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媒体涉华气候政策报道论式话语分析

2023-04-02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气候话语德国

刘 婷 曹 杉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过去十几年中在气候政策方面做出了很多调整与改变。以2007年为起点,中国政府连续13年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报告》。中国在气候议题上表现越来积极,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前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研究思路主要从国际政治、环境科学等方面对政策进行解读,少有学者从公众认知、新闻文本、话语等层面进行探讨分析。德国媒体如何看待中国气候政策?相关报道的认知和立场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所变化吗?从现有文献来看,缺少对相关研究的系统分析。德国学者Richter&Gebauer[1]在其专著《德国媒体中的中国报道》中分析了58篇涉华环境和气候政策的报道,多数报道对中国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进行了片面的批评,也并未充分阐明具体的中国气候政策。国内学者刘丽、袁玲丽[2]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解读《纽约时报》对华气候政策报道中的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上述研究涉及时间短,研究样本少,无法从较长时间段内关注到媒体对中国气候政策的动态变化。

二、研究方法与语料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为论式话语分析。论式话语分析(Toposanalyse)是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早期阶段侧重于分析有争议的概念和竞争性的语言使用,研究者在大型语料库中探究语言变化,这些语料库主要由新闻文本组成。[3]Martin Wengeler进一步发展了论式话语分析方法。他使用论式分析来获得移民话语中的集体知识。目前,论式话语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经常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他们收集出现在特定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中公共话语中的论式。在具体的语境或话语中,论式即代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常识”[4]。

总之,论式话语分析多以公共话语辩论或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大多聚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关注话语中频繁出现和不断变化的论证模式,深入了解关于社会群体和话语参与者的思想、感觉、“思维倾向”和习惯特征的知识。[5]德国学者Martin Wengeler和中国学者李媛、章吟[6]的论式话语分析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参考。本论文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1.建立德国媒体涉华气候政策报道语料库。

本文所使用的新闻文本通过LexisNexis数据库批量下载。在检索框内输入搜索关键词[Klimapolitik&China(气候政策,中国)]、文本位置[欧洲]、出版地[德国]、检索时间段[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出版类型[报纸]、语言[德语]对结果进行限定。根据搜索结果,对文章作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得到涉华气候政策专题报道62篇。

2.根据语料内容对论式进行定义。

Martin Wengeler的论证模式即“推理规则是从无争议的陈述到有争议的结论之间的合理过渡。”Wengeler在定义论式时采用“因为-所以”的论证结构,因果关系可以简化推理结构,解释行为决策。以移民话语论式中剥削论式定义为例:

因为某些行为利用和剥削了人们,这些行为应该被制止/预防。

可见,论式分析的定义主要依据文本中存在因果关系和具有语境特殊性的语句或段落,推出论式。

3.对论式的类型和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借助MAXQDA软件对论式进行编码和归纳。话语分析的目标是“更全面的认识论”和“社会知识的分析”[7]。为此本文研究目标如下:归纳话语中出现的论式;对各阶段报道中的主导论式进行分析,对论式话语进行解读;考察2007-2021年报道中论式的变化。本文拟解决以下问题:德国媒体涉华气候政策使用了哪些论式?这反映出德国媒体怎样的认知?媒体涉华气候政策报道的论式使用和态度立场是否发生变化?

是气候变化和气候政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基于德国在国际气候行动上的领导地位,涉华气候政策的相关报道,可能会引导国际舆论,进而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政府的外交决策,因此着眼于较长时间,分析媒体对中国气候政策议题的认知变化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此外,论式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该方法的研究和使用较为欠缺,本文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案例中,为论式话语分析在国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补充。

三、涉华气候政策报道论式话语分析

通过数据库检索以及人工筛选,共得到新闻文本62篇。基于报道数量和变化趋势,本文将语料划分为四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07~2009年,第二阶段2010~2013年,第三阶段 2014~2016年,第四阶段 2017~2021年。

论证层面的话语分析旨在找出能够反映集体知识和普遍性思维的论证模式,找出话语中哪些论证模式用以表达支持或反对的倾向。[8]本文共归纳出8种论式:

表1 论式的名称和定义

根据编码结果(支持:111,反对:74),德国媒体在涉华气候政策报道上主要持支持态度。碳排放论式、承诺论式、经济利益论式和责任论式是话语中最常见的四种论式。下文将对各阶段报道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论式进行深入分析。

1.2007~2009年的论式分析

论式分布情况显示,碳排放论式是该阶段媒体争论的主导论式,该论式争论点在于,“中国是否因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在气候保护方面做出特别贡献。①”碳排放论式主要对中国的气候政策持反对态度。反对论式使用最多的论据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中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等表述,认为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还不够大,采取更多气候政策措施是理所应当的事务。而“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工业化国家”是支持论式的重要论据,用来支持当前中国的气候政策。这一阶段反对论式远多于支持论式,德媒要求“碳排放大国”中国作出更多气候政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量。

责任论式是该阶段使用最多的支持论式。该论式的争论点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谁更应该承担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支持论式认为,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②,且“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远低于工业国家,在人均排放量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工业化国家③。”“发达国家自己没有显著减少碳排放,‘无权批评中国’④。”,因此认可当前中国所采取的气候政策。反对论式认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重要原则,但对他国而言中国实际是在借“发展中国家”这一现状追求经济发展,逃避碳排放责任。反对论式使用的论据多为中国的碳排放量数据,该论式认为,尽管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小,但基于中国的人口总数,中国仍需继续作出气候政策措施,因此表达不认可的态度。发展中国家责任论式主要用于表达支持态度,德国媒体在报道中更多阐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要求发达国家履行义务,承担历史责任。

2.2010~2013年的论式分析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转变使德国媒体开始偏向于报道经济利益,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计划”成了德媒新的关注热点。碳排放论式和经济利益论式成为该阶段的主导论式,常出现在同一语境中,且多表达支持态度。支持论式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会使其在经济上获益,“气候政策无论如何都是更大经济转变的一部分。⑤”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从2011年11月开始启动,确定七个省市作为试点地区,并且碳排放交易机制一旦确立起来,就会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变得昂贵,由此促进中国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报道内容来看,该阶段德媒对中国的气候政策总体上寄予希望。

3.2014~2016年的论式分析

承诺论式成为该阶段主导的反对论式。承诺论式主要聚焦于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承诺。2015年,中国在国际上作出CO2排放量于2030年达峰的承诺。支持论式大多中立、客观描述中国的减排承诺,认为中国的承诺将会是国际气候政策的一大步(ein Riesenfortschritt)⑥。从统计数量看,反对论式使用频率更高,反对论式指责中国未量化减排目标,不设碳排放上限,“如果中国真的为其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个绝对上限,那将意味着全球气候政策的推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排放限制会有多严格。⑦”或认为中国的气候承诺没有约束力,中国只承诺不行动。因此对中国作出的气候政策承诺表达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并加以施压。

4.2017~2021年的论式分析

承诺论式在这一时期使用频率最高,表明支持态度。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使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政策中发挥作用的期望也在上升。这一时期有关中国能否在全球气候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讨论增多。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后,中国已承诺实现《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并与欧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气候政策方面积极合作。2020年联合国大会,中国再度做出气候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德国媒体不仅在其报道中大量转述中国的气候承诺目标,并且认为中国非常重视气候承诺的履行,因为“中国政府不想因为空话而受到嘲笑。⑧”,“中国即将出台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现在有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⑨”对于中国气候政策予以支持。尽管有反对的论式存在,但德国媒体总体上对中国承诺的气候目标予以支持态度,与上一阶段相比,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文本对中国气候承诺的态度已经改变,这些承诺被认可和期待。

碳排放论式作为该阶段的主导论式之一,持反对观点居多。论式话语延续了前几阶段的表述,仍将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对中国依赖煤炭燃烧实现经济发展不满。

四、德国媒体涉华气候政策报道认知历时变化

(一)论式的历时变化

论式是历时话语分析的有益工具,它不仅能揭示话语中普遍存在的观点和价值观,还能帮助研究者发现话语陈述结构的变化和断裂。[9]通过对论式进行编码发现,报道中的主导论式经历了从碳排放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向经济利益,再向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承诺的转变。

第一阶段报道主要围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展开,由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煤炭,造成大量碳排放,话语中隐含着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不满,对中国气候政策抱有消极态度,“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气候罪人”等表述使读者在阅读时形成相应认知。与此同时,在报道气候责任时,认为像德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应承担起责任,对中国的气候政策批判性减弱。第二阶段,德国媒体总体对中国气候政策关注度不高,主要呈现出中国“追求经济发展”的认知。第三阶段,德媒气候政策报道大多围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宣布的气候行动目标吸引了媒体的关注。这一时期的德媒报道体现出矛盾态度,支持和质疑的论式普遍存在,认为中国“气候政策承诺颇具雄心”或“没有约束力”。第四阶段,德国媒体加大对中国气候政策的报道力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承诺仍是媒体报道的焦点之一,中国的气候目标“让美国和欧洲充满压力”。

(二)报道态度:涉华气候政策报道以正面为主

通过分析报道的论证模式及论证立场,发现大部分涉华气候政策报道对中国的气候政策举措表达了认可与肯定,认为中国的气候政策“明确、可信、持续”。持质疑和观望立场的报道也不在少数,但报道中并未提及具体的事件或提供有力证据,这反映出一些德国媒体对中国气候政策的了解较为浅显和表面。此外,媒体报道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因此,当论式涉及德国的利益时,如碳排放论式、经济利益论式,便对中国的气候政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结语

本文以论式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归纳德国媒体涉华气候政策报道中的论式,对报道进行论证层面的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德国媒体总体以支持为主,但也不乏批评和反对之声。本文对特定语境(涉华气候政策)的论式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对国内论式话语分析的研究作了一定补充。

注释:

①参见Chinas Verantwortung;Klimapolitik,DIE WELT,2007-3-19.

②参见China attackiert Klimapolitik der Industriestaaten;Schavan lädt zu einem Forschungsgipfel ein-G8-Umweltminister erzielen kleine Fortschritte;Klimapolitik.DIE WELT,2007-3-19.

③参见Die Klima-Debatte ist europazentriert.taz,die tageszeitung,2007-6-26.

④参见Chinas Verantwortung;Klimapolitik.DIE WELT,2007-3-19.

⑤参见Kopenhagener Klüngel;China und I ndien wollen das Klima schützen -aber nicht nach den Regeln des Westens.DIE WELT,2010-5-20.

⑥参见China,Vorbild für Deutschl and;China und die US A versprechen der Welt,deutlich mehr für den Klimaschutz zu unternehmen.Deutschland sollte sich an so viel Ehrgeiz ein Beispiel nehmen.ZEIT-online,2014-11-12.

⑦参见China will erstmals Treibhausgas-Aussto ß begrenzen.SPIEGEL ONLINE,2014-6-3.

⑧参见Kampf gegen den Treibhauseffekt,Süddeutsche Zeitung,2020-12-12.

⑨参见Überraschende Wende in Chinas K limapolitik,DIE WELT,2020-9-24.

猜你喜欢

气候话语德国
德国豹2号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梦梦”“娇庆”德国行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