则更是寥寥无几;美国独角兽企业区域分布较广,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等都聚集了诸多独角兽企业,从东西沿海地区向内部辐射的分布态势明显。

二、差距增大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资本市场波动,中国风险投资降温

新冠疫情大流行叠加地缘冲突持续不断,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剧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大多数独角兽企业属于初创企业,有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约165亿美元,约占全球风险投资资金的1/10,同比环比均下降近半,流向美国的风险投资资金则占全球近一半,欧洲、印度的风险投资融资额也保持上升趋势;而2018年内,中国初创企业获得了创纪录的1240亿美元风险投资,世界上约1/3的风险投资资金流向了中国。风险投资是集融资与投资、资金与管理、金融与科技、高风险与高收益于一体的一种权益投资,一直是初创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对企业的基础性创新与商业化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风险投资的降温势必会影响独角兽企业的培育。

(二)外部输血不可持续,疫情期间泡沫破裂

疫情发生之前,在行业领头羊的影响下,热门行业融资爆发式增长,大量投资涌入快速抢夺市场,一批关键技术和运营模式相似的独角兽企业开始野蛮增长。热门行业的投资聚集效应使得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出现了泡沫。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某企业所在行业属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业,其估值达到独角兽级别的时间将会大幅缩短5.8年。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热门行业的部分企业并非是依靠自身创造资金的能力发展起来,而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迅速做大,其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并没有持续提升进步。新冠疫情发生后,外部融资环境逐渐变差,很多企业难以维持经营,走下独角兽榜单。

(三)重模式轻技术创新,核心竞争能力缺乏

中国具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诸多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流量红利和政策红利,通过模式创新迅速发展成独角兽企业。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相比美国仍有较大差距,美国独角兽企业广泛分布在航天科技、纳米技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行业,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中国独角兽企业则主要聚焦在互联网服务、交通出行等消费级市场,通过互联网销售模式抢占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寡头。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涌现出旷视科技、科大讯飞、依图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一批独角兽企业,但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在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前期,广大的市场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强劲的驱动力,但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优势,在技术迭代周期缩短、消费者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将很快丧失核心竞争力,极易陷入困境。

三、精准施策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做优中国独角兽企业

(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初创型企业纾困

一是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及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围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独角兽项目和重点孵化企业,加大长期投资的力度。鼓励国有创投机构积极参与独角兽企业培育孵化,支持国资参股重点培育的独角兽项目。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步伐,鼓励银行业机构单列初创企业信贷计划,推动主板、科创板、中小板等协同发力,优化服务助力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发展和监管政策,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是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落细落实国家现有关于税收减免和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规定,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主动惠企服务,推动将“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针对潜在独角兽企业,鼓励地方政府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加强税收政策宣传,量身打造服务方案,精准开展培训辅导,协调打通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涉税堵点,帮助企业足额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红利。

三是落实执行《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给予政府采购支持,引导与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助力产品的推广应用。引导大型国有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产品和服务采购计划,加强大中小企业采购对接服务,打破供需信息壁垒。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企业科技硬实力

一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前布局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学界、企业界、产业界的积极性,充分探讨我国战略亟需突破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凝聚各方共识,共同确定科研项目立项方向。鼓励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以项目为牵引,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夯实基础研究能力。

二是锚定我国短板行业,滚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品示范应用。定期梳理我国重点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深入发展,解决产业链发展技术瓶颈,以关键细分领域突破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市场敏感度高的优势,以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补齐行业缺口和短板。

三是发挥大企业作用,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畅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供需对接渠道,鼓励大企业向中小配套服务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反应速度快、技术专一、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调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共同攻克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三)分级分类精准培育扶持,推动企业梯队式发展

一是重点关注潜在独角兽企业。关注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基金动态及各类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行业峰会,挖掘潜在独角兽企业,建立独角兽培育目录,及时跟踪企业投融资、营收、人员、技术创新等发展情况。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引导和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

二是推动优质独角兽企业上市。深入分析并解决影响独角兽企业上市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拟上市“独角兽”企业先期进入门槛较低的新三板市场,促使企业在公开市场环境中锻炼自己,待时机成熟时再转入其他层次市场上市。加强独角兽企业上市辅导培训,鼓励当地金融管理局联合证券从业机构等建立常态化、系统化上市辅导和培训机制,确保申报路径、上市标准等重要信息传达到每一家拟上市独角兽企业。

三是进一步发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产业辐射带动效应,畅通城市群內“小”循环,增强二、三线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步伐,从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扫清障碍,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和有序梯度转移。

(王丹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涂菲菲,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单志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

猜你喜欢

独角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寻找独角兽
它就是独角兽
“独角兽”沈晖
遇见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