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体质,练出来还是考出来
2023-04-03
冬去春来,许多中学生和老师、家长的关切聚焦于中考体育。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公布新规定,放宽要求,降低标准,大家都松了口气。
学生们普遍发怵的是耐力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教育部门今年的新规中,有的明确取消長跑,以满分计入总分;也有的将长跑改为“快步走”或“慢跑”,不计时、不限时,参加够次数就能获得满分;还有的将长跑从必考改为自愿选考。同一省内不同地市的规定不尽相同。北京市将现场考调整为合格考,参与即合格,合格即满分。上海市最干脆,今年不考体育了,按满分计成绩。
对此,教育部的说法是“可根据实际适当调整考核项目”,各地教育部门则有“暂停”、“调减”、“取消”、“免试”等多种表述。有的言明是疫情影响了学生锻炼,体质尚未恢复,也有的并未说明原因。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已明确。多年后,当时的学生成了爷爷奶奶,却在操心孙辈们体育考试能否过关,莫非如今“门槛”的高度超过实际?要说中国人不善耐力跑,这些年各地参与马拉松比赛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要说不惧耐力跑,从国家队到职业联赛,大赛在即还要恶补体能。
以考促练是主张体育考试的基本理由。但是,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杨扬直言:“运动不是为了考试,让孩子们热爱运动才是第一位的。”类似的表态已有过多次。
教育的某些偏颇蔓延到体育,从文化科目不考不学到体育项目不考不练,本应终生受益的锻炼身体成了毕业升学的硬杠杠。以考促练虽出于好心,但忽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难说公平。至于说疫情影响后不宜剧烈运动,可能是担心学生体质尚未恢复,也不能排除顾虑学生对临阵磨枪的承受力。突击备考让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跑偏,甚至出现作弊。以考试成绩断定体质优劣,显然有悖科学。
体育教育牵动千家万户和孩子们健康成长、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考还是不考,似乎都是从增强和保护学生体质出发,但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应当无可争议。树立对体育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不是一时或一代人的事情,也应当无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