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三融三立”教学模式 提升小学思政课堂效果

2023-04-01王佳秋

考试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法治道德

王佳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关键的课程,也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态度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实施有效的小学思政课,在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中,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问题,发挥思政教材铸魂育人、启智增慧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学生良好品行的起步培养就在于这门学科,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笔者引领团队对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反复实践研究,通过诊断性分析总结,形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 理解“三融三立”结构框架 转变小学思政教学观念

小学思政课堂教学,长期形成“师讲生听”这种单纯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兴趣不高,学得也不够扎实。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举止方面效仿性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的多元因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最直接的影响。思政课的宗旨是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品德高尚的接班人。小学思政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所授学生认真地进行学情分析,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品行教育,从而让其得以长远的发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又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融”:其一是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实际,以学生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例、人物、物件等为原材料,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学习道德,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采用直观的方式,并结合教材讲解展现出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良好的思想;其二是设置恰当的场景,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现场体验、实践、感悟,从而明白、理解、掌握,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达到知行合一;其三是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思政教材内容的同时,明白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知道要敬畏和尊重法律,要遵规守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品德高尚的社会公民。通过“三融”教学实践达到学生形成“三立”的培养目标。在小学思政课中有效融入生活实际、融入实践活动、融入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达到立德、立言、立行。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提升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三融”与“三立”之间又可以相互融会贯通。在实施“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注重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法认真实施教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懂得过有道德的生活,达到思政教材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真正体现出小学思政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思政课教学追求的育人目标,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施“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定信心充满希望追求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实施“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后,通过实践后的反思,也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掌握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技能。

有效的思政课堂教学,才能发挥最佳的育人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达到立德、立言、立行之育人目的,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完全认同,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知对错、守纪律、讲礼貌、团结友善,不断锤炼自己,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成为国家的好公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长大之后报效祖国。“三融”是方法与路径,“三立”是目标和结果,充分利用“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铸魂育人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图见图1。

图1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

二、 运用“三融三立”教学模式 提升小学思政教学效果

小学是学生踏进学校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起步发展阶段,六年的学习生活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在学校内只有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学生才会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成为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即将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特别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更利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知道对错明辨是非,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感悟,行为上自然也会端正,并间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从小学法、守法、尊法、用法。小学道德与法治“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又体现了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提升了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思想端正、品行高尚的关键起步时期,在思政课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好品行的人,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人,是每一位思政教师的责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融合,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知道如何与他人正确交往,如何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人,融入生活实际讲解,让学生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学得更加透彻,改变他们的思维,规范他们的行为,明白从小做一个好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小学思政教师要认真把教材解读好,理解教材每一课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点和价值观,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的活动范例,准确地把握每一课的目标,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的生活素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依据教材融入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让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学以致用、学而受启,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懂得始终做一名遵规守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还是排队好》这一课为例,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在学校内课间排队、放学排队、上台领作业本排队、到餐厅用餐排队、体育课上活动时排队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事例为切入点,在教材内容中融入学生规范排队的生活实例,从正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范排队不仅体现的是一种礼仪,更是创造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帮助学生了解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遵守排队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反之,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观看因不排队、不讲规矩、不守规则发生踩踏甚至危及生命的视频,直观形象地教育学生不排队或不按要求做事造成的严重后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后,让学生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再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内容为例,本单元都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的价值引领,在教学中可融入学生知晓的公共生活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认真践行好个人层面的要求。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在广场或是街头路人乱吐乱扔,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在上公交车时不排队乱挤,在公园里任意践踏草坪,旅游时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上随意乱涂乱画等,这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不文明现象,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损坏了大家的公共生活质量。在小学思政的教材内容中通过融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学会辨别、学会思考,知道唾弃公共生活中人们的不良行为,携起手来鼎力践行真善美。

(二)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

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主动进行学习,注重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达到知行合一。小学思政课若单纯采用说教的方式只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应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感悟和理解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切身的生活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生活展开面对面的自我对话,体验式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会把所学教材内容掌握得更牢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还可以采取多形式有效的实践活动开展教学,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情制订好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喜爱又乐于主动参与,在快乐获取知识的同时,知、情、意、行也得到整体发展。注重在小学思政课中,设置场景或采用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形式融入实践活动,达到教学活动形式的最优化。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让我试试看》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体验尝试新事物,在挑战中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体会挑战的乐趣并愿意再尝试新的挑战,在反复的挑战中获取成功,明白没有最初的失败,就不会有后来成功的道理。再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可以通过采用“调查+体验”的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从调查了解父母开始,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走近父母的内心世界,明晰爱父母的表现,进一步了解父母的人生经历和工作情况。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到父母所工作的地方去简单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父母生活的辛苦,也更加关心理解父母,把对父母的爱转化为行动。在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父母为子女所付出的艰辛,学会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珍惜当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课前调查和体验的实践活动情况写成调查报告进行课上演讲,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心疼、担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实践活动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

(三)融入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是彰显公平正义的途径,随着城镇居民增多,更需要法治作保障,践行好社会主义价值。在小学思政课中适时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采取融合式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普及教育至关重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处处存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特别是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听听它们的呼唤》的内容为例,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课堂上通过谈话导入后,让学生知道美丽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观看视频《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感受到森林不仅能给人类奉献无尽的瑰宝,它还是许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森林遭到了人类的破坏,还有很多动物也遭到人类的乱捕滥杀。让学生阅读教材后知道森林为人类默默做出的贡献,知道有关食物链的关系后,让学生的思想得以改变,懂得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坚定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决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渗透式方法讲解这些法律知识,可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以上法律的有关条款后,学会用法律来保护环境,通过大力宣传和共同呼吁,唤醒所有人都要有保护森林、动物、植物的意识,知道破坏森林和乱捕杀动物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携手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上运用好“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再将一些与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法律知识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文明守纪、礼貌待人、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损坏公物的好行为、时时守规矩、处处尊法律的好少年。法律与道德有相通的一面,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最佳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如诚信教育不但可以服务于道德教育,还可以服务于法治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规则、规范教育也具有多重意义,在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建立上奠定基础,同时也服务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在教学中融入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立德、立言、立行。

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积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任务,还肩负着用心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思政课运用“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契合了以“三有”时代新人建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守正创新、勇于开拓,引领好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程培根铸魂的作用。新时代呼唤思政教师的新作为,小学思政教师是学生良好品行起步的引导之师,更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春耕夏耘才会有秋的收获,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如此实施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才能更好地培育好我们的接班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把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运用好“三融三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提升小学思政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法治道德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