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2023-03-31作者

湘潮(上半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包干枫桥经验

作者|东 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 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2020年10月,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善于发现、总结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并将这些鲜活经验提炼上升为党的政策理论,进一步指导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比如,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及时将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红军)部队创造的“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古田会议决议”等经验推广到其他红军队伍中,对红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训创举定名为“新式整军运动”,向全军推广,为人民解放军提高政治和军事素质、提高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创造了“鞍钢宪法”“枫桥经验”“大包干”“清远经验”等一批又一批可借鉴、好复制、易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丰富着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是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中一步一步发展的。

探索并提出“鞍钢宪法”

成立于1948年的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根钢轨、第一根无缝钢管……我国钢铁工业100多项“第一”都是从鞍钢产生,彰显出鞍钢的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苏联对我国工业建设的援助,苏联专家将“马钢宪法”管理模式引入我国企业。这一模式旨在推行“一长制”,即强调行政命令,依靠少数专家制定标准化规章制度,在技术上也只认同专业精英。此模式在我国企业恢复生产初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如厂矿负责人钻研业务少、官僚主义多,职工得不到有效指导、缺乏工作动力等。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成为鞍钢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具有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在企业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突破“马钢宪法”束缚、克服弊端的办法,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积累了经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

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鞍钢的管理经验。报告指出:鞍山地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广大职工干劲很大,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运动进展很快。至2月底,提出的革新建议有62万余条。二是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得到大大发扬,短时期内,就出现了不少重大的新技术和尖端技术。三是促进了生产继续跃进。两个多月来,取得的初步经验是:第一,必须不断地进行思想革命,坚持政治挂帅,彻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二,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最根本的问题是高度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全面规划,狠抓生产关键。第四,自力更生和大协作相结合。第五,开展技术革命和大搞技术表演赛相结合。

毛泽东对这份报告十分赞赏,1960年3月22日,他在批语中首次提出“鞍钢宪法”,指出:“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十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相信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鞍钢宪法”核心内容,是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等问题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员和工人相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并充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鞍钢宪法”是对工业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一套极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我国工业改革和管理的重要参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后,“鞍钢宪法”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国内许多大型企业都陆续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比如,周恩来总理就曾赞扬大庆油田在实践中运用了“鞍钢宪法”的原则。196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行这种管理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

总结和推广“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诞生在浙江诸暨枫桥。1963年初,枫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在运动过程中,当地以生产队为单位,全体社员参加,对四类分子进行普遍评审。对少数不低头认罪的四类分子以大队为单位进行斗争,但在斗争中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打不骂,而且允许申辩。一场对敌人的说理斗争在枫桥区开展起来。最后,枫桥区没有逮捕一个人,就制服了有违法行为的四类分子。

枫桥区的这一基层治理经验,既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创造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的典型。这一做法被写进了公安部负责人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报告写道:“诸暨县的经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通过说理斗争,制服敌人。只要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可以实现运动中‘一个不杀,大部(95%以上)不捉’的方针,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反动阶级残余势力的专政,把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改造成新人。”

1963年11月,毛泽东在审阅报告时,这个经验做法引起他的关注。毛泽东在批示中专门指出:“其中应提到诸暨的好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这个“诸暨的好例子”就是“枫桥经验”。

毛泽东高度关注并批示后,这个立足于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经验,引发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同时转发《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高潮在全国各地掀起。

“枫桥经验”自产生以来,几十年间不断被创新和发展,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2003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作了科学概括,他指出:“诸暨市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他强调要根据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把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数十次提及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强调要把“枫桥经验”贯穿于“平安浙江”建设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治本抓源,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减少、化解矛盾纠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继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适应新时代要求,“枫桥经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依靠群众进行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的代名词。

群众首创“大包干”

1978年夏秋,安徽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许多地方的农民被迫外出讨饭,以度荒年。在严峻的形势下,安徽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应急措施,立即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所谓“大包干”,是农民在承包土地之时,和生产队定好了合同契约,农民完成上缴国家的征购任务,交足集体提留,剩下多少都归农民自己所有,就是先算账、后承包。“大包干”可谓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从安徽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大包干歌》,是对“大包干”做法的生动描述。实行“大包干”后的1979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自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小岗村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同样遭遇旱灾的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生产队,于1978年9月把全队田地分到各户。分田后带动了全区掀起包产到户的热潮,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肥西县其他地区的群众也纷纷组织包产到户,次年全县夏粮获得空前大丰收。

无论是“大包干”还是包产到户,这样的改革,在当时都不为政策允许。对于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当时党内外很多人存在疑虑,甚至有些人写信给《人民日报》,要求纠正已经出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地方的“错误做法”。

在“大包干”受到质疑时,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先后多次赴小岗村和小井庄考察,明确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在党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群众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既有体制,触发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清远经验”的创造和推广

“清远经验”是指广东省清远县在改革开放初期以超计划利润提成的办法,扩大地方国营企业自主权,把经济搞活的做法。

由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清远当时规模最大、工人最多的氮肥厂连年亏损。为了扭转这一局面,1978年,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氛围下,氮肥厂决定通过改革奖励制度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在多劳多得的机制下,厂里效益明显改善。后来,尝到甜头的清远县委在全县其他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这一做法取得显著效果。

“清远经验”实际上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进一步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关系的经验,使企业和职工都能从切身利益上更加关心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县里、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营亏损、管理落后的局面迅速得到改变。

清远的改革,面临着争议甚至是反对。在激烈的争议声中,清远的改革一步步向前推进。1979年8月,广东省委、省革委会、省经委在广州召开全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上,围绕“清远经验”产生热烈的讨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在认真倾听各方意见以后,充分肯定了“清远经验”。会议决定,在全省企业中选择100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选择300家企业试行利润留成的办法。

1980年6月,习仲勋在全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会议上强调:“省委肯定了清远经验,没有怀疑、动摇过。清远经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土生土长的,大家熟悉,学起来容易。”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转《清远县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明确指出:“清远经验‘是一种大胆的、可贵的尝试’”,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要求各地学习清远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

“清远经验”冲破传统模式的条条框框,对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大胆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了强大效应。在广东省委支持下,“清远经验”的推广不断加快。1980年8月,《人民日报》专门报道了清远工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清远经验”不仅在广东全省得到推广,而且走向全国,被誉为地方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到1981年底,广东全省100个县和县级市中,有63个仿效清远的办法,改革了工业管理体制,48个县市经委对财政实行包干。全国有363个县和17个小城市学习借鉴清远体制改革的经验。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清远经验,指出:“广东省清远县试行县经委统一领导全县企业的经济活动,几年来已取得了很好效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只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汇集民智民力,赢得民心民意,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的事业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猜你喜欢

大包干枫桥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枫桥夜泊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枫桥夜泊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