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多识寡”到“才长命短”
2023-04-02叶春雷
◎ 叶春雷
恃才傲物,是文人的通病。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先说嵇康。《世说新语·栖逸》言:“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而据《三国志·魏志·嵇康转》裴松之注,孙登是这样给嵇康说的:“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
孙登好像一位伟大的预言家,他的话,不幸而言中。嵇康最终卷入好友吕安的家事纷争,被司马昭杀掉。嵇康的“才多”,自不待言,关键是他的“识寡”,值得后人警醒。
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的是,人很难有自知之明。但也有一些天资高的人,他对自己,实在是看得很分明的,也就是说,他不缺自知之明,但是,他就是不愿改变自己,这大约也就是所谓“名士风”吧。嵇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这样描述自己:“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嵇康性情耿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留余地,而且追求完美,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这样的性格,自然容易得罪人。“疵衅日兴”,绝非危言耸听。就看他的《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绝交就绝交,却采用公开信的方式,这有多大的杀伤力?嵇康的“识寡”,孙登没有冤枉他。
再说王勃。《唐才子传》是这样记载的:“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别人为官,是仗势欺人,王勃为官,是仗“才”欺人,同是“欺人”,只不过所倚仗的对象不同罢了。这说明,王勃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所以《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评价王勃“才长而命短”,是恰当的。据后人研究,王勃年寿极短,只活了二十七岁。王勃的死是个意外,但要不是他父亲因为受他牵连被贬交趾令,这次意外是可以避免的,说到底,王勃的悲剧和他的性格缺陷有直接的关联。
一个人有才华,的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问题是,如果因为有才华,而将之看作骄人的资本,这就不好了。嵇康的悲剧,是因为他“才高识寡”,因为才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知道正确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他的两封公开的绝交信,明显有标榜自己、激化矛盾的嫌疑。这样的处事方式,实在是幼稚的。山涛有包容,没在意,反而在他死后,热心帮助他的儿子嵇绍,显示出纯真的友道;但吕巽就没这么大度,嵇康的死与吕巽的构陷有莫大的关联。而王勃的悲剧,则与他“倚才陵藉”是有关联的。他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各种偶然,但细细一想,偶然中有必然,这必然就是他太高看自己的才华了,锋芒毕露,于是这才华,掉转头来,将锋芒对准了自己的头颅。你看,他因“戏为文《檄英王鸡》”被高宗赶出沛王府,就因为要显摆自己的文才,而毫无敏感性;他为官倚才凌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自然不可能仕途顺利;他窝藏死罪官奴,目无法纪,又因惧怕被发觉而将官奴杀掉,不仅知法犯法,而且畏罪杀人,最终牵连到自己的父亲,这“不忠不孝”的罪名,是无法洗白的。王勃之所以如此胆大包天,和他恃才傲物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才”是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王勃的盖世文名,也让王勃的人生,陷入了一个摆不脱的大悲剧。
所以说,有才的人,用好自己的才,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既要于国于家有益,又不能伤到自己和家人,这就要用到老子所提倡的“圣人被褐怀玉”的思想,懂得韬光养晦,懂得给自己的才华包上一层柔软的棉布,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的才华,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人的褒奖,把才华真正用到实处,利国利民。
嵇康和王勃,其实都可以算“才多识寡”,也都可以算“才长命短”。从他们二人的悲剧中,总结一个教训:有才的人,要摆脱人生的悲剧,有“识”(对社会的洞察力)太重要了。有了它,才可以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卑不亢,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