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设施渔业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3-04-01夏芸单袁
◎ 文/夏芸 单袁
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渔业在缓解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压力、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本文阐述了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发展设施渔业在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分析了设施渔业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设施渔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食物观”。习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渔业在缓解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压力、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发展设施渔业在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一、设施渔业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设施渔业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传统池塘养殖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材料装备的不断进步,运用工程、生物、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在陆上或海上营造出适合水产养殖的水体条件,科学管控养殖全过程,实现集约化高效养殖。近年来,在设施水产养殖方面,已形成一大批技术较为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模式,例如内陆设施水产养殖的“跑道式”循环水养殖、“流水槽+稻田”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等,以及海上设施水产养殖的普通海水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
目前,全国已建成池塘设施养殖面积4500多万亩,工厂化养殖水体近1亿m3,深水网箱水体3800万m3,设施水产养殖年产量约2630万t,约占全国水产养殖产量的一半。设施渔业逐渐趋于技术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在提高养殖水产品产量、平衡食物地区供应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水、种、饵、密、混、轮、防、管”是传统水产养殖的八要素。“养鱼先养水”,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对水量、水质、水温等都有着严格要求,设施渔业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殖活动对水的资源依赖问题。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例,在室内搭建设备装置,模拟适宜的水质环境并循环利用,养殖密度可达50kg/m3~100kg/m3,水循环利用率95%,可节地99%以上,极大缓解了水、土地资源压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盐碱地区开展“温棚蔬菜+种植设施养鱼”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将蔬菜大棚划分为蔬菜种植区和设施养鱼区两个生产区域,通过把养鱼设施镶嵌在蔬菜大棚中,设施养鱼和蔬菜种植在同一空间中互生共作,生产全程不换水、不施化肥,充分开发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盐碱水资源,提高了盐碱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
(二)有利于提升“菜篮子”平衡供应水平
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百姓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潜移默化地改变。从席卷大江南北的小龙虾,到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螺蛳粉热潮,说明从前吃不到的、见不到的,现在也都能吃得到、吃得好。“主食不主,副食不副”,是未来人们饮食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也对水产品稳产保供有了更高的要求。工厂化基础设施、水质检测及处理设备、精准饲喂设备和产地保鲜设备等设施水产养殖模式和装备体系,应用于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为设施渔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以陆基集装箱循环水养殖为例,在岸上搭建集装箱式循环养殖箱进行养鱼,配套养殖池塘进行尾水处理和循环利用,集装箱单个箱体(25m3水体)最高年产3t鱼,可节地75%、节水95%、节力50%,实现了“山区养鱼”“旱地养鱼”,在端牢饭碗后,进一步丰富了百姓餐桌。
(三)有利于提高渔业生产风险防控能力
水产养殖属于高风险农业生产活动,多发易发的病害、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等因素,都显著影响着养殖活动的成败。在积极争取渔业保险外部保障的同时,还要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活动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已成熟化的设施水产养殖模式能适应多种类型的养殖水域环境条件。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养殖尾水处理水平,逐步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减轻环保压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设施渔业生产环境相对密闭,也具有较强的防灾减灾能力。
二、设施渔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渔业设施装备老旧,现代化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设施渔业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整体研发推广起步较晚,地区间、模式间发展不均衡,大部分设施装备较为老旧,过程控制较为基础,养殖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部分设施装备的生产还依赖于进口,装备供应商的生产制造水平参差不齐。
(二)冷链物流基础薄弱,加工覆盖率较低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总体水平提升,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由2009年的23%提高到41%,但与欧美发达国家95%~100%的先进水平相比还相距甚远。我国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为54%,与发达国家平均处理率9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打造“水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配送中心”完整的冷链流通体系方面亟须进一步强化提升。
(三)养殖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人才稀缺
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主体仍然以个体养殖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且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靠传统手艺吃饭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引进新技术、配置新设备、推广新技术的预期收益持保守观望态度;受机构改革影响,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职能弱化、队伍缩编,专门从事技术推广和研发的技术人员缺乏,对设施装备熟练运用并能解决生产环节存在问题的专业人才稀缺。
三、对策与建议
以“大食物观”为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重要发展机遇,设施渔业在新形势下的稳产保供和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大有可为。针对当前设施渔业发展存在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握政策机遇,加强政策引领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战略导向;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实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主要支持纳入国家规划的重点项目以及促进渔业安全生产等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中要求,“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快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国家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将为设施渔业带来新的发展活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握国家政策机遇,用好用足补助资金,逐步推进渔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
(二)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以问题和短板为导向,加快科技驱动创新,研发一批适于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如果科技成果被困在科研部门的“围墙”之内,研用脱节,不能及时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其成果意义将被大大削弱。因此,要提高及成果转化力度,切实提升渔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设施渔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三)完善行业标准,注重示范推广
针对设施渔业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引导设施渔业规范有序发展。要加强设施装备生产和养殖管理技术模式的标准化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以遴选“五大行动”骨干基地、遴选新产品新装备等科技成果为抓手,树立示范样板,制定技术规范,培养技术人才,宣传典型案例,完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技术推广平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和引领带动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